Friday, December 31, 2010

一句话的理财经

找记得住的理财建议?简单、精炼而又实用?

我们邀请一些理财顾问用一句话总结,为帮助客户更好地管理财务生活,他们能够给出的最重要建议是什么。以下是他们给出的建议:

泰德•詹金(Ted Jenkin)

佐治亚州阿尔法里塔oXYGen Financial Inc.联席CEO兼创始人

一句话建议:一定要先留出自己的“工资”。

解释
詹金说,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家庭财务的CEO。他说,作为家庭财务的CEO,你应该总是先支付自己的“工资”,也就是拿出10%到20%的收入用于财务目标的实现,然后才拿钱用于开支。如果存了这部分之后钱不够花,那就说明你们家超支了。

他还建议每加薪一次就把增加部分的至少三分之一存起来。他说,如果遵守这条“先付自己工资”的法则,实现财务目标的机会就会更大。

乔治•帕帕佐普洛斯(George Papadopoulos)

密歇根州诺维市注册理财规划师

一句话建议:谁也说不准。

解释
帕帕佐普洛斯说,“专家”有很多,投资者要是都听他们的观点,自己会疯掉的。

没有谁知道将来是什么情况,所以投资者最好忽略这些“噪音”,专注于自己能够掌控的东西,比如和理财顾问合作实现投资组合的“再平衡”。他说,我让客户把一切都包在我身上。

吉姆•普拉特-希尼(Jim Pratt-Heaney)

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LLBH 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合伙人

一句话建议:制定一份详细的理财规划。

解释
普拉特-希尼说,如果没有详细的理财规划,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是不可能的。

他说,人们常常整天都在为买哪只股票或基金的事而发愁,却没有制定一个全面规划详细列出合理的资产配置,而他们的投资回报最终有90%多都将来自于合理的资产配置。

他说,如果不制定规划,那么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可能就会高于必要水平和投资者自己意识到的水平,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投资杂乱、重复,产生高昂的手续费。

朱文•沃尔伯特(June Walbert)

圣安东尼奥USAA Financial Planning Services注册理财规划师

一句话建议:要明白你花了多少钱,花在了什么地方。

解释
沃 尔伯特说,不管年薪是5万美元还是50万美元,如果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都是不可能实现全部财务目标的。她说,知道钱流向了哪里,你就有了合理引导资 金的自由。这样做,人们就可以为生病、照顾老人或失业之类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她说,知道花了多少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你就会马上知道该在哪些方面节省 开支,怎样重新留出资金用于必要的支出

华尔街日报

理财思维:迈向辉煌黄金岁月

●南洋商报

法定退休年龄的到来,对大部分的打工一族而言,要退休与否,已经不是一种选择了!
亚当与艾达梦寐以求的退休日子终于降临了,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满足于自己的退休安排?

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管理财务及思考出克服障碍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更好的退休生活。

亚当与艾达梦寐以求的退休日子终于降临了,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满足于自己的退休安排?

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管理财务及思考出克服障碍的解决方案,以达到更好的退休生活。

不管你是否已有所准备,法定退休年龄的到来,对大部分的打工一族而言,要退休与否,已经不是一种选择了!

最大恐慌钱不够用

最近的一份独立调查报告指出,超过1/3刚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民,比起退休前的一年更缺乏信心。

诚如作家法雷尔(Chris Farrell)所言:“最大的恐慌是钱不够用,这是每个退休人士所怀有的恐惧。”

及早在成年时期开始储蓄,将赋予你即使在退休前就可享受部分的财富。

在志明的案例中,从求学时期便养成了储蓄的习惯,帮助他目前可享受着打工生活时累积的财富。

他拥有很好的计划,他曾把每个月10%的薪资存起来,并严格遵守以下原则:

-从第一天上班便登记成为雇员公积金(EPF)会员。另外,再开设一个个人退休账户来储存每个月至少10%的薪资。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一定比例增加个人退休账户每月的储存。

-从每次的加薪或花红,拨出一部分放进个人退休账户。

-每年都要重新检视个人的退休投资计划,以保证个人的财富增长正确地跟随退休计划的脚步。

谨慎投资

虽然亚当与艾达拥有富足的退休规划,可是他们还是把持谨慎的原则,他们退休预算仍然关注在谨慎的投资。

例如,亚当还是在驾驶着那台超过10年的日本车;艾达则仍然使用已经有15年历史的裁缝机。

此外,相较于最新的液晶电视,他们还是钟情于那大大的、笨重的电视机。

当我们的黄金岁月并没有是真正的辉煌,那该当如何?

不是每个人都像亚当与艾达般拥有富足的储蓄来维持退休生活。

甚至有一些研究发现,约有50%的人担忧无法负担退休生活的开支。

他们的悲观心态也不是没有根据,早前来自雇员公积金局的报告显示,雇员公积金会员的退休基金只能支撑平均3年的退休开支。

善用退休基金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让退休基金发挥最大的效果:

1. 重新评估目标

有时我们必须现实的看待所设定的目标,如果已有迹象显示在退休时,退休基金已经不足支撑某种生活方式,那为原本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是必需的。这是需要理清的问题。

2. 重新调整住所

的大小转换到较小的房子,以增加现金来支撑退休生活,未免不是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只是两个伴侣居住在一间大房子里,可将它变卖了,换成较小的房子以套现。或是搬到消费水准较低的社区,以减低日常的退休消费支出。

3. 从事退休后就业或生意

有时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要持续工作。

因此从事退休后就业或生意,可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继续累积退休基金;再来便是缩短退休的时间,毕竟55岁便退休算起来还是有点早。

4. 尽量利用老人优惠

我国提供很多的老人优惠在于部分商品及服务,包括航空旅游、乘搭火车及轻快铁、看电影及在购物时所提供的酒店住宿优惠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以打入老年人的市场,也是同时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以上的建议是鼓励聪明的消费,并非以过于保守的做法而降低生活的乐趣。

在退休生活的初期,可稍微谨慎一些,以及过一个均衡的生活。

虽然金钱在现今的社会很重要,但可不代表一切,不要投入整个人生对金钱的追逐。

身体的健康、家庭的生活及心灵的健康,也是使生活更加圆满的重要元素。

我们也应该腾空出金钱和时间,做一些捐赠活动或义工,这些有意义的事将成为生命中最值得的回忆之一。

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鄭丁賢‧葉亞來和洛克菲勒

我不經意發現,原來馬來亞的葉亞來,和美國的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葉亞來生於1837年,洛克菲勒在兩年後出世。兩人的童年都非常艱苦,葉亞來放牛,洛克菲勒養雞。

葉亞來漂洋過海到南洋當苦力的時候,洛克菲勒受盡屈辱,才找到第一份店員工作。

葉亞來在20餘歲取得第一個錫礦場,開始飛黃騰達;洛克菲勒在同個

時候,擁有了第一個油井,從此發跡。

葉亞來成為馬來亞權力和財富最集中之一人,洛克菲勒崛起為美國首富,後來也是最大的慈善家。

兩人有太多相似之處;不過,兩人身上也出現很大的反差。

葉亞來家族富不過三代,漂零敗落;洛克菲勒家族富已過六代,如今還是富可敵國,資產超過3千億美元;在可預見的將來,還會富貴下去。

這麼比較,並非要貶低葉氏家族,相反的,我還滿欣賞葉亞來曾孫輩安於平凡,知足常樂的豁達;然而,一衰一盛,終究是告訴人們一些人生道理。

或許,葉亞來受限於個人因素,忽略了事業永續經營的管理學問,也沒能掌握社會變化轉型的趨勢,以至榮華富貴化為雲煙。

洛克菲勒從開採石油起家,擴大到煉油市場,之後進軍金融業和製造業,深入美國經濟各個層面。

他精通金融工具的槓桿力量,用以擴大集團下的工業發展,再從工業生產累積的資本,反控金融網絡。

洛克菲勒的成就,就是美式資本主義的成功。他曾說:“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洛克菲勒和西方企業家相信專業和制度的力量,讓財富和地位永垂不朽,這是葉亞來和許多華人企業家所缺乏的條件。

洛克菲勒富至六代,也和家族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儘管是美國首富,洛克菲勒規定兒子和孫子在童年時,必須做家務換取零用錢;他的長孫回憶,小時候把飼養的兔子賣給科學實驗室,做成了第一筆生意。

洛克菲勒曾告訴兒子,起點不是終點,不管出身如何,日後成敗,還是靠自己的努力。

因此,洛氏子孫沒有把家族財富拿去買英國城堡、法國莊園、意大利精品,而是累積財富,並用於捐助醫院、大學和全球慈善事業。

洛克菲勒的成功故事和人生智慧,不但傳授給下一代,也影響了美國人的價值觀。

從葉家由盛而衰,乃至最近中國暴發戶兒子路上撞死人,囂張麼喝:“我爸是李剛”;一比之下,我們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星洲日報

财务健康报告书

●罗凤琴

时间飞逝,转眼恍然惊觉十二月份又将过去。展望新年之际,许多人都会在每年此时去做身体健康检查,却很少人会去做财务健康检查(简称财务体检)。

人们对健康已经非常的明白,身体健康,就是不出毛病。

财务体检就是看看自己的财务健康状态如何。

许多人常常投资,也知道要理财,但却不知道真正重要的是“健康的财务”,误以为有存款,有买卖股票、基金,就是拥有了健康的财务。

须知,“有运用理财工具”并不等于拥有“健康的财务”;相反的,投资工具运用不得当,反而可能造成财务危机。

吃,每个人都会,但健康饮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我们吃的,要讲究营养组合,食物搭配,不然你健康的天平就会倾斜。

其实财务也一样,花钱、存钱大家都会,但健康财务就不一样,讲究花钱花得合理,存钱存得合理,投资也投资得合理。

不然你失去的不仅仅是金钱,你财富的大厦将轰然倒塌,甚至失去的是家庭幸福和人生尊严。

财务体检5大原则

要做财务健康检查不用去诊所或医院,只要花上几分钟就可以自我检查,方法很简单,建议可以从5大基本原则检验。

1.未雨绸缪

一般来说,除非你很容易一下子拿到一笔相当数目的现金,否则,当某种突然事发生的时候你将是不堪一击的。

从个人或家庭理财角度,一般都建议最好要先准备三到六个月的生活紧急储备金,以供不测之需,但由于全球通货膨胀压力高涨,这次建议把储蓄紧急备用金额拉高到六个月到一年,让个人或家庭有六个月至一年的缓冲期以度过突过发事件导至的危机,是比较稳当及安全的做作法。

2.计划性消费不透支

量人为出、不透支,是平常就要建立的消费习惯。

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尽管不是过度消费,只要是没有合理的安排,也将会成为负债的人,于是常常都会有人天天喊着钱不够用。

常言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要受穷。”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房贷负担应适度

房贷负担不超过家庭所得三分之一。

负债比重不要太高,才能弹性应付利率波动的风险。

如果负债比例过高,每月需要付出的利息费就会上升;该比例也非越小越好,最好是适度地应用。

4.买足够的保险

保险的作用在于为家庭构筑风险保障网,对于工薪族家庭来说,保险更为必要。

家有年幼者,或是增加负债时(如买房子或换房子),最好能准备家人十年的生活费加上负债金额,做为规划保险保障最基本的保障金额(以低成本来降低家庭风险)。

具体到险种来说,意外保险、医疗保险是每个家庭不可或缺的险种。

5.定期储蓄

储蓄的目的就是要积攒”种子钱”,所以定期存钱比投资更重要,无论是靠工作赚钱还是靠"钱生钱",持续储蓄的习惯绝不能废弃,而储蓄金额一定要随着收入的增加等比例提高。

做好了自己的《财务健康报告书》,看看你的财务可否有病了。

体质好的财务,新的一年才不会过得提心吊胆。

财务健康须有三低

为你的财务做个健康检查,只要问自己可有做到“三低”:

我的财务风险低不低?

财 务风险是要确保自己的赚钱能力。如果你除了打工以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你将面临灾难。过去大多数人常过度乐观收入的稳定性,以为现有的工作可以做到老,却 完全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被裁员了怎么办?所以当你在帮老板赚钱的当儿,应该想想是否也能让有限的收入,创造无穷的希望?

我的投资风险低不低?

想降低投资的市场风险,最好方法就是资产配置。所谓的资产配置,简单来说就是将资产分别投资到不同的资产类别中,透过资产组合分散风险,并经由长期持有与持续投资来累积报酬,以达到预期回酬率的一种投资组合策略。

我的老年风险低不低?

面 对现代人退得太早、活得太老、花得太快、存得太少的趋势,老年风险已是每个人的潜在风险,即使目前还感受不到。退休规划是理财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不管你 现在几岁,如果你还没开始做退休规划,现在就要快快列入新年度的计划中了,让筹备退休金不再成为人生道路中,不可承受的沉重压力。

南洋商报

Wednesday, December 22, 2010

跟2010年算賬 省稅最后大行動

歲末跫音已至,先別急著計劃慶聖誕和跨年,在迎接2011年的最后兩週,讓我們來整理一下自己的賬目,並列出扣稅清單,為全年開銷支出算賬,才不至于在明年報稅時手忙腳亂。

用省稅的方式來為一年寫下句點,對自己的錢包也有所交待!

趁年底給自己列張“省稅”檢查單,並了解過去開銷流向。
匆匆忙忙又快過完一年,年末終于可以稍稍喘氣,和自己算個“賬”,把過去開銷支出的收據拿出來,稍做整理為明年的報稅做準備。

在實行自我估稅制度后,歲末為自己的賬目“大掃除”,成了每名納稅人必做之事,納稅人可大略計算過去一年收入約多少,若是收入顯著增加,可趁2010年結束以前,在可扣稅的項目上多開銷,以在明年4月份報稅時達致省稅的目的。

面對一大疊賬單收據,應從何開始呢?

均富國際會計行董事盛繡雁接受《中國報》詢問時指出,納稅人在開始整理資料之前,需要先釐清身分,本身是擁有額外收入(如生意或租金收入)還是受薪人士。

“在厘清收入項目后,再開始整理資料才不會陷入混亂。”

她說,一般上,真正的報稅程序明年1月份才開始,因為雇主會在1月10日前辦理員工的EA表格,納稅人許多相關扣稅資料如保單收據也將在1月份陸續寄達。

整理可扣稅清單

宏願理財機構創辦人兼董事經理陳文博受詢時指出,平常沒有整理個人收據和作紀錄的納稅人,到了年底年底整理賬目資料時,往往會陷入混亂,因而忽略許多可以幫助“省稅”的項目。

“例如與顧客的應酬費用、平常帶父母看病的費用,常常因為數目不大就被忽略。”

他指出,年底的個人賬目整理,除了報稅,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一年來的開銷指出狀況,準備為新的一年規劃。

儘管納稅人必須等到明年1月才會收到相關文件,但提早做準備,為自己列一張“省稅”檢查清單又何妨呢?

醫療保健年終做體檢健康迎新年

◆父母醫療開銷

盛繡雁:1月份是準備報稅關鍵時刻。
這項扣稅項目常常被忽略,孝子孝女可得要注意,只要是父母醫療開銷,都可獲得最高5000令吉的稅務減免。

這個項目涵蓋的不只是疾病醫療,身體檢查、牙科護理包括洗牙也算在內。

要注意的是,這項稅務只限于本身的父母,配偶父母則不包括。另外,若收據是在父母名下,納稅人需附上關係證明文件,如出生證明,才能獲得稅務減免。

除了父母親的醫療費用,個人、配偶和孩子的身體檢查也可申請最高500令吉減免,全年忙碌的上班族,在迎接新的一年之際,不妨做個體檢。

這項體檢費用減免,是個人、配偶和孩子最高5000令吉醫療費用減免的一部分。

◆殘障配備與減免

為自己、配偶、孩子或父母購買殘障輔助設備,可獲得頂限5000令吉的額外減免。

這些配備包括洗腎機、輪椅、助聽器和義肢等基本支撐配備。

除了配備開銷可享額外減免,殘障納稅人在扣除9000令吉的個人減免優惠后,也可額外獲得6000令吉的減免;若妻子是殘障人士,則可獲額外減免3500令吉。


◆運動器材

為鼓勵國人多運動、強身建體,稅收局在09年時,將運動器材和用品支出納入減免項目中,納稅人可獲300令吉減免。

只要是1997年體育發展法令列名的運動項目的運動用品,包括短期消耗品如高爾夫球和羽毛球等都涵蓋在內,但不包括運動服裝和鞋子。

若配偶分開估稅,則每人可享300令吉稅務減免。

保險壽險保費可減免

陳文博:積少成多,勿忽略小項目。
保險產品眾多,現在的納稅人一人擁有3、4份保單也為數不少,但請記住,不管你買了多少份保單,只有壽險保單的年度保費可以獲得減免。

保費金額減免項目將在明年1月生效,只要是在今年內購買的人壽保險,都可享有這項保費減免。

壽險保費與公積金繳納額的合計減免額為6000令吉,另外1000令吉減免是供保險公司年金計劃的保費。

年度保費收據一般上也將在明年1月寄達,納稅人也須注意,將此項目列入“省稅”檢查清單中。

教育開卷有益多買幾本

◆讀物開銷

寬頻、體育用品、托兒照料和房屋貸款利息,都可納入稅務減免範圍。
所謂“開卷有益”,書籍刊物包括孩子的參考書和課本開銷,都可享有稅務減免,所以,可以現在就列“必讀書籍”清單,趁年底書店清倉優惠之際,購入心頭好。

此項目可獲得最高1000令吉的減免,不過,報紙和禁書則不在優惠範圍內。

不過,納稅人必須保留所有收據,以備稅收局抽查。

◆自我進修

不只小孩唸書可獲額外減免,在職人士自我進修也可獲得稅務減免,何不趁機自我加值?

只要是由教育部發出教育執照的教育機構所提供的課程,都可申請高達5000令吉的減免,減免範圍更擴大至碩士和博士學位。

不過,大馬境外的遠距離教學課程,卻不涵蓋在稅務減免範圍。


電腦與網絡電腦軟硬體3年扣1次

科技日新月異,謀生配備之一的電腦和相關軟體都得跟著更新。

納稅人凡購買供個人用途的電腦,每3年可獲得1次減免,最高減免額為3000令吉。

此外,這項減免也涵蓋電腦硬體或軟體購置。

如果碰巧你正想換電腦,又是隔了3年期限,不妨趁現在行動。

住宿今年買屋 貸款利息可扣稅

自09稅年起,購屋者可連續三年享有高達1萬令吉的房貸利息減免,凡在09年3月10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間購下的房屋,都可獲減免。

需要注意的是,這項稅務減免只可限于一間房子,房子類型包括組屋和公寓。

另外,用作租賃用途的房地產不在減免範圍。


孩子教育與照料為孩子儲蓄可獲稅務減免

◆孩子教育存款

為孩子儲蓄未來也可獲稅務減免。

孩子的國民教育儲蓄基金(SSPN)戶頭今年的存款金額,可獲得最高3000令吉的減免。

例如:今年存入4000令吉,提出1500令吉,則2500令吉可獲減免。

不過,稅務減免只限當年存入的存款,之前累積的存款則不被納入減免範圍。

另外,家有滿18歲但尚在求學的孩子,也可獲得減免,就讀STPM或A-Level的孩子每人減免1000令吉;在大專或海外求學的孩子,每人可減免4000令吉。


◆托兒費用

夫妻上班將孩子交給托兒所照顧,而雇主有提供此項津貼,納稅人可獲得每年2400令吉減免。

不過,個人所得稅的BE表格沒有這一欄供扣稅,此項減免是由雇主在EA表格中列明此托兒津貼,然后從總收入中扣出來。

納稅人和配偶12歲以下的親生孩子,或透過合法程序領養的孩子,都涵蓋在此減免項目。

中國報


80后小夫妻理財大學問

2010年是80后族群首度邁向30歲,也意味著越來越多80后走入婚姻殿堂。

這些小夫妻成家立室后,接下來就是進入為人父母的階段。

在現今通脹不停、金融危機頻頻發生的大環境,80后小夫妻應該如何規劃家庭的未來財路?

80后抗風險能力較強,讓錢生錢才能“開源”。
夫婦剛成立的兩口之家,一般的情況就是儲蓄少、消費欲望高,還要供車供房子,但未來幾年就要面臨育兒的負擔,開支會逐步加大。

綜合理財專家的看法,80后小夫妻可做好以下三大要點,以達到理財積富的目標:

◆一、開源節流:

首先應該要注意開源節流,為今后的生活做好各方面的理財規劃。

衣食住行中,食和住不宜過度控制成本,但可在穿上節約點錢,交通費用也要盡量節省。

◆二、學會記賬:

記賬可以最直觀、最清晰地幫你展示本月家庭收支狀況。對照著帳本,可以很容易地分析出哪些錢該花,哪些不該花。通過記賬,可以更好地約束自己,避免‘月光’。”

◆三、投資理財:

80后抗風險能力較強,讓錢生錢才能“開源”。可以實行三分制原則,即三分之一財產入股市,三分之一財產購買基金,三分之一用于儲蓄。

這樣風險可控,還能實現一定的資本收益。”

提早規劃子女教育費

雖說80后小夫妻才開始結婚不久,孩子上大學是很長遠的事,但是提早規劃子女教育費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之一,也對自己未來的財務狀況有明確的掌握。

例如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大學,再加上各個階段所需的才藝費、補習費,粗略估計,至少要45萬元人民幣(約22.5萬令吉)。

即使是從少就開始節省才藝費、補習費,至少也要20萬元(約10萬令吉)才夠一個孩子的教育費。

不輕易動用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曾說:“投資孩子的資金,往往是跟孩子的資質成反比。”

因此子女教育費要準備多少?得看孩子資質。

知名藝人甄妮說過:“就算我知道有一間房子明天就會漲一成,也絕對不動用女兒的教育基金去投資。”

許多父母常會因為家庭臨時出現的重大支出,甚至是以為穩賺不賠的投資,而去動用子女教育費,這是錯誤的觀念。

為了避免孩子的教育費遭到挪用,父母最好另外開設戶頭,讓這個專戶專款專用。像我一位朋友就用孩子的名字開兩個戶頭,一個是銀行存款戶,另一個則是證券戶,專門幫孩子存高配息績優股。

須為養老打算

在存子女教育費的過程中,父母最容易忽略的是自己的退休金,只把錢留給孩子念書,自己退休后卻苦哈哈地過日子。

現代人不能再奢望“養兒防老”,雖然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但也別忘了自己的下半輩子還是得靠自己,而不是靠子女。

父母親要著手整理家庭資產負債表、每月收支表, 看看每一年扣除房貸、生活費、保險費,以及夫妻兩人的退休金準備后,再根據家庭結餘,提供符合預算的教育資源。

為人父母做好風險規劃

在為小孩存教育費前,父母其實應該先做好風險規劃,才不會因為本身發生突發狀況,影響孩子的未來。

父母是貢獻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也是未成年子女的保護傘,這把大傘要穩固,孩子的基本生活、就學機會才不會受影響。

為人父母一定要先看看夫妻雙方的基本壽險、醫療險夠不夠。

以壽險來說,一家之主的壽險額度最好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另外,夫妻也要把最基本的醫療險一次買齊,包括住院型醫療險、實支實付醫療險、癌症險等。

包含夫妻及孩子所有基本保險費(不含儲蓄險)的家庭總保費,最好控制在家庭年所得的二成內


中國報

Monday, December 13, 2010

Stop chasing success and start pursuing significance

ROSHAN THIRAN

LAST month, I shared the stage with Patch Adams at the Gathering of the Great Minds. Patch Adams is building a legacy of greatness through his simple message of love.

Patch was a renegade medical student who vowed to build a hospital where no one would ever have to pay for care. Upon becoming a physician, he immediately invited patients into his home, and for 12 years lived with his wife, two children, four other physicians and as many as 50 homeless patients. He has never turned anyone away and never charged a penny for care during these years. He has trea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patients out of love with nothing asked in return.

Years later, Patch set up the Gesundheit Institute which offers free, holistic medical care to everyone.

Patch Adams uses love and humour to heal, creating a legacy that will outlive him.

Patch learnt love from his mother. His father was killed in the military when he was only six and since then he has championed love in everything, including in business. Patch, now 65 years old (and famous from the movie about him!) uses love and humour to heal, creating a great legacy that will outlive him.

As the year winds down, it may be a good time to consider the legacies we leave behind. An ancient proverb says, if you lead a meaningful life, you never really die. Instead, you break into 1,000 pieces, each of which stays alive within the people whose lives you've touched along the way.

I recently read about Nick and his wife Drana. Nick was a great businessman who earned enough to make most of their dreams come true. Their children were set to follow their similar route to success. But Nick and Drana decided that they did not want the same success for their kids. Instead they wanted to raise their kids to achieve significance.

They realised that they needed to change their own lives from a successful one to an enduring one. They opened their home to strangers, started serving instead of receiving, volunteered and helped countless people. Their youngest daughter, Agnes, decided that she would devote her life to being significant. She was smart, pretty and industrious and knew these were keys to being successful, but she learnt from her parents that to be significant, her heart, character and love were more critical.

In 1997 Agnes passed away and I was asked to do a TV obituary special on Agnes. The world knew Agnes as Mother Teresa. Her parent's decision to forego success in lieu of significance ensured that their legacy lived on in their daughter and lives on today in millions of lives affected by Agnes' grace and mercy.

Great leaders leave legacies that transcend them. Ken Blachard says, Many people measure their success by wealth, recognition, power, and status.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those, but if that's all you're focused on, you're missing the boat. Instead focus on significance.

The Wright Brothers focused on significance not to become rich but to change the world through flight. Their competitor Samuel Langley worked tirelessly for monetary success in aviation. Langley was never successful.

In July 2006, Enron founder, Kenneth Lay died, leaving a tainted legacy. Jeffrey Skilling, Bernie Ebbers (Worldcom), John Rigas (Adelphia), Dennis Kozlowski (Tyco) were CEOs focused on short-term monetary success which ended in shameful legacies. Lee Iacocca and Jack Welch painstakingly built their businesses on solid foundations, achieving a leadership legacy admired the world over.

Have you given thought to your legacy? Will your legacy be like Jack Welch, Nelson Mandela, Patch Adams, Steve Jobs or Nick and Drana who raised Agnes to greatness? Or will your legacy be tarnished by deception, misdeeds, shame, regret, hypocrisy, or a failure to reach your potential?

Legacy is a powerful word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eadership. We are all leaders. Parents are leaders. Teachers are leaders. If you lead one person, you are a leader and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leave a positive legacy.

Wikipedia describes legacy as something handed down from an ancestor or predecessor or from the past; or something acquired without compensation. It is synonymous with birthright, inheritance, heritage and tradition. Leaders create and pass down legacies.

So, how does one start one's journey of building a lasting legacy? The answer begins by taking an inventory of yourself. You need to find out what makes you tick. It starts with passion.

Legacies are built on passion

A recent survey indicates that 75%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re unaware what their true passion is. Finding your true passion isn't as simple as it seems. Asking yourself some pertinent questions like what puts a smile on your face, what do you find easy to do or what sparks your creativity may help begin this journey of discovering your passion.

Steve Jobs had a lot of time in honest soul searching before he figured his true passion. Doing what you have a passion for brings out your best, and this leads to greatness. Greatnes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ignificance.

Legacies are built on significance

Mother Teresa's parents, Nick and Drana, consciously made a decision to move away from chasing success to chasing significance. Patch Adams made a resolution as a medical student to move away from being a rich, successful doctor to making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medicine. How do you move from pursuing success to significance?

Here are a few questions that may help you:

1. Who am I?

2. Why am I here?

3. Where should I be going?

4. How will I get there?

5. When I get there, will I feel significant?

You can also make a list of the 10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of your life and why it was significant. As you discover where your deepest passions intersect with your greatest abilities, you begin your blueprint for significance.

Two construction worker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their same jobs. The first employee says his job was to lay bricks. The second says he was building a cathedral. Which employee would you hire? The second employee works for significance while the first works for a pay-cheque.

I spent two years working at Johnson and Johnson. In 1942, Gen Robert Wood Johnson wrote a one-page document that came to be known as the J&J Credo. The Credo outlines the company's pri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to conducting business firstly to people who use its products, secondly to its employees, next is to the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to its stockholders. He believed if J&J focused on significance (patients and employees) first and relegated success (shareholder value), shareholder value would ultimately be realised.

And he was right. Additionally, every employee at J&J finds personal significance in their lives by the Credo.

Legacies are created daily

John Maxwell states the success of my day is based on the seeds that I sow, not the harvest I reap. Too often, leaders bypass the process of sowing seeds in favour of short-term results. This is what led leaders like Ken Lay to their ruin.

Sowing unwearyingly is better than instant results as real reaping is dependent on the seeds you sow today. Legacies are the results of giving today as sowing daily into the lives of others will compound over time.

Legacies are not created instantaneously. It is built daily through values, hard work, integrity of leadership and character. The choices you make every day with your time and efforts directly impact how you will be remembered. The secret of significance is determined by your daily agenda.

It's not about leaving a legacy, it's about living a legacy. Leaders have been conditioned to think about the future. But in doing so, they have forgotten about the present. And the present is how they create their legacy, claims author Shane Yount.

Legacies take years to build but can be lost in a moment. CSPAN commissioned a study to judge the 41 past American presidents on 10 leadership qualities. The top three presidents were Abraham Lincoln, Franklin Roosevelt and George Washington. The bottom two Bill Clinton and Richard Nixon. Both Clinton and Nixon would have ranked higher if only they had moral authority, which they tarnished due to scandals.

Legacies endure through succession

Finally, legacies must have succession. Peter Drucker said that there is no success without a successor. Abraham Lincoln's leadership ended slavery in America. After the war, Lincoln rebuilt the south, ensuring goodwill towards the freed black slaves. However, he was suddenly assassinated and Andrew Johnson took over as President. Johnson reconstructed the South's oppressive system of white domination and destroyed Lincoln's legacy of freedom stunting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perpetuating injustice for another century.

As Maxwell rightly states, a leader's lasting value is measured by succession. If Lincoln had a successor who shared his vision, America's torrid racial issues may not have plagued them into the 20th century.

As leaders close out their tenure, leaders must channel their being toward helping their successor continue the legacy. The best leader creates new leaders, which includes developing, training and equipping others for leadership success.

The great leaders who leave lasting legacies are the ones who are most generous with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These are the people who wind up creating the most economic value and create lasting leadership legacies.

Final thoughts

It is always morbid to think of death, but when we die, what will be said at our eulogy. We become immortal not through material possessions but through the legacies we leave.

People do not remember us for 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but for what we do for them. At the end of the day, no one remembers what numbers you closed for each of the quarters you were in charge. They do remember your leadership, service, character and inspiration.

Patch Adams' talks about love as his purpose in life. Lennon and McCartney, echoes Patch by saying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give. Likewise, your legacy is more dependent on what you give today, then what you take.

Roshan Thiran is CEO of Leaderonomics, Thestar

与人为善“最给力”

Tom Peters

1903年,英王爱德华七世(King Edward VII)出访巴黎。在他抵达时,街道两侧围观民众的态度明确表明,他在这里不受欢迎。但英王在前往爱丽舍宫途中以及在长达96小时的访法期间,始终保持着 泰然自若的风度。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在《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一书中记述道,爱德华七世片刻不停的施展魅力,迷倒了法国人。“在他所到的每处地方,他都发表了亲切而机敏的讲话,表达了对法国人的友好和 钦佩之情,谈到法国的‘光荣传统’和‘美丽城市’,称自己在访问期间感到‘由衷的快乐’,还表示相信英法两国已经‘一笑泯恩仇’”;而且,他是用娴熟的法 语发表这些讲话的。

Monday, December 06, 2010

新婚夫妇如何投保?

虽说人都觉得不宜在2010年虎年内结婚,但却不难发现在今年内完婚的亲朋戚友多不胜数。

然而,一对对情侣忙着筹备自己的世纪婚礼之时,还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元素吗?

新婚夫妇会否考虑到另一半的保障呢?有了山盟海誓,是否应获取更实际保障,以防自己万一发生不测时,这头家还可以经营下去?

为了一探新婚夫妇“该如何投保?”、“投保时,该以谁为重?”、“该买哪类型保险?”等问题,《南洋商报》今期走访保险界、理财师及多对新婚夫妇,告诉您该怎么做。

结婚证书无金钱价值

对于新婚夫妇而言,“爱”应该怎么衡量呢?结婚时,双方所签署的结婚证书有什么意义?

理财师黄小翠指出,除了法律约束,很多时候结婚证书的金钱价值等于零。因此,投保才是为另一半提供生活保障的最佳方式。

“若伴侣比较富裕,结婚证书的法律约束能够确保他或她离世时,活下来的另一半可以合法分享其财产;但伴侣一无所有,这张证书是没有价值的。”

她认为,新婚夫妇在投保前,最重要拥有正确概念,即为对方负责,若另一半忽然离世,剩下的一半会不会有足够的保障。

惟这种观念无法勉强。她说:“有些人,甚至有了孩子,也不认同投保。

若新婚夫妇要投保,应该如何着手?

理财规划师黄凯顺认为,华人社会传统上都以男性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尤其是已婚男性身为一家之主,更需要完善的保险,即人寿、疾病及医药卡等,好让他若不幸入院,有人支付住院开销,有钱养病,同时在无法工作带来收入的同时,继续为家里带来金钱来源。

“以此类推,家庭主妇和小孩,由于没有赚钱,所以不需要收入保障,只需医药卡。”

医药卡是必需品

基本上,医药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必需品。

他解释,我国官方数据显示,意外率是低过9%的,因此,一般人尤其白领阶级因公司有提供社会保险(SOCSO)等福利,相较自雇人士,并没有这么需要意外保险。

他解释,人寿保险主要可分成四大项目,即保障收入的人寿保险、意外险、严重疾病险和医疗险。

婚前投保可婚后调整

婚后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保险?结了婚才买保险更省事?

黄凯顺表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需求,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在开始面对社会经济负担时,就要投保,并在婚后调整。

他说,很多人都怕重新检视和重组自己的保险组合,因为感觉上之前的付出就会前功尽废。然而,只要概念正确,投保方式正确,随时都能够调整,而且不是以投资为前提的话,就算断保,重新再来也不是很大的问题。

说到如何在婚后重组本身及整个家庭的保险,他认为,目前最流行的投资联结保险是最好做规划的产品,因为它极具伸缩性。可以随时加,也可以减,而且不需要整个保险终断来调整自己的保险组合。

因此,他奉劝投保人向险经纪询问。

先分配后花费

很多年轻的新婚夫妇会说:“我们钱不够用,怎么还有多余的钱投保?”

黄凯顺认为,以目前马来西亚的生活水平和薪金水平,钱不可能不够用,最重要是懂得分配。

他建议,大家用2:1:1:6的比例来先分配,后花费的方式做个人或家庭的财务规划。

他强调:“用这个比例来分配,一定不会不够钱用。至多是没有多余的钱来花费。”

他坚信,只要谨慎理财,薪水再低的人还是与大家拥有一样的机会。并不会因为收入比较少而输掉机会。

“现代家庭问题就是钱财管理不当,其中保费超高却保障不足是最好的例子。”

他2:1:1:6的准则,是收入20%为长期退休规划,10%为家庭保险,10%为孩子教育基金及60% 为家庭开销。

“根据这样的比例来分配,就可以好好的分配金钱,为家人进行完善的投保。”

保费以家庭需求做考量

一个家庭内,应该着重于何者的保障?

黄凯顺认为,应该以家庭收入的比例为准则,若丈夫的收入占了家庭开销的70%,那么保险的保障就必须足够保障他那部分的收入来源,而不是所支付供款的物件来计算。

他补充,保费不是以个人年薪为考量,而是以家庭经济需求做考量。“如果家庭开销很大,保障的需求则更大。反之比较小。”

他说,若一个家庭收入高,生活简单,需求少,同样,保险保障的需求会随着降低。

南洋商报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懂得感恩的人更健康更快乐

恩确实有益健康。

不断有研究提出,保持感恩态度可以增进心理、情绪和精神健康。

过去10年进行的多项研究表明,经常充满感激之情的成人比不这样的人拥有更多活力、更多乐观、更多人际交往,以及更多的幸福感。他们抑郁、嫉妒、贪婪或嗜酒的可能性也更少。这些人挣钱更多,睡眠更深,锻炼更频繁,还拥有更强的抗病毒感染能力。

Michael Rubenstein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纽约州霍夫斯特拉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弗罗一天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睡前给他四岁的儿子讲故事。
如今研究人员发现,感恩也会给幼儿和青少年带来相似的好处。研究表明,充满感激之情并做出感恩之举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少物质主义,学习成绩更好,定的目标更高,抱怨头痛肚子痛的次数更少,对朋友、家人和学校也更加满意。

纽 约州Hempstead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心理学助理教授弗罗(Jeffrey J. Froh)说,这些发现当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在幼儿园期间学到的东西,或者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告诉我们的,而现在我们拿出了科学依据来证明。弗罗的很多研究 都是在儿童身上展开的。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心理学教授、感恩研究先行者埃蒙斯(Robert Emmons)说,关键是不要到感恩节才感恩。另外他还提到,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就会意识到报答的必要性。

当然,表达感谢也是有可能做过头的,特别是如果你想通过送礼来表达感谢的话。弗罗说,如果感谢某人的方式与两人的关系不相称,比如说学生向老师赠送iPod,那就会引起怨恨、愧疚、愤怒和一种义务感。

感恩同样有可能陷入对接受感恩的人施加控制、并强迫对方对自己保持忠诚的误区。弗罗说,你可以将心比心地为你要感谢的人考虑,并发自心内地判断自己的本意,从而避免犯下这样的错误。

在 即将发表于《幸福研究杂志》(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的论文中,弗罗及其同事对1,035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最感恩的学生朋友更多,成绩也更好,而最物质主义的学生成绩更低,更容易嫉 妒,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弗罗说,对物质主义的最佳疗法之一,是让人对其拥有的东西充满感激。

很大一部分感恩研究考察的都是关联性,而不 是因果关系;其实可能只是快乐、健康和成功的人要感谢的东西更多。但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年发表的一篇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埃蒙斯和迈阿密大学(University of Miami)心理学家麦卡洛(Michael McCullough)证明,“知福”确实可以让人感觉更好。

埃蒙斯博士说,感恩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它是一个需求很高的、复杂情感,要求人们进行自我反省,要有能力承认个人依赖于其他人的帮助,并要谦卑地意识到一个人的局限性。

感恩还让人们克服心理学家所说的“负面倾向”,即胶着于问题、恼怒和不公平而非积极乐观情况的固有倾向。根据对受911恐怖袭击事件和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的人们的研究,注重发生在人身上的正面的事情,可以帮助抵御忧伤情绪,并在有压力、悲伤或遭受灾难的时候增强韧性。

人 们能学会关注光明面,想要他们已经得到的并为此感恩吗?专家认为,这种性格特征有一半是遗传的,其余来自于经验,所以有充足的机会可以改变。 Candlewood中学校长格林(Andrew Greene)说,儿童和成年人都可以选择如何感受和看待世界,他说“意识到幸福”是弗罗博士研究结果的持久遗产之一。

对于岁数稍大的儿 童和成年人来说,培养感恩的一个简单方式是真正数数你的好事。记日记并定期记录当天你感恩的事情。要具体。弗罗博士说,日复一日列出“我的朋友、学校和 狗”意味着“感恩疲劳”。如果在日记里写上“我的狗在我悲伤的时候舔了我的脸”就让人耳目一新。一些人在他们的Facebook或MySpace页面里, 或是在线感恩小组里这样做。现在还有一个iPod感恩日记应用程序。真正的好处是改变你对世界的感受。寻找可以感恩的事情,然后你会处处都能看到可以感恩 的事情。

亲自表达感谢尤其有力量。一项研究显示,四年级学生进行“感恩访问”后,即使在两个月后他们仍对自己感觉良好,尤其是那些此前情绪不佳的人。

采取更乐观的思维模式也可以激发感恩。不要跟朋友一起发牢骚或表示愤怒,而要试着分享你感恩的事情。为了避免听起来像是自吹自擂,你要注重于赞扬其他人,比如,“我妈妈请了一整天的假,来看我的比赛。”

研 究发现,使用负面、贬损的语言,即使你对自己说,也会使你的心情变糟。在你的头脑里装满积极的思想,大声表达感谢和鼓励,寻找你周围可以感恩,而不是批评 的事情,尤其是你热爱的人。纽约精神病专家拉姆齐(Drew Ramsey)说,这是度过假期的基本方法。他说,感谢他们帮你应对日常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烦心事。

最后,假如你认为很多东西都是理所当然,那么就试试“人生真美好”这样的方法:相像如果没有配偶、孩子或工作这样的好事情,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Melinda Beck

华尔街日报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保險‧困境中最實際的保障工具

20多年前,若保險業務人員向您提及“保險”這字眼時,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回避,不想多談,擔心自己會被騙。但是,來到科技發達的今天,很多人都知道保險計劃的重要性了,除了“人壽”保險外,“醫療”保險也成為了現代人生活必備的條件之一。

在馬來西亞,醫療保障的范疇大概可分成4種,這包括住院和手術保險、疾病保險、住院入息保險計劃以及收入損失保險(Disability income plan)。

其中,住院和手術保險或俗稱“醫藥卡”最為普遍,這是因為醫藥費每年不斷高漲,購買醫療保險是一項長遠的投資,以在緊急需求時可派得上用場。

大馬保誠保險產品及行銷總裁邢詒旺表示,隨着社會不斷發展,醫療費也日益高漲,國人購買醫療保險的人數是有增無減。

他說,其次是許多人擔心退休后患上嚴重疾病,會消耗他們的銀行存款及公積金,因此額外購買一份醫療保險可給他們多一個保障。

“不過依然有很多人士對醫療保險存有誤解或偏見,認為購買醫療保險是一項零回酬、浪費的投資。其實,只要多加了解保險的本質和其功能,保險是困境中最實際的保障工具。”

他指出,公眾最好在健康情況下購買醫療保險,因為當患上疾病後,保險公司可能不接受投保。

還有,當購買醫療保險時,應該如實地披露病歷。若投保人沒有申報有關病歷,日後若舊病復發,保險公司有權利不做出任何理賠。

一般人對醫療保險的誤解:

1. 我的公司已經為我提供醫療保障

  • 當您離開公司或達退休年齡,您的公司將不再提供任何醫療保障,那時候才考慮購買醫療保險,受保的機會比較低。


    2. 我現在很健康,不需要任何保障
  • 生活中處處有風險,沒人能預料明天的事,況且,越年輕購買保險,保費越低。


    3. 若沒做出任何理賠,錢豈不是白給?
  • 保誠PRUhealth計劃新添加的“無索償獎金(NCB)”功能,每一年都會送出“獎勵金”給那些在一年內不曾做出索賠的保單持有人。


    4. 我的公積金足以應付日後開銷
  • 調查已顯示約60%的員工在退休後的公積金不到11萬令吉,不足以養老,加上醫療費每年增長13%至15%,若不幸患上心臟病,一個心臟繞道手術(heart bypass)就可以花掉所有公積金。

  • 星洲互動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不理财借口症

    ●罗凤琴(金融系硕士、合格财务规划师、认证财务规划师、益智利投资银行经纪)

    要拥有财富,就应该先学习理财,而经济独立是在你停止找借口后才能如期而至。

    第一步就是必须给你自己注射免疫针,以防染上不理财借口症。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何能够采取预防措施,使我们自己免于这三种最常见疾病的侵袭及克服的方法,做好个人防护,以防患未然!当然还是希望大家都不要感染最好。

    借口症1:钱不够用

    许多人会说:我的钱不够用,根本无财可理。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在富有后才谈得上理财,而财务规划也常常被认为是必须要累积了很多钱之后才去做的事。

    其实,理财是一种管理钱财的行为,是生活的一部分。所谓的理财不只是投资,更代表了你的资产,包括衣食住行、房贷、孝养金、教育费,所有跟金钱有关的项目,都是理财的一环。我们一生都无法与金钱脱离关系,就像家里的柴米油盐样样都是生活上的需要,所以不可能没钱可理。

    改变心态和思考模式才是上上之策。应该从“收入-储蓄=消费”的观念开始,那怕你只有微不足道的1令吉。

    咖啡、香烟、来电铃声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糊里糊涂、随随便便就会花掉的小钱。这些金额都不大,却不断支出,随着时间的过去,累积的金额规模也会如雪球般越来越大。

    借口症2:年龄太大或太小

    真的,几乎没有几个人觉得他们正好是“合适”的年龄,不是太年轻就是年纪太大。

    理财固然是越早开始越好,而且永远不嫌早。

    因为时间加上复利的效应,越早投资让理财变得更轻松,无形中就能提早过着经济独立的生活。

    如果你一把年纪什么钱都没有,人家会觉得你即然无法好好掌握自己的财务,你一定是个无法掌握自己人生方向的人。如果你现在已经40岁,那么你至少还有30年具有生产力的时间!

    我们的年龄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待年龄的态度和行动。停止思考“我几年前就应开始”,而是应该这样思考:“我现在开始好好规划”。

    所有人都应该今天就开始做财务规划。10年、20年后,可能你已经济独立了。否则再过几十年,你依然还是两袖清风,口袋空空也!

    借口症3:没时间

    一般人不喜欢思考自身的财务情况,因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再用“我没有时间”为借口,得过且过的心态拖延理财行动。

    如果你不愿意花时间思考自己的财务状况,你就不可能会有财务成功的一天。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每周7天,每年365天,人人平等。你丢失的时间是被人买走了?被别人抢走了?还是被自己的穷人思维任意地挥霍掉了?

    每个人都有一笔时间财富,善用时间,等于为成功累积资本。将时间当作金钱管理,你才知道何时该投资、何时能获利!越是能够将时间运用在有意义、生产力高的地方,越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获取不平凡的成果。

    你怎样过今天最终决定了你的过去和将来,让自己在人生不同阶段拥有美好愉快的生活。

    总结:

    停止找借口,因为财务问题不会因为借口而自动解决。

    借口,只是偷懒的一种形式,那是因为你懒得思考和分辨自己的行为。学习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是成功踏出理财第一步的基本态度。

    所以自认为有责任的人是时候为自己的财务规划一下了!

    南洋商报

    安逸是组织最佳的安眠药

    安逸是组织最佳的安眠药

    Tuesday, November 23, 2010

    分享集: 非种植公司进军油棕业

    ●冯时能 股票研究人

    棕油价格节节上升,油棕种植业今、明年将丰收。

    每吨原棕油的生产成本由约600令吉到1000多令吉不等,视油棕园的地点、地质、品种和管理素质而定。以目前超过3000令吉的原棕油价格,种植油棕成为获利最丰厚的行业之一。

    一些非种植公司,如工业、产业等,也纷纷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业,并且已经取得可观的成绩。

    其 中较为积极的为美景控股(METROK,6114,主板产业股)、菲马集团( KFIMA,6491,主板贸服股)、威达(Weida,2111,主板工业产品股)、立罗股份(Delloyd,6505,主板工业产品)、常成控股 (JTiasa,4383,主板工业产品股)、大安(TaAnn,5012,主板工业产品股)等。

    此外,另一些早已拥有相当可观面积油棕 园的公司为东方实业(Orient,4006,主板消费产品股)、激成(KSENG,3476,主板工业产品股)、辛多拉(Sindora,6106,主 板工业产品股)、CB工业产品(CBIP,7076,主板工业产品股)、全利资源(QL,7084,主板消费产品股)等。

    有些公司如菲马、立罗股份,油棕园已对集团作出可观贡献,其他如美景按股、常成控股、大安等,油棕园的盈利贡献将与日俱增。

    以下是部分已投资于油棕业的非种植上市公司(资料均来自有关公司年报)。

    美景控股(METROK,6114,主板产业股)

    在产业股中,美景控股是积极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种植业的公司之一。该公司在印尼的东加里曼丹买进约4万亩土地,发展为油棕园,预料将在今年年尾完成种植。

    在三年前种下的第一阶段油棕,将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成熟,预料在未来的几年中,当这4万英亩油棕逐步成熟时,油棕园将为该公司的盈利作出重大贡献。

    美景是加影首要产业发展商,每年保持每股净赚20至30仙,相当稳定。

    该公司的董事原本就有种植油棕的经验,故美景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可说是驾轻就熟,故4万英亩油棕园的开辟工作,能按照原定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种植,是意料中事。

    菲马集团( KFIMA,6491,主板贸服股)

    菲马集团,包括其拥有60%股权的子公司菲马机构(Fima Corp),近年来积极进军油棕业,并且成绩斐然。

    该集团在马印拥有5万2425英亩的土地,已种植面积为1万8827英亩。

    最近该公司又以2100万令吉买进一家公司的80%股权。

    此公司在砂拉越美里附近拥有1万2355英亩农业地。该集团将投资7000万令吉,发展为油棕园。

    菲马集团和子公司菲马机构都是现金充沛的公司,手握现金1亿3000多万令吉,有发展其地库为油棕园的足够财力。

    威达(Weida,2111,主板工业产品股)

    威 达是另一家进军油棕业的制造业公司。这家东马公司的基本业务与“水”有关,该公司是“水”专家——从制造塑胶水管、水箱、水槽;从设计、制造到装配,无所 不做,一向业务稳定。由2007年起,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业。该公司在砂拉越买进1万6500英亩土地,分期发展为油棕园,整个计划将在2011年完成。 但首阶段种植的数千英亩,将由今年起开始成熟。预料在未来几年中,油棕将为该公司带来可观盈利。

    立罗股份(Delloyd,6505,主板工业产品)

    立罗的基本业务为制造汽车零件。该公司是最早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业的工业公司之一。

    早在1999年,该公司以7420万令吉买进瓜拉雪兰莪的双溪蓝拜油棕园,该园面积为3593.67英亩,平均每英亩买价才2万0651令吉。目前价值增加不止一倍。

    该公司又于2004年,向一家上市公司孟迪卡,以4295万令吉买进印尼三个油棕园的60%股权。三园之面积为1万3949.49公顷(3万4470英亩),经过整理后,园丘素质已大大提高,且已为集团盈利作出贡献。

    该公司目前的园丘面积达1万5871公顷(3万9219英亩),今年完成兴建每小时可处理60公顷棕果的油厂。

    油棕将为该公司的成长领域。

    常成控股 JTiasa,4383,主板工业产品股)

    常成是最积极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业的木业公司之一。到今年9月30日,该公司已种植了5万0424公顷(12万4603英亩)油棕,只有1万4772公顷(3万6503英亩)成熟,占种植面积的29%。

    去年的棕果产量暴增81%至18万0684公吨,当更多的油棕面积成熟及更大面积进入盛产期时,产量将增得更快。油棕将发展成为该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

    以目前所拥有的油棕面积,常成实际上已是一家中型的油棕股了。

    大安控股(TaAnn,5012,主板工业产品股)

    大安也像常成那样,积极将业务多元化至油棕。这家东马的木业公司,到去年年杪,已种面积为2万6056公顷(6万4387英亩)。

    2010年将再种4400公顷(1万0873英亩),只有约53%的面积已成熟,预料在未来几年中,当更大面积成熟时,产量将直线上升。

    总结: 表现掷地有声

    这些公司原有的业务就有良好的业绩表现,而且财务健全。他们选择将多余的资金投资于油棕业,为公司开辟新的财源,表现掷地有声,可圈可点。

    他们的油棕园,大部分尚未成熟,预料产量和盈利将与日俱增,成为有关公司业务的成长区。

    南洋商报

    你是Lady卡卡吗?

    ●罗凤琴

    此卡卡非彼卡卡,此卡卡乃是信用卡的卡。

    信用卡现在已经成了人人都相当熟悉的付款方式,皮夹里随时都放着好几张信用卡的景象,已不足为奇了。

    你可知道用信用卡消费后,利息是如何计算?你是否也是皮夹一打开就有一连串令人眼花撩乱的信用卡?而这拥有的优越感或带给你多痛苦的代价?

    现在,所有的银行都会挖空心思努力促销自己的信用卡,而且礼物大方送,所以每个人皮夹一打开都是卡卡卡!

    高额循环利息

    信用卡延后付款的功能,其实可以为生活带来一些便利,但首先要认清信用卡的功能和作用,那就是主要用于我们购物时,提供方便的支付而已,而不是让自己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或是作为提现金的工具。

    如果你拥有过多的信用卡,每张卡只要有一万令吉的信用额度,10张卡就让你一个月有10万令吉可扩张的信用,就算每个月只缴5%的应付最低款项,一个月也可能缴到5000令吉,而剩下的循环利息更是可观!

    易陷债务危机

    只要一个月未全数缴款,第二个月立即落入高额循环利息的泥淖里,从此难以翻身。而且一旦动用循环信用后,以后的每笔消费都会一并滚入循环,等于是付高利借钱来买东西,相当不划算。

    刷卡时没有感觉,但收到了银行寄来的月结单时就会痛苦不堪了。

    有用信用卡的人都有这种体验:当一张已经透支了上千令吉的信用卡再刷卡100令吉时,似乎不像用100令吉现金结账那样浪费对吗?

    这意味着,与用现金付款相比,用信用卡付账的人不能“感觉”到他们到底花了多少钱。信用卡把购物的快与付账的痛分开来,将你推入模糊不清的未来。

    因此,只要稍为不慎使用信用卡,很容易便会陷入债务危机。如果以前贪图信用卡的赠品,又或者是因为免年费而拥有大量信用卡,是时候开始冻结或削减你的信用卡。

    不要沦为为银行打工的卡奴,学习有规划的生活,在努力增加收入以外,还要懂得节制开销。

    拒沦为卡奴

    ●养成记账好习惯:用记帐来管理花费,月底检讨全月开支,判断出什么是必要的支出,什么是头脑发热后的浪费,而在今后消费时加以避免,戎除不必要浪费。

    ●支付最大笔欠款:不要关注你信用卡账单上的最低还款额,银行有意设定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通常是你总欠款的5%)来鼓励借款人继续消费。你应重视的不是能够接受的最低还款额,而是你能够负担最大欠款额。

    如果你能够清偿全部的欠款,那么尽量支付其中最大的份额,而不是仅仅的5%的款额。

    ●只用一张卡:信用卡不求数量,只求质量。手中拥有一张功能齐全的卡,完全能够完成我们对信用卡简单支付和投资需求就够了。

    ●绝不用于投机:信用卡有透支功能,也确实有许多人,巧妙地利用手中信用卡不同的透支期做投机,但,用信用卡透支投机,无疑是借钱投机,在风险市场,往往是灾难的开始,并不可取。

    切记

    绝对不能过度消费,因为信用卡属于使用后再的付款“借贷”行为,每刷一块钱,未来都要还清。

    不断预支未来收入,将成了你累积资产的最大敌人,所以一句老话“谨慎理财,信用无价”。

    不论消费方式多诱惑,生活依照自己能力量力而为,按步就班,做个理性的消费者,让智慧为自己带来财富成长吧!

    南洋商报

    谈经阁:检讨理财方式

    ●沈素蕾

    时代进步,人们已越来越了解理财的重要性,也会着重“投资与回酬”;除了将钱存在银行,如定存来取得更好的利息,很多人也投资在回酬更高的商品,如房地产、股票。

    而迎合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金融业者不时绞尽脑汁,推出各种创新的信托产品,比如与油棕和黄金相关的信托;同时,政府也入场凑热闹,推出回酬稳定的信托基金如宏愿基金、一个马来西亚基金等。

    但此时此刻,国内却还有人沉迷在“历史悠久”的银会,特别是中低阶层人士。

    想法予盾

    “投资”银会所讲究的是信任,会友最终能否取回本金和回酬,关键在于会首是否值得信赖和可靠。

    然而,市场却不时捎来会首为独占会银而潜逃的消息,好比报章近期称一名会首卷走上百万令吉会银的报道。

    难挡诱惑

    这类消息总让人有两种很矛盾的想法,一是很可怜会友的血汗钱就此石沉大海,二是责怪他们为何会参与这种极度没有保障的投资。

    即使简单地将钱存在银行户口,都会有银行倒闭等意外而储蓄一夜间消失的风险,更何况是把钱交给一个平凡人?在掌握巨额之际,这人非常可能银抵挡不住诱惑,想将钱占为己有,而抱钱潜逃。

    世事难料,人心更为难测,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如果因一时错误决定而将它投入火坑般的危险投资管道,钱没了,最终最可怜难受的还是自己。

    所以,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这些人群或许也得加以思考,检讨自己的理财方式;或许最安全可靠的投资方式不能带来很大的回酬,但至少这些钱突然完全消失的几率很低。

    踏实、积少成多,可能就是中低收入群的最佳理财和投资方式。

    南洋商报

    分享锦集:莫做股市“过动儿”●冷眼

    ●冷眼 股市基本面大师

    去年8月15日,我在这个专栏发表一篇题为“不动如山两年”的文章,劝告股票投资者,握紧他们的股票为期两年,以博取厚利。

    当时,大马综合指数为1,100点,15个月后的今天,指数已升至1,500点,那些坚守“不动如山”策略的股友,已取得非常丰厚的盈利。

    次贷金融海啸于2009年第一季触底时,大马综合指数约为850点,在回升至1,100点时,许多股票分析师认为经济的复苏不可靠,股市回升得太快,纷纷警告股市将回跌,因此劝告股友套利离场。

    我不同意此种看法和做法,因此才提出“不动如山两年”的主张,我认为散户应充份利用复苏机会,赚取厚利,太早离场,错过赚取厚利良机,未免可惜,毕竟金融海啸,恐怕10年也不会再现。

    我主张“不动如山”,是我认为这是最适合散户的策略,可以减低风险,而获利最丰。如果散户自作聪明,不断的在股市中抢进杀出,愈买愈高,风险也愈大,所获盈利,未必比“不动如山”更多,倒不如以静待动,坐享其成。

    抢进杀出

    更重要是抢进杀出,精神受尽焦虑的煎熬,情绪不稳,影响健康、工作效率和家庭生活,所付出的代价太大,即使赚到钱,也是得不偿失,倒不如“不动如山”,安安稳稳赚钱,逍逍遥遥过活。

    许多人对股票投资,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为在股市中买卖越活跃,赚钱就越多,动作与盈利成正比。实际上刚好相反,在股市中越活跃,越难赚钱,反而是动作越少的人,赚钱越易,股市“过动儿”赚钱的少之又少。

    动作要少

    在这一轮的金融海啸中,不少人在谷底时买到股票,但大部份都在股价略为回升时就套利离场,所赚有限,无法弥补熊市中的损失。

    在卖出后眼巴巴的看着股价以大涨小回调的形式上升,才为之痛心疾首,徒呼负负。

    反而是那些在谷底买进后就紧握股票至今的投资者,取得惊人的回酬,充份说明了动作越少越好,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是老土,实际上是大智若愚。

    在过去一年多中,世界经济发生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首先是迪拜的倒账,接着是欧洲债市的濒临崩溃,悲观的经济学家及预言家,纷纷发出了经济“双底”论,认为世界经济将出现W的势。

    这些论调,使在次贷金融海啸中惊魂未定的投资者,风声鹤唳,不敢在股市久留,结果错过了赚钱良机。

    预言只可参考不能尽信

    现在,再也没有人提迪拜事件、欧洲债务危机了。当然也没有人再提“双底”衰退了。我为今旧事重提,难免有事后孔明之讥,实际上,我是要藉以说明两点:

    1.是经济学家和股市预言家的预言,失准的次数远多於准确的次数,因此,只可用作参考,切不可尽信。

    2.许多事件,其严重性被过份渲染,甚至以偏盖全,误导对经济和股市认识不深的投资者,使他们对将来的趋势,以及前景,作错误诠释,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坐失投资良机。

    是的,现在毕竟已事过境迁,多说於事无补,目前大家所关心的是:将来的经济和股市走向如何?投资者该怎样做?当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回升至11,444点,而大马股市指数突破1,500点时,投资者是否应继续留在股市?手中没有股票的人该不该进场?

    我的主张是:

    1.手中已有股票的,应“不动如山一年”,一年以后审时度势再行决定去留。

    2.手中没有股票的,应把重点转移至第2线股价尚未大幅度窜升,而价值仍被低估的股票,买进后紧握不放,等待牛市的出现。

    股市难测

    我没有预测股市动向的能力,也不认为任何人有这种能力,因为股市是不可预测的。无数的人企图采用各种的“工具”,预测股市动向,成功的巴仙率低之又低。

    通常股市分析师都言之有理,问题是股市根本是不可理喻,因此一切的预言,不妨作为参考,切忌全盘照收。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根据什么进行投资?

    答案是:根据股票的价值。

    在买进的时候,一定要作好心理准备:我们是认为一个牛市正在浮现,但是,万一我们的预测失准,那么,我们现在所买进的股票,是否物有所值?是否有前途?

    反败为胜

    如果买价合理,而公司前途亮丽,盈利会持续上升。

    那么,即使股市逆转,股价回调,我们所买的股票价值与日俱增,暂时蒙受亏损,将来仍有机会回升,仍有机会反败为胜。

    如果听信似是而非的传言买进劣股的话,一旦股市逆转,股价暴跌后,因公司蒙受亏蚀而使股价长期不振,投资者就没翻身机会了。

    在无法预测股市的情况下,以“价值”作为买进的原则,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在买进时,一定要问自己:万一股价暴跌,我有胆识买进更多同一只股票吗?

    如果答案是“是”的话,则不妨买进,如果是“否”的话,则最好不要买进。不敢在股价暴跌后买进更多同一只股票,说明了你对该股没有信心,而没有信心是因为你认识不够,或是对该股前途没有信心,切勿投资於你认识不够及没有信心的股票,这是股票投资不可妥协的铁则。

    不动如山

    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已更稳健,大马周边国家如印尼、泰国、菲律宾的股市在外资炒作下,屡创新高,外资会移师大马吗?大马利息低沉,游资充沛,原产品龙腾虎跃,产业市场炽热,股市会长期蛰伏不动吗?1993年的牛市会重演吗?

    在没有人能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些问题的情况下,散户最好的避险策略,就是不动如山。不动如山多久?去年8月我提出“不动如山两年”,一年已过去了,我现在建议“不动如山一年”。

    建议选股标准:

    1.股价合理(本益比10倍以下)

    2.盈利有增长(来年盈利可望比往年高)

    3.债低,若债高则必须现金流平稳。

    4.周息率高於银行定存利息。

    5.行业景气走上坡。

    南洋商报

    怎样把孩子领上致富路?

    育孩子的一个非常不错的主意就是──开始让他们在钱的问题上更加负责任。

    由于我们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怎样花好钱、投好资变得越来越复杂,金融专家建议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教育他们钱的重要性。

    “正如你希望让孩子接触音乐、舞蹈……,你也需要让你的孩子接触钱,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不会觉得不安,”孟买的国际金融理财师达万(Vishal Dhawan)说。

    你的目标应该是让你的孩子在长大后有能力管好自己的钱,从而避免在理财方面犯下严重的错误。

    专家说,你可以从教孩子认识钱和储蓄的重要性入手,即使他们只有5岁。他们越早具有理财头脑并成为明智的投资者,那么他们在退休前成为百万富翁的几率也就越大。

    以下建议将对你有所帮助。

    1. 保持言行一致

    在你教孩子任何东西之前,要确保你能做到遵循这一原则。你不能要求孩子存钱,不要买价格昂贵的玩具,但却给自己买一部价格不菲的手机。

    “要做到以身作则,”班加罗尔的金融理财师拉文德兰(L. Ravindran)说。切记,孩子们从他们观察到的现象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从你的说教中学到的要多。

    2. 零花钱

    让孩子们对钱在意最容易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自己的钱。一旦他们意识到不能从“老爸银行”源源不断地拿到钱花,你可能会为他们审慎的花钱方式感到惊奇。

    AFP/Getty Images
    在新德里学校里的孩子们
    开始给你的孩子零花钱,但是要约法三章。你负责一些大的开销,比如买衣服以及每年买一件新玩具,但孩子则必须要为满足自己的一些小心愿而花钱,比如买冰激凌和小贴纸。

    通常,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零花钱的额度也要增加,所以你可以相应地调整这些规矩。

    父母们需要自己决定在孩子多大的时候给他们零花钱比较合适,但五岁基本就可以了。

    零花钱的额度取决于你的收入水平和孩子的年龄。生活在印度大城市里一个上中产阶级家庭10岁的孩子,每月的零花钱差不多可以拿到500卢比,专家说。

    3. 储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们之所以了解到储蓄的重要性,是因为他们想要花钱。

    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想要那只售价为1,000卢比的大泰迪熊,他们就得把自己的零花钱存下来。如果他们的目标过于远大,你可以提议出一半的钱,这样让孩子觉得那个梦想仍然是可以实现的。

    他们懂得了,长时期地把一小部分钱存起来就可以买大件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因为要花自己的钱,他们不再会随心所欲地想买很多东西了。

    4. 奖励

    教育孩子钱的重要性的一个办法就是让他们去挣钱。你可以让孩子做些家务,比如帮着打扫客厅,然后支付少量的工钱。孩子可能就会有动力把这笔钱放到他/她的存钱罐里了。

    “这有助于激励他们这么做,”拉文德兰说。

    但是,你应该确保只有在孩子完成特殊任务的时候才给予奖励,而不是一些日常的事务,比如他们把盘子收到厨房或者刷牙等。

    5. 开设银行账户

    考虑给你7到11岁的孩子开设一个银行存款账户,拉文德兰说。然后,把孩子的零花钱存到这个账户里。

    这是让孩子在理财方面更加独立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他们必须要学会如何管理这个账户。通过网上银行,他们可以在家里就了解到自己的储蓄和支出状况。

    更重要的是,把钱放进银行后,花起来会更困难一些,乌吉瓦?库玛尔(Ujjwal Kumar)说。库玛尔是一名离家在外,居住在德拉敦一家青年旅社的14岁学生。

    库玛尔说,去银行取钱时总会犹豫不决,特别是在为了买薯片或者逛市场等不重要的事情的时候。

    6. 借记卡? 还是信用卡?

    对于可能已经上大学或者离家在外的年纪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生活开销可能会特别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应该给他们一张不设消费额度的信用卡。

    这些孩子的确应该拥有自己的银行账户,再办理一张借记卡。

    “账户里的钱应该只是零花钱加上生活开销,”孟买的理财顾问达万说。

    然而,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使用一大笔钱,达万建议给他们一张“附属信用卡”。

    它通常是父母的信用卡的副卡,应该让孩子尽量不要超支。

    7. 投资课

    一旦你的孩子已经足够大了,比如说可能超过了15岁,具备了基本的理财观念,你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复利效应和投资的力量。

    如果复利率为10%,那么今天投资100卢比在大约7年的时间里将会变成200卢比。

    股市很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回报。如果青年男女现在就开始周期性地拿出少量的钱进行投资,那么他们很轻松地就可以在退休前成为百万富翁啦!

    Shefali Anand

    华尔街日报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回酬至上·本末倒置 保险变了样

    ●南洋商报 独家专访:李志雄 魏素雯

    对于保险界出现“歪风”,谢观兴感到痛心疾首。
    保险,顾名思义,原是讲求和着重保障的金融产品,但国内外保险市场上近期出现的一些乱象,令这个传统保障型产品已变相被当成另一种讲求投资回报的产品。

    你是否曾看过,或亲身体验过这样的经历?

    歪风(一) 摆摊见人就卖

    当您走入某个或购物中心时,入口处或大厅某个摊位高高挂起的“XX%回酬”的布条映入您的眼帘。

    不论您是否被这样的宣传布条所吸引,但无可否认的,您总会看到现场有既定的人潮,也会有一些好奇的群众驻足围观。

    驻守摊位的营销人员会向路过的消费人兜售此类“XX%回酬”的产品,并游说消费者:“这是一种为期xx年的短期投资计划,投资者只需储蓄xx年后,平均每年会有xx%回酬,xx年后就可开始领取回酬,并免费附送一份保险。”

    甚至乎,有些营销员还指这是回教保险,但开放给非回教徒购买的高回酬保险来吸引消费者。

    营销人员甚至游说民众到摊位预先铺排的柜台,仔细聆听他们的讲解。

    只要消费者同意购买,便可直接填妥表格及通过信用卡支付首次费用,至于日后的付费或是服务,就是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问题,与该销售员无关。

    殊不知,消费者所购买的这份“投资计划”,其实终归还是一种保险产品,只不过是经过重新包装,以特定投资回酬为卖点,附送保险为副,却乖离了保险的本意。

    歪风(二)短讯承诺攻略

    您可曾接收过这样一则短讯:“您想要有高回报吗?我们公司特别推出XX%保证回报的保险产品,优惠期到这个月底。

    “凡每年投入30K,可获免费赠送32寸LCD电视,投入50K,37寸LCD电视,投入100K,47寸LCD电视。此产品限量发售,千万别错过机会,请与XXX联系,电话:XXXXXXX”

    几曾何时,保险产品可以通过以高回报以及诱人的奖品赠送作为销售的渠道?

    在这种短讯中所承诺的回报率,高得令人作舌,完全罔顾客户的利益,只求达到销售结果。

    高回酬游说签保单

    以上只是国内保险市场的一些“畸形”现象,涉及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的保险从业员,但无可否认的是,却是最近几年来,保险界存在多时的歪风。

    所谓“歪风”,是因为这些保险业者已经本末倒置,过于突出和强调产品的回酬,游说消费人未搞清状况就签下投保建议书,过程更充斥一定的误导成分!

    所谓“歪风”,是因为这些保险代理集团和旗下代理员“不择手段”,一味以高回酬游说客户签下保单,达到他们冲业绩、拼奖状的私心!

    私利摆中间

    所谓“歪风”,是因为这些保险从业者私利摆中间,客户利益放一边,一味以推销产品,而非依据客户的实际保障需求为导向!

    更重要的是,若干年后,有关“投资计划”能否兑现行销人员当初游说客户购买时所许下的承诺?还是先卖了再打算,客户最终须为预测回酬无法兑现,必须多付保费或增额储蓄“买单”?

    这些年来,还有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有多少保险代理员因为无法兑现对客户许下的承诺,而不敢回去见客户?

    歪风(三)网站锁定对象

    不久前,互联网络上曾出现两个各称为“有读书”及“没读书”的网站,这两个背后由两大保险阵营作后盾的网站,针对不同的保险理念大打对台。

    据悉,“没读书”网站背后的保险营销员,被指专门锁定“没读书”的准保客为销售对象,而且只卖预期高回报率的单一保险产品,而被业界所诟病。

    许多代理无颜再见客户

    谢观兴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证实,本地保险界确实出现上述种种歪风,而且情况已经到了各方必须正视,尽快采取行动纠正的地步。

    谢观兴指出,他最近配合推介《保险启思录》新书,而到中港台等地进行新书发布会时,发现各地寿险市场都出现一个共同现象:寿险产品真正的功能和意义都已经被扭曲,甚至滥用,各地寿险业都因近年来以产品为销售导向而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寿险代理员都不敢回去面对他们的客户!

    回报率不达标

    同样的,今天马来西亚也出现同样现象,也在遭遇着同样困境。尤其是在过去十多年来,亚洲各国先后经历了1997/98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2009全球金融海啸过后,许多保险产品无法取得预期的回报率,更突显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一直以来,保险这个产品其实就等于爱+责任,讲的是保障,如何照顾一个家庭,可惜由于一些保险公司在激烈竞争下,为了要做大做强,把原来的保障型产品加以包装,改以产品回报率为主导,却忽略了保险真正的用途和意义。

    “加上如果保险营销员对保险的理念不正确,所接受的培训不够全面,导致很多客户原本应购买保障型产品,转向购买投资回报型的产品。

    “这就像一个人生病,如果医生不理病人患了什么病,只一味给予同样的药方一样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误导客户频传

    据《南洋商报》了解,上述旗下代理员在行销产品时高挂“xx%回酬”的某家保险公司,已在接获一些客户的投诉后采取行动,对付涉及的代理员,并发函给曾购买有关保单的客户,向他们了解行销人员在他们作出购买决定的过程中,是否提供误导性的资讯。

    该公司甚至在客户反馈函件中承诺,若客户发现被误导并要求取回已作出的“投资”,该公司愿意全额奉还。

    有关公司在事件越闹越大之前果断的采取内部行动,“亡羊补牢”的做法固然值得赞许,但本地保险市场上还有许多既存的歪风,有待保险公司、保险经营主管和经理们、有关当局和消费者等涉及各方严正看待,正视其中带来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谢观兴说,其实不仅在大马,中国也曾发生类似案例,在投资联结保险引进中国的初期,由于营销人员错误宣导,老百姓对保单不理解,误以为是一种储蓄甚至投资产品,在发现被误导后到保险公司门前静坐抗议,引起媒体报道,最终迫使公司全额退款。

    无视客户需求

    谢观兴坦言,今天国内外保险市场所出现的歪风令人摇头叹息。

    “以前我当代理的时候,我们也做路销,我们在百货商场摆档时也持着一份表格,向路过的群众做问卷调查访问及搜集资料,然后跟进和上门拜访,针对有关受访者的需求做保单设计,给予适当的咨询和推荐适合的产品。

    “然而,当今许多在百货商场做‘路销’(Roadshow)的寿险代理员,却是持着一张宣传单,向商场的群众推销其产品只需存款多少钱和多少年,会提供多少回酬,拿着同样的产品到处见人就卖,完全无视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教育工作没做好

    他感叹的说,整个行业已经走上一条非常不健康的路。如果这股歪风没有尽速获得正视和纠正,默许情况恶化下去,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对向老百姓推广正确的保险理念有将更加困难。

    “归根究底,是教育工作没做好。保险原本是以理念、需求为推销基础,但当今很多保险公司急于求成,为了尽快提高销售业绩和市场分额,就用最快和最简易的方法来推销,并倾向于以产品为导向。

    “对很多代理员来说,卖产品是最容易的,因为只须向客户讲解回报率和回酬额是多少,往往这些话术都是最动听的。

    “这造成今天很多代理员根本不清楚什么是保险,根本不明白客户的需求。”

    后记 勿把保险当投资卖

    从《保险启思录》这本书及和谢观兴的访谈,可以作出以下总结:有关当局可以加强立法,采取严厉行动对付违规的业者,业界也可以采取内部行动去芜存菁,但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要根除当前的歪风,还保险业一片健康干净的天空,关键在于还是要回到保险的根本:保险=爱与责任,各方面都需被灌输这个正确理念。

    从保险公司(经营者和管理人)、保险代理社、代理员到消费者,大家都必须回到买卖保险的源头,那就是重视保障,不要把保险当投资来卖!

    虽然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还是必须要走,而且随着时代的演变,保险产品的日新月异,这更是一条必须永续经营的路。

    代理员还是必须纯粹根据客户的需求和经济能力,来销售适合客户的保单。

    忠告投保人:优先考虑保障

    若对保险有正确理念,了解保险所传达的爱与责任,把保障放在心中优先的位置,他/她将不会轻易的断保。

    忠告营销员:正确宣导保险

    若对保险=爱+责任有透彻的了解和领悟,正确的宣导保险,也加强推广保险产品的正确理念,将可让他们在业界坚持下去,永续经营。

    忠告经营者:履行爱与责任

    凭着保险的正确理念,妥当的经营,就不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而间接忽略了履行爱与责任的社会职责。



    谢观兴纵横保险界31年 《保险启思录》下期登场

    本报发现,最近在本地面市的一本保险著作《保险启思录》,书中所说很多保险业现象及所灌输的保险理念,正好为以上歪风找到答案。

    《南洋商报》也为此访问了《保险启思录》一书的作者,即纵横国内外保险界31年,并被公认为具代表性保险人物的“Captain Chia”谢观兴,从他从事保险业界多年来在国内外所观察的现象,发表对上述保险界歪风的精辟见解。

    本报也征得《保险启思录》作者谢观兴及出版商保险行销(马)有限公司的同意,将在未来数月内连载这本保险著作,为读者针对大家对保险相关的疑问,给予一一解答。

    Wednesday, November 10, 2010

    态度等于高度


    ●马可罗宾逊 全球首选营销大师

    当你掌握自己的态度,你才能销售成功。

    或许你之前就有阅读过关于这,但如果你的成果不理想,你可能要先掌握这个,并视它为成功的根基!

    你的心态造就一切。你成功的百分之八十来自于正确的态度。

    你不可能在你的销售提案报告中,突然获得这个态度。你必须在销售之前,拥有正确的态度,无时无刻都必须拥有它。

    成果来自行动

    如果你还没有的话,你最好学习如何改变你毫无效率的状态,使它成为一个有利成果的保证!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的成果来自哪?一开始和最重要的是,你的成果来自你的行动。这当然,你拥有你所创造的。这是一个简单的因果法则。

    这也意味着,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影响着你的银行帐户,因为你银行帐户的存款,就是你行动的成果!

    瞬间改变态度

    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做什么,和你如何完成它。你的态度是你的思考模式。你采取行动的动机,和你如何采取行动,取决于你当时的态度。

    你可以在瞬间改变你的态度!

    如果你改变你的态度,你会增进业绩吗?是的!但你必须先学习,你的态度来自于何处,否则你很难维持新的态度。

    你如何感觉事情的方式,取决你的行动,和反映在成果当中。你会在受控制或不受控制两者间,感觉与情感相通。

    情感强大力量

    哇!这很新奇!严肃地说,情感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爱不朽也可以消灭爱。

    那是驱动你完成所有事情的力量,因为所有的决定,都取决于你如何感受。

    从这个角度想想看:如果你对某个状况或某人有“不好”的感觉,你不会想要面对那个状况或那个人,因为那会让你在情感和精神上感到痛苦;心里感觉很糟糕。

    举个例子,如果你认识一个经常让你感觉不好的人,一个经常侮辱你,让你觉得挫败的人,你不会愿意挪出时间和那个人共处,因为在情感和精神上对你来说,是一种消耗。

    避开痛苦业绩没成长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你认识一些经常给你赞赏的人,聆听你的话语,让你感觉美好,你难道不想时常和这个人在一起吗?

    你会很自然地被这个人吸引,因为这让你感觉愉悦

    不管我们察觉与否,痛苦和愉悦是影响我们作决定的隐藏触发器!

    还有更有趣的,和愉悦相较,我们总是用很大的力气去逃避痛苦!

    让我们透视这一些观点。如果你不想给你的客户打电话或进行电话销售,那你不会做得很好。我可以向你保证,当你每次尝试去处理的时候,你知道你会得到同样的拒绝,而且经常如此。

    你不喜欢是因为,你经验拒绝,那拒绝为你带来痛苦!我们觉得自己正在和不喜欢我们的人共处。这为你带来不好的感觉。

    固然,一些特定的态度,将有助于建立电话行销。你采取无效的行动,当然会为你带来无效的成果。

    总结来说,你选择了避开痛苦的行动,但是并没有为你和你的业绩带来成长;讽刺的是,这为你带来更多的痛苦!

    我希望你还跟得上,你现在更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获得现有的成果!

    南洋商报

    企管宝典:压力是成长的开始

    ●吕鸿德 台湾中原大学企管研究所教授

    我想我今天想跟各位讨论的是,有关于新世纪领导者特质与风格。

    一开始我用一些小故事作为我今天的开始,有一天当我回家的时候,太太告诉我一个小故事:你知道吗?为什么我们种的豆芽菜细细干干的,而专家种的豆芽菜为什么种出来肥肥胖胖的!

    我说我搞不清楚;太太就解释了,今天中国时报登出来一个故事,我们家种豆芽菜是小孩子在玩,所以把它丢进了培养皿,他爱怎么长就怎么长,长出来又细又乾、光合作用;但专业种豆芽菜就不是这样喔!

    当种子洒下的时候,它会在上面盖上一层重物,这重物可能是玻璃垫或投影片,所以当种子蹦出来的第一个时间,它碰到的就是个压力,它就必须告诉自己,我必须把自己的臂膀肥厚才能够举起这个重物,而且他们在举的时候,彼此之间有个默契。

    他 们都会一起喊一句话:“一、二、三顶”、“一、二、三顶”,顶的这边太快的话压力会往另一边倾斜,另一边就永远长不起来了;所以各位如果有到福华饭店吃一 道名菜叫炒豆芽,那个豆芽胖到里面可以塞肉,你就知道这豆芽有多胖了;所以古老的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压力是成长的开始”。

    骨牌效应

    各位,压力是成长的开始;所以各位以后夹起豆芽菜在吃的时候,你看到它长的很胖,你要对它越尊敬,因为它是经过逆境中的成长。

    台 湾的经济,60年代、70年代我们平均成长率是17%,80年代是9%,90年代是1990到公元2000年是7%;没有关系,因为压力就是成长的开始, 当一个高阶主官失去信心的时候,那就是开始所谓的“骨牌效应”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策略性的作为,所以一开始我就是以豆芽菜为例。

    第二个,有一天我回到家我太太又告诉我一个故事,说她在日本求学的时候,日本人很喜欢吃一种鱼,这种鱼是做生鱼片最好的料,所以日本人就从西伯利亚空运到日本。

    空运的过程中,有40%的鱼死亡,所以社长就召开会议,怎样让鱼的存活率增加,死亡率下降。

    其中一位销售员就说:“鱼为什么会死掉,首先我们要正本清源,当飞机飞到平流层时,飞机上的鱼就会晃,就会自然晕机死亡”。

    安逸是鱼死亡最佳的安眠药;所以这时候一位销售员举手答道,为了让鱼的生存率增加,死亡率减少,最简单的就是在每个水族箱中放入鱼类的天敌——螃蟹。

    这时候大家都说“不可以,这样会让鱼的死亡率增加。”

    销售员回答:“不会的!是什么让鱼死亡,就是安逸,所以在每个水箱中放入螃蟹,在整个运送过程中,鱼为躲避螃蟹的攻击,会全神贯注,看着他的对手,想着如何避免螃蟹攻击的策略。”。

    果不其然,鱼的死亡率从40%下降至5%。所以有句话说“安逸是组织最佳的安眠药”。

    南洋商报

    Monday, November 08, 2010

    金錢不等同快樂? 收入逾23萬后 效應減退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是你對金錢的概念嗎?
    你能抵抗金錢帶來的誘惑嗎?為了錢,你愿意犧牲一切嗎?
    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還是自圓其說,自欺欺人呢?
    對許多人來說,錢的確可以買到快樂,不過有調查說,當一個人的收入超越某個水平時,金錢等同快樂的效應,將逐步減退……

    在日益發展的現今,人的欲望越來越高,也越懂得享受奢侈的生活。想過奢侈的生活,錢,自然是少不了的元素。最近,美國一項研究調查顯示,金錢確實能帶來快樂與滿足感。

    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兼2002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納曼(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同事迪頓(Angus Deaton)得出以下結論,當一個人年收入超過7萬5000美元(約23萬令吉)時,金錢所帶來快樂效應將逐步減退。

    這項研究是在2008及2009年,根據45萬名美國人所做的海斯威斯幸福指數(Gallup-Healthways Well-Being Index)調查所得的結果。

    無法滿足于小快樂

    所謂貧窮夫妻百事哀,金錢並非無所不能,但沒錢萬萬不能。他們附加說明,23萬令吉只是個界線,若收入超出此範圍,金錢萬歲的效果就會降低。

    對年收入超過23萬的高薪人士而言,金錢只不過是讓他們有錢有閒地與志同道和的親友共享歡樂時光、避免病痛及享受休閒生活工具而已,帶來快樂的原素並不高。

    研究人員指出,最近一項心理研究顯示,高收入者顯現一种“無法滿足于小小快樂的能力”。

    迪頓在一項研究評論中說,那些年收入達23萬的高薪人士感覺快樂的指數,是抑止于其他因素,比如個性及生活環境。

    但他指明,那些年收入少于23萬的人感覺自己快樂較少,壓力與痛苦較多。生活的痛苦來自于病痛、離異與孤單,貧困更是加重他們的痛苦指數。

    也就是說,離婚、生病及其他痛苦的經驗為窮人帶來更糟的情況。

    幸福方程式

    效果除以欲望--美國已故經濟學家薩姆森(Paul A Samuelson)提出一個幸福方程式,即效果除以欲望,等于幸福指數。

    欲望,是一種缺乏的感覺與求得滿足的願望,它分為五種層次,從下至上:

    第一層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
    第二層次是安全需求﹔
    第三層次是歸屬與愛的需求﹔
    第四層次是自尊的需求;
    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效果,是從物質上所得到的滿意度,是對欲望的滿足感。

    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從以上方程式所得分數為鑑,以1為分界點,小于1就證明不幸福,大于1或等于1就證明是幸福的。

    中國報

    做人可糊塗 理財不能不聰明

    雖說做人難得糊塗,但對于理財,就須學會聰明!

    在當今養兒防老觀念日漸模糊、模糊的年代,不讓下一代變成“啃老族”,花了自己的棺材本,已經是很慶幸的事!

    退休后的生活怎么過,都要靠自己預先安排。

    吸收資訊很重要,通過書籍、雜誌及報紙等管道,可了解更多,以期達到精明理財的境界。
    做人可糊塗,理財不能不聰明,學會以下28件聰明理財事:

    1)校準理念

    如果已經開始投資,而且經歷了牛市、熊市和不牛不熊的市場,那是一件挺有運氣的事,因為資本市場也就這些變化了。

    此時投資者有機會校準一下自己的投資理念,如果通過一個週期觀察,發現與現實相差得太遠,那該換個思路來考慮問題。

    2)開始投資

    在整個市場既不上漲也不下跌時,是投資者最該試著進入市場的時候。要知道80%的投資者沒有獲得資產收益,主要是沒有獲得好的機會,在市場向上的時候,他們認為市場已經夠高了,但市場跌下來了又開始嘲笑,那些進入市場的人是愚蠢的。

    3)認識偶像

    投 資偶像,其實對市場具有一定的指示性,當人們都說“巴菲特,巴菲特”,那基本上是大牛市的后半程;當人們都說“陰謀,陰謀”,那基本上大家都賠得很慘;還 有很多人會信奉一些帶有神經質色彩的專家,這些專家總是在說下跌,這總有蒙對的時候,不過這種情況下市場快接近所謂的底部了。

    4)整理零錢

    整 合目標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種情況是那些零散在你抽屜和錢包裏的借記卡和存摺,這些零散資金有很多已經被可惡的銀行收取小額賬戶費用扣光。第二種情況是巨大 零錢賬戶,比如基金分紅賬戶,醫保賬戶還有住房公積金賬戶,這些賬戶裏邊的資金巨大,但只給持有人帶來很小的零存收益,你完全可以把這些錢拿來投資,或者 沒有好的投資就把它干脆花掉吧!花錢買快樂,總比把錢消耗于通貨膨脹強得多。

    5)投資計劃

    投資計劃更像個投資紀律,提醒人在情緒化情況下應該控制自己。

    6)看本好書

    一本有價值的投資書,會讓你的投資有一個好的開始,很多投資者終其一生都沒有走到比較科學的投資道路上來,就是因為第一次接觸投資的時候,看的書不怎么樣。

    7)找本雜誌

    要使我們的投資富有成果,傾聽什么樣的理財觀點很重要,一本好的理財雜誌就是這種見解的很好檢索工具。

    8)檢查信用

    應該給你的信用評級留一點時間,整理一下你的貸款情況,為做好下一筆貸款做點準備,不管怎么說我們越來越需要銀行了。銀行在審核每一筆貸款時,都會判斷借款人的信用情況,而判斷的標準主要就是依據個人信用報告。信用報告對個人來說會越來越重要。

    9)淘寶開店

    如果有不錯的貨源的話,不妨在淘寶開個店。從理論上說,如果你認為繳稅不是個好主意,那在淘寶上開店就是讓社會整體價值擴大,這對整個社會有好處。這可以適當擴大你的現金流,而且可能還很有趣。

    10)投資健康

    在不忙的時候別忘了做個身體檢查,要知道保持健康就是最好的理財。如果說理財是一個以幸福為目的的學科,那么失去健康,理財投資也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中國報

    Thursday, October 28, 2010

    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長實主席李嘉誠在記者會上被問到會否效法美國富豪捐出半數身家作慈善,他回應其慈善基金數目已等於他三分之一的身家,更引述中國古代孔子的名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為財富觀。從兒童的理財教育角度來看,如何理解對金錢“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所謂“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具體來說,家長必須從小建立孩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並且樹立榜樣,最重要仍是幫助兒女建立良好理財習慣。

    不時為生活需要訂立優次:

    在消費文化膨脹和享樂主義的影響下,不少青少年都有累積負債、過度消費、追求名牌等情況。曾經見過一些小學生巧妙地跟校內多名同學借錢,每次借幾塊錢,從不歸還,由於數目不大,同學也沒有積極追討。此等不負責任、不理後果的消費模式叫人擔心。

    父母應向子女解釋對基本需求的概念,如食物、衣服、居所、教育、交通等,然後將他們最優先的需要列出來,讓子女明白生活是有很多選擇的,最新的i-Phone 4固然很棒,但是一部普通的手提電話照樣可以達到互通消息的功能。

    先儲蓄,後消費:

    很多青少年的消費模式都是隨心所欲。父母應教導子女“需要儲蓄,為未來生活作準備”等重要觀念。所以父母切忌輕易滿足子女在金錢和物質上的要求,不妨鼓勵子女先衡量某物件的需要性,並鼓勵他們自行儲蓄購買,操練延遲滿足。

    以身作則:

    孩子有時候因朋輩壓力而去購物,有時是找新鮮感,有時只是想是否可以標新立異。父母可協助子女瞭解生命當中除了到購物中心消費,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例如:作出慈善捐獻,既可以幫助人,亦能分享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同時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做了壞榜樣,因為消費習慣是會互相傳染影響的。

    星洲日報

    想錢追錢? 從創業理財做起

    俗話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人只有兩隻腳,錢永遠跑得比人快,所以,人追錢可能趕不上,用錢追錢卻易如反掌。

    對於創業者,要想錢追錢,最簡單是從創業理財做起。

    對於一個沒有背景,缺乏資源和靠山,而又胸懷大志的人來說,想要在創業路上有所作為,必須從自己所賺的第一分錢、第一分工資,就開始累積創業資本,然後再合理使用這來之不易的資金。

    花錢是理財精髓

    所謂的花錢,其實是理財的精髓,讓每一分錢都發揮效應。理財的要訣也在於堅持、連貫,時刻關注你的每一分錢的去向,才有助於保持財富。創業者還應緊記,資本只有在流動中才能產生增值。

    一名理財師指出,創業者經常忽略創業資金的積累方式,即創業過程中對資金的巧妙應用與創業資金的合理分配,換句話說,在忽略創業過程對資金的理財運作下,只知道以人力來追錢。

    他認為,創業者需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來發掘機會,但若缺少資金支持,往往只能眼睜睜望著機會擦肩而過,因此,創業者反而應學會掌握管理與運用有限的創業資金,在安全的前提下,迅速讓業務增值。

    仔細分析成功的創業者者,不難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就是對自己的資金有極強的控制意識和能力,並竭盡所能靈活運用資金、合理分配,以將有限資金發揮得淋漓盡致。

    創業理財就是有計劃地管理創業過程中投入和創造的財富。

    理財方程式:創業理財=財務計劃+財務管理+風險控管+投資+聰明消費+節稅制勝要點:心態決定一切

    第一:培養理財意識

    按照預定目標,運用金融知識與財務管理方式,有效增加財富,聰明消費,安全避免財務風險,合法節稅,進而達到創業理想。

    第二:有效增加財富

    根本要素為努力開源,如去謀取一份更高薪的工作,尋找能力範圍內的兼職渠道,再找尋良好創業項目並自行創業,有效利用手中的資金進行投資等。

    第三:聰明消費

    對於創業者來說,快速累積財富的另一條有效途徑在於節流,鍛煉協調能力,安排消費計劃、合理降低支出,控制非理性欲望,以減少不必要的消費。節流中,創業理財能力往往達到最大程度效益。

    第四:安全避免財務風險

    完善的保險計劃,對於創業者來說尤為重要,以在遭受意外災害時,家庭其餘成員仍能過著正常生活,同時通過事先防範的措施,減輕個人或企業在意外中所受的損失。

    第五:合法節稅

    由於實際征稅可能會有不合理的現象,不妨通過經驗與熟知法律知識,合法減少那些不必要的支出。

    創業理財6大步驟,以迅速理清創業的財務問題:

    第一步:算算自己的資產

    分析目前及短期內可運用的資金,認清自己能負擔的財務能力,制定合理的創業理財規劃。

    第二步:制訂未來的財富目標

    依自身能力,與家庭成員或合作伙伴協商,定出短、中、長期的創業理財目標。

    第三步:尋求適合的創業項目

    配合短中長期目標,決定各目標的資金量,以進行合理有效的分配。

    第四步:列出投資所需資金

    選擇合適的創業項目後,再將資金分配到不同階段,最好的方式是列出預算表,以控制投資。預算表的另一項功能是可依據實際數字,準確評估項目完成時間或目標能否按時達到,或是否需要增加資金。

    第五步:擬定有效的執行計劃

    將執行中的每個目標視為單一項目,制定有效的執行計劃,包括資金來源規劃和進度等。

    第六步:適時檢討修正

    執行創業理財目標,常會出現多個目標重疊現象,所以應隨時檢視執行進度,考慮外在經濟環境的變化。若財務能力已提昇或降低,則需適時修改執行方法,讓目標順利完成;或者直接修改投資標準,以避免目標無法達成或資源的浪費。

    以上6大步驟,有助於立志創業者,從瞭解自身的財務狀況開始,運用企業財務管理方法,做出財務報表清算手中資源,再據此制定能力可及的短、中、長期創業理財目標,並選定適當的投資方式具體執行。

    結論:凡事都需要一個週密的計劃,才能接近成功,創業也一樣。對創業者來說,計劃尤其重要。當創業的想法還只是腦中的“藍圖”時,只有把“藍圖”實實在在的畫在紙上,才真正算是邁開了創業的步子。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Sunday, October 10, 2010

    Maximising savings

    WITH longer life expectancy, escalating medical and education costs, most people’s Employees Provident Fund (EPF) savings will diminish over time.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will be that retirement savings will run out in a couple of years if one has to finance their children’s tertiary education and pay for private medical bills.

    So what should a person do to boost his or her EPF savings without losing out on their retirement savings?

    Prudential Assurance Malaysia Bh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harlie Oropeza says depending on a person’s risk appetite, investment time horizon and income, one can opt to invest in, among others, properties, equities, unit trusts and investment-linked insurance plans.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 in the right financial instruments to ensure a comfortable retirement.

    Citing a retirement survey commissioned by Prudential, Oropeza says Malaysians tend to be conservative when it comes to the type of investment tools they use to save for retirement.

    He says most people rely heavily on low yielding bank savings or fixed deposit accounts to grow their retirement nest egg.

    Contrary to the common belief that keeping money in the bank is the best way to preserve capital, Oropeza says this may not be good enough given that interest rates of bank deposits can hardly outrun inflation.

    He says regular investing and saving is an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way to help one reach his retirement goal.

    “Even a little money saved regularly can grow to a tidy sum over time. The easiest way to reach your financial goals is to start investing through a regular savings plan. By setting aside an amount each month, you will be well on your way to developing substantial funds for retirement,“ he says.

    Besides putting money aside regularly, he says choosing the right fund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ortfolio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ensure successful retirement savings.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helps spread the risk so that the retirement portfolio is not heavily impacted by one investment. Diversify within the asset class and among several assets, Oropeza advises.

    Robert Foo, who is principal consultant of MyFP Services Sdn Bhd, says EPF funds should also be invested into unit trusts. He says investments should be diversified into different funds.

    Although EPF has limited the upfront sales charge on unit trust investments to a maximum of 3% of the investment amount, Foo says it is still too high and should be reduced to 1%. Another alternative, he says is to spread this 3% over three years instead of having the investor lose the whole 3% upfront.

    If possible, investors should invest through fee-based financial planners who can get funds at net asset value (meaning 0% upfront sales charge), which will be a substantial savings for them, he says.

    If the Government is serious about providing ways for Malaysians to fund their retirement, they should allow EPF contributors to invest into offshore funds for greater choice and diversification.

    Foo recommends buying a home if one does not own one yet because it is indirectly an investment. He, however, cautions not to over commit and buy a house that will stretch a persons’s finances too much.

    Licensed financial adviser Jeremy Tan of Standard Financial Planner Sdn Bhd says another option available for EPF contributors is to withdraw for the purchase of owner-occupied home or settlement of mortgages.

    It would only be wise for them to withdraw for this purpose, especially the latter, if the mortgage rate charged by the bank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EPF dividend rate.

    Based on current mortage interest rates, Tan says it will be more appropriate to keep the monies in EPF to harness the return rather than withdraw for repayment purposes.

    On unit trusts, Tan says although this asset class is an option to grow savings, it may or may not provide an increase in returns higher than the EPF’s dividend rate.

    The strategy to adopt is to invest regularly and diversify into different asset classes of mutual funds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ne’s risks appetite, to potentially gain higher returns than EPF rates, he says.

    Great Vision Wealth Management Sdn Bhd associate director for tax and financial consulting Darian Lim says those who are not quite sure which unit trusts fund to invest into (there are about 223 approved unit trusts funds) and who “cannot stomach” the market volatility, might be better off just leaving the funds in EPF since it gives reasonable returns at much lower risk.

    From EPF’s findings, Lim says about 72% of the members who withdraw their savings at age 55 tend to spend all the money within three years.

    He says: “Proper retirement planning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as we slowly move towards a developed nation with better healthcare and medical advancemen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living longer with those in developed nations having an average mortality age beyond 80.

    “As such, everyone needs to have sufficient funds to retire comfortably. It helps to find ways to maximise returns from EPF investments to increase one’s retirement fund.”

    Thestar

    分散風險、成本低廉-ETF存老本養退休金

    「我要用ETF來存退休金!」台灣投資人愈來愈瘋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作家王文華早在2003年就開始買ETF,打算抱個30年,當做退休老本。

    王文華跟ETF結緣,不是因為熱愛投資,相反的,是因為對投資失望。1994年,王文華拿到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MBA學位後,開始進入投資市場,剛好遇到網路科技泡沫正不斷脹大,跟很多人一樣,他也瘋狂追逐不斷被炒高的科技股,直到科技泡沫終於爆破,所有的積蓄歸零。

    「我好像看到一部我主演的戲,但是最後沒拿到片酬。」笑看當年賠光畢業後好不容易累積的幾百萬新台幣積蓄,王文華在冷靜沉澱後,決定再也不冒亂壓個股的風險,選擇ETF重新出發。

    不必費神挑標的 投資成本比共同基金低

    「ETF就是一個最能分散風險的投資,風險分散掉了,才有辦法長期累積資產。」事實上,具備財經背景的他,即使投資ETF也會做縝密研究,他說,若以美股道瓊工業指數過去100年的走勢為例,整個趨勢明顯向上,即使不可能投資100年,放個30年總還是能賺錢。

    道瓊工業指數過去81年漲32倍

    道瓊工業指數過去81年漲32倍


    所以,2003年後,他陸續買進連結美股道瓊、S&P500指數的ETF,再搭配漲勢比較凌厲的中小型股ETF,例如連結美股Russell 2000指數的產品,一直持有到現在都沒賣過,他說,這些都是未來退休後,可以支持他遊山玩水的額外資產。

    事實證明,2003年以來,S&P 500指數即使經歷去年金融風暴重創,累積仍有30%報酬,平均年報酬率還有5%。

    因為是當做長期投資,王文華說,他並不會特別地去細盯指數變化,通常每隔一段時間就買一點,慢慢的累積,像台灣50ETF(0050)也是他頗偏愛的標的,成立初(2003年6月)就買進到現在,報酬率也有近50%。

    為 什麼王文華會把ETF當做退休準備的投資商品?除了ETF本身具備分散風險的特性(編按:因為ETF為追蹤指數,也就是投資一籃子股票,已經分散掉單一個 股的風險,也因為被動的跟隨指數波動,比較不會有選錯共同基金的問題),投資成本低廉,也是長期投資者偏愛的主要原因。

    專門研究ETF產 品、滙豐中華投信機構業務發展部協理游景德做過估算,若把共同基金跟ETF的主要投資成本(編按:包括基金管理費、股票買賣手續費等)比一比,若投資1 年,共同基金約比ETF高出2%,若以複利的方式計算,投資10年,共同基金的投資成本會比ETF高出22%。

    投資ETF愈久,成本節省的效果愈大

    投資ETF愈久,成本節省的效果愈大


    「當然,也有共同基金長期的投資績效是大幅超越大盤,也就是贏過跟隨指數的ETF,但是你必須挑到對的基金,長期投資才能平衡掉多出來的成本。」ING集團旗下的安智證券投資長劉益銘這麼說。

    王文華的邏輯則是,想要在本身的固定薪資之外增加額外收入,就必須要加入這個市場,但是不必抱著一定要打敗市場的決心,只要能跟隨市場走,挑對市場,長期還是能穩健獲利。

    瞄準新興市場 金磚四國最有成長潛力

    歷經去年全球金融風暴,未來,該怎麼透過ETF才能達到長期獲利的目標呢?

    劉 益銘認為,不管短線或者長線,新興市場的投資獲利機會都大於成熟市場。對比較積極的投資人來說,或許手上已經持有新興市場的共同基金了,不過,由於共同基 金大部分都還是投資幾個比較大的市場,一些成長力道強、比較少被注意、或共同基金選擇比較少的市場,則可以透過ETF來補強,例如土耳其、泰國或者印尼。

    由於ETF是緊跟指數波動,習慣短線波段操作的投資人,可以趁新興市場一出現拉回時就分批買進,因為現在整個股市的走勢還是往上走的,短期內不太容易看到大幅回檔,所以,為了分散風險,短線操作的投資人只要一有拉回就可以買一點,等達到設定的獲利目標時,就先了結出場。

    不像共同基金的表現是根據經理人主動選股的判斷準確與否,基金投資的個股表現也差異頗大,ETF反正就是跟著指數走,對波段操作的投資人來說,買賣點的判斷反而更容易些。

    至 於長線投資,趨勢還是應該瞄準新興市場,劉益銘及游景德都認為,過去,大家都習慣把核心投資放在成熟市場,但是近幾年,新興市場不論在基本面或者經濟成長 面都大幅進步,反觀成熟市場因為去年金融風暴,可能還要花好一段時間才能修復損傷嚴重的經濟。未來,核心投資反而應該逐漸偏重在新興市場,其中又以金磚四 國最有繼續成長的潛力。

    監管逾新台幣5,000億元資金的摩根富林明全球新興市場投資總監提塞林頓(Richard Titherington)也認為,若以獲利成長潛力的角度來看,新興市場股市目前仍處在合理價位,至於未來最具上漲潛力的單一國家股市,除了巴西外,他最看好非洲。

    《Smart智富》月刊根據提塞林頓、劉益銘、游景德及多家投資機構對未來投資市場前景的預估,加上投資風險考量,針對不同特性的投資人,整理出4套ETF的投資組合,提供投資人做為投資搭配時的參考。

    做好資金控管 3策略擴大投資續航力策略

    跟股票或共同基金一樣,投資ETF也要有資金控管的準備,也就是雖然投資戰線可以拉長,但是搭配適時的獲利入袋或者持股調整,更能擴大長期投資的續航力,以下為3種資金控管的策略:

    策略1》分批買進

    跟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方法一樣,ETF也可以分批買進來分攤成本,游景德建議,像現在市場波動很難抓,投資人不妨自己設定時間,例如每個月同一時間就進場買進。

    策略2》不定時調整持股水位
    劉益銘指出,投資人依照自己設定的成熟、新興市場配置比重(編按:或參考右頁的資產配置建議),如果新興市場股市波段上漲很多了,可以暫時減碼至原本設定的比重,多出來的錢可以先放在現金部位,待市場有回檔時逢低再買。

    策略3》依照平均報酬率設停利點
    游景德建議,投資人可以依照各市場過去的平均報酬率來設定未來的停利標準,不過,他建議投資人,如果是做長期投資的準備,最好已經連續投資3年以上才開始做停利這件事,獲利累積的效果會比較顯著。

    例如,新興市場每年合理的報酬率約在12%,持有3年的ETF約要有36%的報酬率,如果達到了這個標準,就可以先賣掉一部分,如果是買美國或者歐洲的ETF,每年合理的報酬率則可以定在6%。

    挑ETF留意5件事 選擇規模大、流動性佳

    至於挑選ETF,綜合國際財經期刊富比世(Forbes)及多位投資專家的建議,則有以下5點必須注意的地方:

    注意1》資產規模
    就全球ETF掛牌數最多的紐約交易所來看,ETF的規模至少要1,000萬美元以上,如果在此水準之下,代表這檔ETF沒有什麼投資人有興趣,流動性就會比較差。

    注意2》交易狀況
    以美股掛牌的ETF來看,每天至少要有幾百萬股的交易規模,交易規模愈大的,流動性愈好。

    注意3》追蹤誤差
    基本上ETF應該緊跟指數波動,不過,由於ETF還必須保留一部分現金,所以跟指數波動還是有一點落差;或者,有些ETF經理人會有一些主動調整的情況(例如在投資組合中用期貨避險),就可能讓ETF的表現跟指數偏離,基本上同類ETF,應該選擇追蹤誤差數字較小的。

    注意4》市場地位

    在同類ETF中,發行歷史愈久的ETF通常能吸引較多投資人青睞,因為追蹤同一指數、發行歷史較短的ETF,可能投資內容跟歷史比較久的ETF沒有太大差別,但是規模通常較小。

    注意5》折溢價情況
    ETF 因為是追蹤一籃子股票或者指數,根據追蹤標的的價格可以得出ETF的淨值,也就是ETF的真正價格,基本上,交易的市價跟淨值應該是要貼近的,但有時候可 能因為市場過熱,導致市價高於淨值(即所謂的溢價),如果用溢價買進,就是買得比較貴了;同理,如果賣在折價點,就是賣得太低了,最好的狀況是折價買進, 溢價賣出(編按:基智網www.funddj.com可查詢ETF市價及淨值比較)。

    在台灣,幾乎大型券商都能用複委託的方式,讓投資人買賣海外的ETF,投資人只要開立複委託帳戶,就能輕鬆在台灣買全球市場,如果不想冒挑錯個股或基金的風險,ETF是長期投資不錯的選擇。

    另外,由於兩岸金融交流日益緊密,中國又是未來最受矚目的投資市場,今年第3季台灣陸續引進在香港掛牌、追蹤中國股市相關指數的ETF,提供台灣投資人更方便的管道。

    4套ETF資產配置,讓你累積長期獲利

    4套ETF資產配置,讓你累積長期獲利

    Smart智富


    Wednesday, October 06, 2010

    What are ETFs and why is it beneficial to buy them?

    Personal Investing - By Ooi Kok Hwa

    LATELY, the number of ETFs that get listed on Bursa Malaysia has been increasing.

    At present, we have a total of five ETFs listed in Malaysia. Unfortunately, we have noticed that not many investors are aware of these instruments and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true value of these ETFs.

    ETF stands for exchange-traded fund. Buying into ETFs is almost similar to buying normal mutual funds. The key differences are that investors can buy or sell ETFs in a stock exchange or go through an authorised participant whereas investors can only buy and sell mutual funds through unit trust companies or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TF originated in United States. During 1960s and 1970s, some fund managers in the US discovered that it was quite difficult to beat the stock market index. They discovered that it was better to buy stocks that mirrored the index composition as many fund managers found that they tend to underperform the index.

    As a result, the ETF industry has been growing in the US from two ETFs in 1995 to more than 900 ETFs listed in the US now.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ETFs available in the US, for example ETFs on stocks, bonds, commodities, currencies and countries. For stocks, ETF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of market capitalisation (big cap vs small cap), equity styles (growth investing vs value investing) as well as different types of sector funds (like ETF on stocks in technology, health car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 sectors).

    One of the key advantages of buying into ETFs is that it is cheaper to buy ETFs as compared to normal mutual funds. Investors need to pay about a 5.5% sale charge (also known as front-end load) for normal mutual funds whereas they only need to pay a normal brokearge fee of 0.7% (inclusive of all other charges) for ETFs.

    Comparing similar type of funds, the annual management fee for ETFs i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mutual funds.

    Normally, ETF will charge about 0.65% per annum (0.6% for the annual management fee and 0.05% for the index license fee).

    However, normal mutual funds will charge about 1.5% annual management fee. Assuming an investor intends to buy an index fund and intends to hold the fund for a one-year period, he or she will incur about 1.35% (0.7% - total transaction fee and 0.65% - annual management fee and index license fee).

    However, the investor will incur about 7% (5.5% for sale charges and 1.5% for annual management fee) if he buys into the normal mutual funds. Given that ETFs are using the “in-kind” creation and redemption of shares, they eliminate any price discrepancy to net asset value (NAV) due to the supply and demand pressure.

    As compared with close-end funds where investors may buy at the premium or discount to its NAV, the price that we pay for ETFs will be closed to its NAV like the normal mutual funds. As an added advantage over mutual funds, ETFs are generally more liquid than normal mutual funds as we can buy and sell them through secondary markets.

    Please refer the chart for the mechanism of creating an ETF. The reverse of all of the arrows will be for the redemption of an ETF.

    In addition, ETFs provide investors the benefits of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same as normal mutual funds. Given that they will try to replicate the benchmark indices, their performances will be very close to the indices.

    In Malaysia, sometimes we notice that some mutual funds may underperform their benchmark indices.

    In short, we believe that there will be more ETFs getting listed on the stock market.

    It will be to investors’ benefit to understandhow they can add ETFs onto their investment portfolios as a cost effective investment alternative.

    Ooi Kok Hwa is an investment adviser and managing partner of MRR Consulting

    Thestar

    How Piotroski Beats The Market

    If you haven’t heard of Joseph Piotroski, you’re not alone. He’s probably the least well-known of the investment “gurus” who inspired my strategies. Actually, he’s not even a professional investor, but instead an accounting university professor. In 2000, however, Piotroski showed that you don’t need to be a smooth-talking Wall Street hot-shot to make it big in the market.

    While teach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 authored a research paper that showed how assessing stocks with simple accounting-based methods could produce excellent returns over the long haul. No fancy formulas, no insider knowledge—just a straightforward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balance sheet. His study turned quite a few heads on Wall Street. It focused on companies that had high book/market ratios— i.e. the type of unpopular stocks whose book values (total assets minus total liabilities) were high compared to the value investors ascribed to them (their share price multiplied by their number of shares).

    Quite often, such firms have low book/market ratios because they are in financial distress, and investors wisely stay away from them. On certain occasions, however, high book/market firms may be good companies that are being overlooked by investors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These firms can be great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because their stock prices will likely jump once Wall Street realizes it’s been shunning a winner.

    Through his research, Piotroski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to separate the solid but overlooked high book/market firms from high book/market ratio firms that were in financial distress. He found that this method, which included a number of balance-sheet-based criteria, increased the return of a high book/market investor’s portfolio by at least 7.5% annually.

    In addition, he found that buying the high book/market firms that passed his strategy and shorting those that didn’t would have produced an impressive 23% average annual return from 1976 and 1996. Since I started tracking it in late February 2004, a 10-stock portfolio picked using my Piotroski-based model has outperformed the market, though with some big ups and downs.

    Over its first four-and-a-half years or so, it was more than five times ahead of the S&P 500. It was hit hard—like the rest of the market—in 2008, however, falling more than 37%, and it didn’t bounce back much in 2009, gaining just 6.8%. This year, however, it’s up 18.1%, making it my best performer year-to-date. That means it’s up 35.2% since inception, a period in which the S&P 500 has lost 2.2%.

    Let’s take a look at how Piotroski’s approach, and the model I base off of it, work.

    Diving into The Balance Sheet
    Piotroski wasn’t the first to study high book/market stocks. But his research took things a step further than many past studies. He no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high book/market stocks ended up being losers, and that the success of high book/market portfolios was usually dependent on the big gains of a small number of winners. Much as low price/earnings ratio investors like John Neff used a variety of tests to make sure low P/E stocks weren’t rightfully being overlooked because of poor financials, Piotroski sought to separate the high book/market winners from the high book/market losers.

    Special Offer: Invest like Buffet, Lynch and Graham. Validea Hot List specializes in legendary investor strategies. Its model portfolio has returned 132% since inception in 2003 versus a paltry 12.4% for the S&P. Click here for details.

    The first step in this approach is, of course, to find high book/market ratio stocks. In his study, Piotroski focused on the stocks whose book/market ratios were in the top 20% of the market, so that’s the figure I use. That’s the easy part. The harder part is determining whether investors are avoiding a low-B/M stock because it is in financial trouble, or whether the company is a solid one that is simply being overlooked.

    The Piotroski-based model looks at a variety of factors to determine this, including return on assets and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both of which should be positive. Piotroski also thought that good companies had cash from operations that was greater than net income. Such companies are making money because of their business—not because of accounting changes, lawsuits, or other one-time gains.

    Several of Piotroski’ other financial criteria don’t necessarily look for fundamental excellence, but instead for improvement. This makes a lot of sense; a company whose return on assets had declined from 10% to 1% and whose cash flow from operations had dwindled from $10 million to $10,000 would pass the above ROA and cash flow tests, for example, but it certainly wouldn’t be the type of strong performer Piotroski was targeting.

    Looking at how a company’s fundamentals had been changing allowed him to not only get an idea of the firm’s financial position, but also of whether that position was improving or declining. Among the other “change” criteria Piotroski examined were the long-term debt-asset ratio, which he wanted to be declining; the current ratio (current assets/current liabilities), which he wanted to be increasing; gross margin, which should be rising; and asset turnover, which measures productivity by comparing how much sales a company is making in relation to the amount of assets it owns (That should be increasing).

    Excerpted from the September 17, 2010 issue of The Validea Hot List.

    做人可糊塗 理財不能不聰明

    雖說做人難得糊塗,但對于理財,就須學會聰明!

    在當今養兒防老觀念日漸模糊、模糊的年代,不讓下一代變成“啃老族”,花了自己的棺材本,已經是很慶幸的事!

    退休后的生活怎么過,都要靠自己預先安排。

    吸收資訊很重要,通過書籍、雜誌及報紙等管道,可了解更多,以期達到精明理財的境界。
    做人可糊塗,理財不能不聰明,學會以下28件聰明理財事:

    1)校準理念

    如果已經開始投資,而且經歷了牛市、熊市和不牛不熊的市場,那是一件挺有運氣的事,因為資本市場也就這些變化了。

    此時投資者有機會校準一下自己的投資理念,如果通過一個週期觀察,發現與現實相差得太遠,那該換個思路來考慮問題。

    2)開始投資

    在整個市場既不上漲也不下跌時,是投資者最該試著進入市場的時候。要知道80%的投資者沒有獲得資產收益,主要是沒有獲得好的機會,在市場向上的時候,他們認為市場已經夠高了,但市場跌下來了又開始嘲笑,那些進入市場的人是愚蠢的。

    3)認識偶像

    投資偶像,其實對市場具有一定的指示性,當人們都說“巴菲特,巴菲特”,那基本上是大牛市的后半程;當人們都說“陰謀,陰謀”,那基本上大家都賠得很慘;還有很多人會信奉一些帶有神經質色彩的專家,這些專家總是在說下跌,這總有蒙對的時候,不過這種情況下市場快接近所謂的底部了。

    4)整理零錢

    整合目標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種情況是那些零散在你抽屜和錢包裏的借記卡和存摺,這些零散資金有很多已經被可惡的銀行收取小額賬戶費用扣光。第二種情況是巨大零錢賬戶,比如基金分紅賬戶,醫保賬戶還有住房公積金賬戶,這些賬戶裏邊的資金巨大,但只給持有人帶來很小的零存收益,你完全可以把這些錢拿來投資,或者沒有好的投資就把它干脆花掉吧!花錢買快樂,總比把錢消耗于通貨膨脹強得多。

    5)投資計劃

    投資計劃更像個投資紀律,提醒人在情緒化情況下應該控制自己。

    6)看本好書

    一本有價值的投資書,會讓你的投資有一個好的開始,很多投資者終其一生都沒有走到比較科學的投資道路上來,就是因為第一次接觸投資的時候,看的書不怎么樣。

    7)找本雜誌

    要使我們的投資富有成果,傾聽什么樣的理財觀點很重要,一本好的理財雜誌就是這種見解的很好檢索工具。

    8)檢查信用

    應該給你的信用評級留一點時間,整理一下你的貸款情況,為做好下一筆貸款做點準備,不管怎么說我們越來越需要銀行了。銀行在審核每一筆貸款時,都會判斷借款人的信用情況,而判斷的標準主要就是依據個人信用報告。信用報告對個人來說會越來越重要。

    9)淘寶開店

    如果有不錯的貨源的話,不妨在淘寶開個店。從理論上說,如果你認為繳稅不是個好主意,那在淘寶上開店就是讓社會整體價值擴大,這對整個社會有好處。這可以適當擴大你的現金流,而且可能還很有趣。

    10)投資健康

    在不忙的時候別忘了做個身體檢查,要知道保持健康就是最好的理財。如果說理財是一個以幸福為目的的學科,那么失去健康,理財投資也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中國報

    Monday, October 04, 2010

    李嘉誠14格言教你成功

    1、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佔三至四成了。

    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2、與新老朋友相交時,都要誠實可靠,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3、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4、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5、一般而言,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做一些對人類有實際貢獻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歡看關於那些人物的書。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6、人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對人好,人家對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你的核心人物。

    7、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份的長處,部份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8、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從。

    9、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10、在劇烈的競爭當中多付出一點,便可多贏一點。就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只是快了那麼一點點。

    11、人生自有其沉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分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甚麼叫做成功,甚麼叫做真正的幸福。

    12、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13、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甚麼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14、人們讚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只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歷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了一些經營的要訣。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大口喝等于沒喝?你不知道的8个喝水秘密

      睡前不喝水容易脑中风?喝瓶装水容易喝下细菌?早上起来喝温水、盐水,还是冷水好?有关喝水的知识,一次讲明白。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在缺水的状态下,会出现大脑萎缩的状态,而且失水愈多,脑部萎缩愈严重,甚至跟患病2个多月的阿兹海默症患者一样。还好,赶紧喝上两杯水,大脑就会逐渐恢复原本的状态。

      身体缺水?听起来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如果喝的方法与时机错了,就可能让你身体缺水,而且水分不足时,身体不一定会用口渴的方式告诉你,而是不知不觉地从其他地方吸收水分。

      想要让身体随时随地不缺水,学习8个喝水法,不用花力气花大钱,就能够靠喝水养生。

    1、睡前喝水,可预防心肌梗塞或中风

      这是真的。

      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身体缺水时,血液就会变得浓缩、黏稠、影响血流,身体就必须提高血压、缩小血管。睡觉时,身体依然会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这7~8小时中却无法适时喝水。哈佛大学的研究曾发现,早上6~9点是最常引发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风的时刻。

      不过,为了避免有些人半夜起床上厕所会影响睡眠,或老人家可能有跌倒的风险,所以除了肾结石的人外,只要睡前1-2小时有喝水,并且早上起床时立刻喝水,也可达到预防血管阻塞的效果。

      泡温泉或三温暖前最好也先喝水,这些活动也会流很多汗,血液变浓绸又遇到高温的环境时,会增加心血管的压力。

    2、一起床就喝水,改善便秘

      早上喝一杯水有助肠胃蠕动,改善便秘,若前一晚先把水摆在床头,一坐起床立刻喝下去,效果加倍。

      新光医院肾脏科医师江守山说,身体从躺着到坐起来时,肠子会因站立反射而开始蠕动,把握这个时候立刻再喝下一杯500cc左右的水,效果会更好。

      常温冷水比温开水更能刺激肠子蠕动,但勿低于常温,太冷的水反而会抑制肠子蠕动。

      至于喝温盐水,医生表示,没有证据显示加盐有助排便。加上睡眠中身体已经消耗许多水分,所以喝盐水反而会令人更加口干,尤其早晨时血压通常较高,血压高的人最好还是喝温开水就好。

    3、运动前先喝水,表现更亮眼

      大多数人习惯运动完才喝水,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在运动前就先喝一杯水。

      因为运动的目的是训练肌肉并增加血液循环,当血液中水分充足,运动时血液流动才会更顺畅,供应肌肉与细胞充足的氧气与养分,让运动表现更好,不易疲累,也可避免中暑。

    4、喝酒时,也要多喝水

      喝下啤酒时感到清凉畅快,别以为是在补充水分。酒精含有利尿的成分,喝酒后跑厕所,排出的都比喝下去的多,因为酒精成分已经悄悄地把你身体其他地方的水分带走了,而且酒精会使血管扩张,体温上升,也容易造成大脑跟身体缺水。

      因此喝酒的同时,也别忘了同时补充水分,可以减少隔天起床后口渴、皮肤干燥的情况,也有助减轻隔天的头痛。

      也不要把茶、咖啡、可乐算入每天所需的水分中。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含高量钾或柠檬酸的果汁,都有利尿作用,会带走身体多余的水分,因此不能把这些饮料算入你所需要的水分中,最多只能减半计算。

      早起的第一杯水,也别用果汁、牛奶、咖啡或奶茶取代。新店慈济医院肠胃科医师王嘉齐说,果汁、牛奶算是食物,喝下去后肠胃就得开始消耗能量去消化这些脂肪与糖分了,而空腹喝茶与咖啡则易伤胃。

    5、焦躁疲惫时,喝杯水立即头脑清醒

      刘桂兰中医诊所中医师乐英如说,水具有稳定、滋润、降火的功能。只要缺水,就会有燥与热的表现。除了口渴,舌头或嘴唇太鲜红、干燥、手心与脚掌发热、干咳、便秘等情况,都可能是身体缺水的表现。此外,眼睛或皮肤干涩,也需要多补充水分。

      突然感到没来由的疲累、情绪焦虑、暴躁,或者大脑沈重且注意力无法集中时,也可能是缺水的表现,试着喝一杯水来恢复活力。老人家改变姿势而产生姿势性低血压的晕眩时,也可能是缺水造成血液量不足所引起。

      一天平均约要喝2000cc左右的水才够,但应平均分配在一天当中补充,让身体随时都不缺水。也要依照活动量做调整,像是泡热水澡、夏天长时间在外或待在冷气房内,都要多补充1-2杯水。

      乐英如提醒,有些人觉得水很难喝,是因为水分运送及消化的功能较差,只要喝完一杯水就觉得肚子胀,不舒服。所以,如果觉得喝水很不好喝,也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的讯号,就要针对根本的问题就医改善。

    6、天黑后才煮开水,水质最佳

      江守山建议,最好晚上烧开水,水质会最佳,因为水管一整天已经被大量用水清洗干净了。早上起来若立刻烧开水,水质最不好,因为水管静置一个晚上后,容易沉积各种脏物、杂质。

      此外,用来消毒自来水的氯在接触水中的有机物时,可能会产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三卤甲烷。所以当开水煮沸至100度时,要打开盖子多煮3-5分钟,以去除水中的三卤甲烷。

      但打开盖子后,你别站在旁边,并且要同时打开抽风机。因为三卤甲烷挥发成气体时吸入,比溶解在水中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由于无法确定水管中是否含有过量的铅,江守山提醒民众可考虑加装滤水器。

    7、大口喝水,等于没喝,切记要小口喝

      不管是不是大量流汗后,只要喝水时,都要小口小口地喝,因为一次灌下太多水时,肾脏会收到进水太多的讯号,便会加速排尿的速度,反而让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没有足够的时间送到身体各地。

      而且喝水喝太快,也容易引起胀气。

    8、瓶装水真的容易长细菌

      网络上流传,喝瓶装水之后,瓶口过一天就会长出许多细菌,这个说法是真的,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带水壶。

      王嘉齐说,只要是瓶装的饮料,开罐后都很容易长细菌,尽量不要嘴巴贴着瓶口喝,且不要连续几天都重复使用同一个瓶子。

      也不要将瓶子放在车上日晒,使塑胶瓶内的化学物质溶入水中。

      不过,即使是水壶,也要记得每天清洗吸管与瓶身,不锈钢的材质则比塑胶的好。

    《联合早报》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窮人最缺的是「野心」

    窮人最缺的是「野心」

    撰文者:郝廣才
    法國一個大富翁死後,他的律師在報紙刊登他的遺囑:「我這一生從窮光蛋變成億萬富翁,如今我把有錢的祕訣密封存放在銀行的保險箱,誰能回答這個問題:『窮人最缺的是什麼?』我的代理人就會遵照指示,把祕訣和200萬法郎贈送給答對的人。」

    消息一出,律師收到如雪片飛來的信件。大部分的人回答說:「錢,窮人最缺的是錢,不然怎麼是窮人?」有人說:「運氣,有了好運,買彩券就中、買股票就漲,怎麼會窮?」有人說:「機會,就是沒有發財的機會,所以才會窮。」有人說:「專長。」有人說:「知識。」有人說:「是富爸爸。」有人說:「是貴人。」還有人說:「是愛,人有愛,就會向上,就會滿足;沒有愛,就會墮落,就會貪心不足,感覺窮……」遇到一堆千奇百怪的答案。

    結果,得到200萬法郎的是一個6歲的小女孩。只有她寄來的信,答案和富翁留下的祕訣一樣,就是「野心」,窮人最缺的就是野心!大家問小女孩,為什麼她會想到是野心呢?小女孩回答:「每次我和姊姊分東西的時候,她總是警告我說:『不可以有野心喔!』然後我不是分不到,就是得的少。所以我想,野心,一定是可以讓人得到東西的東西。」

    蘋果電腦最近又大展神威,股價如直升機直上青天。美國媒體把當年蘋果的3個原創始創辦人之一—隆納韋恩(Ronald Wayne)挖出來,發現他並沒什麼錢,靠退休金過著簡樸的生活。原來在1976年,韋恩和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史帝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3個人一起開創蘋果電腦,他的年紀比兩個史帝夫大上15歲以上,所以每次兩個史帝夫吵架,都是他出來打圓場,雙方相持不下時,也由他裁決。後來他發現賈伯斯為一筆100台電腦的訂單,去向銀行借了2萬美元。韋恩曾經參與一個Siand賭博機公司,Siand就是為了開拓生意而舉債,結果破了產,害他背了債;他怕重蹈覆轍,便把手上的10%蘋果股份以800美元的代價賣給兩個史帝夫,回到原來他和賈伯斯同事的Atari上班。如果他當年沒賣蘋果的股份,現在市值240億美元。

    差很多吧!很可惜吧!韋恩自己說:他當時已50歲,跟不上兩個年輕小子的野心。是的,沒有野心,就不敢冒險,那難以致富。這就是窮人最缺的。我不是說安貧樂道有錯,如果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當然很值得尊敬;韋恩也說他不後悔,因為他不負債,踏實生活也不錯。但如果你想致富,又不敢冒險,那就看人有錢,自己痛苦了!

    Smart智富

    Beware of share buybacks

    PERSONAL INVESTING
    By OOI KOK HWA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investors should get excited when companies buy back their own shares. In theory, this action implies the management views the best availabl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utilisation of excess cash is to invest in its own company rather than buy into some other companies.

    This is because when a company buys back its own shares, it will reduce the firm’s outstanding shares and enhance the company’s earnings per share (EPS).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management is in the best position to determine that the company is being undervalued at the current price and, thus, it is to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shareholders to buy back the company’s shares.

    Hence, in general, we can conclude share buybacks usually convey a positive signal that implies the stock of a company is underpriced.

    However, lately in Malaysia there was one listed company, Company K – we prefer to call it Company K than to reveal its real name – which showed unusual buying-back activities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up to May 17, 2010.

    Here is an analysis of the Company K’s stock-price movement over this period. The price chart shows Company K had been hovering at around 80 to 90 sen until May 25, 2010. In fact, the company’s stock was being traded above 80 sen despite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During the 2008-2009 market crashes, while the majority of companies were facing drops of 50% or more in their prices, Company K’s share price remained stable at above 80 sen.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 of stock exchange filings, the stability of this company’s share price at around 80–85 sen appeared to be supported by its share buyback activities.

    The company stopped buying its own shares since May 17. The last tranche of its share repurchase was on May 17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shares bought were 36,000. As a result, since May 25, the stock prices started to plung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sharp drop were because Company K defaulted on loans repayments and a few of the company’s key owners had left the company as well as the country.

    As mentioned earlier, finance text books say when companies buy back their own shares, it implies the companies are undervalued.

    However, in this case, Company K reported on June 7 RM146.5mil of losses for its fiscal fourth quarter ended March 31, 2010. Table 1 shows the company continued to buy back its own shares during the fourth quarter of FY10 and first quarter of FY11, even though the company was incurring huge losses during the periods. This seem to be against what we have learned from financial theory.

    Investors may be wondering whether they are able to sell before the sharp plunge in share prices.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 the company only announced the default in loans repayments on May 31, 2010 and the share prices immediately tumbled to a low of 10 sen.

    By the time the company announced its fourth-quarter results on June 7, its share price remained low at 14.5 sen.

    An interesting point to note from Table 1 is that coincidentally, Company K’s key owner, Mr JH, sold most of his holdings by the time the results were announced. He sold 39.2 million shares (53.4 million minus 14.2 million) from April 7 to June 7, 2010.

    At the moment, due to the delay in submitting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period ended March 31, 2010, shares in the company have been suspended from trading at 6.5 sen. The company is currently facing a winding-up petition and the appointment of provisional liquidators.

    In short, share buybacks do not imply companies are undervalued. Investors need to be careful as some companies may use these activities to support their share prices.

    Thestar

    ● Ooi Kok Hwa is an investment adviser and managing partner of MRR Consulting.

    Capital gain versus dividend – which one is better?

    Capital gain versus dividend – which one is better?
    Personal Investing - By Ooi Kok Hwa

    DESPITE the high FTSE Bursa Malaysia KL Composite Index levels, a lot of investors have been complaining about not getting the desired returns by investing in the stock market.

    This is because they are holding shares in companies that have poor fundamentals, and the majority of the sestocks are still selling at very cheap prices.

    As a result, most investors not only incur capital losses due to low prices but al so not get any dividends from these companies.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look into the importance of capital gain versus dividend.

    When we look at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we find that the majority of companies t hat have performed well in terms of stock prices are companies that pay good dividends; for example Nestle (M) Bhd, Dutch Lady Milk Industries Bhd, Public Bank Bhd etc.

    Most investors are aware of these stocks that pay good dividends. However, some would not consider buying into these stocks because to them, the stock prices are too high or too expensive.

    Instead, some investors prefer to take the chance and buy penny stocks, which they think are cheap and have higher probabilities of getting huge capital gains.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m find that after a few years, they are still not receiving any dividends from these stocks, while the stock prices are still far from their targets, some of them even below their purchase prices.

    Investors wh o buy stocks that pay good dividend s need to have the mindset and habit of holding stocks for long-term.

    Normally, people who prefer to invest in di vidend-paying stocks will not speculate on these stocks but keep them for the long-term as the companies have been rewarding them with good dividend payments over the years.

    Companies that pay good and consistent dividends also reflect the sharing attitude of the companies’ owners.

    There have been instances wher eby some listed compan ies, when in need of funds, would raise the money from investors through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calls.

    However, when the companies start to accumul ate excess cash, they do not reward investors with special dividend payments.

    Instead, if their stock prices were selling below the net cash per share of the companies, they woul d consider taking the companies private so that they can have direct access to the cash.

    Hoping for capital gains Many companies refuse to pay dividend s to investors because they claim they need to retain profits for future expansion.

    Even though there are cases where future expansions turn ou t to be successful and generate good profits to the companies, there are als o cases where expansion projects fail.

    We notice that st ock prices for companies that either pay very low or no dividends would fluctuate according to t he overall sentiment of the stock market, whereas stock prices for companies that pay good dividends tend to be relatively more stable.

    Most investors know the need to buy low and sell high to make money. However, most do not know when to sell their stocks. We cannot sell a stock just because we have bought it cheap.

    According to Benjamin Graham, we should only sell a stock when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company deteriorates.

    We should not sell the stock if the stock price is temporarily above its intrinsic value as it is not easy to identify a company with good quality management.

    Besides, this type of company usually pays stable and growing dividends as it usually has a fixed dividend payout policy to reward investors.

    However, most investors may sell their stocks too early. Companies that are unable to pay dividends are usually companies that incurhigh capital expenditure for future expansion.

    These companies not only do not have any excess cash to pay dividends, they also have high gearing and need to retain all profits for expansion. Hence, investors who buy these stocks will have to bear higher risks.

    In short, it is safer to buy into companies that p ay good dividends.

    As mentioned earlier, companies that pay good dividends reflect the attitude of the companies’ owners, whether they are willing to share profits with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is is important as we have growing cases of companies with issu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