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1, 2009

降息風吹……精貸有門


全球金融風暴引發海嘯效應,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採取降息措施,甚至接近“零”的空前超低水平,而大馬國家銀行近更大砍隔夜政策利率(OPR)至2%,銀行的基貸率(BLR)也跟隨調低,目前大部份國內銀行都處於5.5%。

雖然擺在眼前的“進展”有利各種借貸活動,尤其是購置產業,不過凡事有利就必有弊,產業市場仍顯得格淡靜,鮮少人敢在這個時候“問津”。

當然,也不乏有人趁著這段時間展開產業投資活動,加上借貸套深具吸引力,肯定能佔上“先鋒”,且聽聽花旗銀行全球消費集團抵押業務董事吳清智怎麼說。

1萬回扣的誘惑

整體而言,從去年杪開始,整個本地市場的貸款數額已呈下滑趨勢,與前期比較,今年1月的房貸額挫跌了25%,這是因為可能受到減薪影響,加上消費者都暫時停止購置產業及採取觀望的態度;另一些則靜靜等待時機的來臨,準備展開融資舉措,以待市場好轉後就能先拔頭籌分一杯羹。

不過,吳清智透露,雖然之前國房貸市場狂瀉,不過最近的跌勢稍微獲得控制,或許可以預見這是市場好轉的“先兆”,惟一切仍未明朗。

消費緒成推動力

他說,目前的情況來看,消費情緒反而是推動市場前進的動力。因此,無論產業多麼超值,在沒有獲得足夠消費信心的前提下,仍無法激勵產業購置活動;反之,在市道良好的時候,就算產業價格多麼高,大家卻競相購置產業。

“其實政府已通過兩項經濟振興配套活絡市場的‘買氣’,相信他們正觀察這些配套即將帶來的效應。

他指出,全球經濟市場是環環相扣的,大馬也無法獨善其身而面臨經濟下滑窘境,目前只能加緊監督市場走勢並及早作出應對的策略。

政府最近祭出的“購屋者可獲得最高1萬令吉回扣”措施,能否激勵市場買氣?對有意購屋者是否非常有利?

吳清智表示,目前國內銀行業正積極跟進這項計劃的詳盡內容,惟他認為,高達1萬令吉的利息將成為其中一項可扣除稅務的項目,而不是完全獲得1萬令吉稅務回扣。

他舉例說:“去年你繳3萬令吉稅務,並不代表今年只需繳交2萬令吉。”

至於這項政策的效益有多高,他指出,以這個單一項目來看,相信其成效不大,因為只有借貸額高達30萬令吉者,才可享有整整1萬令吉的利息扣除。

“再深入剖析,你會發現1萬令吉的利息扣除,其實或只相等於2000多令吉的節省費用。以30萬令吉的貸款與省下的2000多令吉比較,還少於1%。”

吳清智補充,目前國人不會因這項政策的推出而蜂涌前去購置產業。從另一個角度看,若發展商開出優惠的價格並給於免費的印花稅及律師費,加上廉宜的融資便利,效果或許截然不同。

“如剛才所計算的1%利好,加上發展商所開出的優惠可以高達5至7%,整個配套或節省至8%,所彰顯的效果將略為好,況且目前的利率處於空前低點。”

利息遞減的盤算

吳清智表示,還未擁有屬於本身房子的人,若是在當前尋求購置產業的機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要發展商的信譽良好、屬於優質的產業、喜愛的地點及價格公道,加上發展商均給於誘人的獎勵,如豁免律師費及印花稅等,那就不妨考慮購置產業。

同時,銀行方面也推出具吸引力的配套,包括利率創下史無前例的低點。以市場利率低於基貸率1.5至2%計算,利息甚至處於4%以下。

裝修建材費降低

他說,去年無論是水泥、鋼鐵或汽油都達到高峰水平,然而當一切都回落後,相對來說,裝修或建築費都大大降低,此時進行融資絕對能取得好的價格。

貸款利率調低後,以前1800令吉供期,現在可能只需1400至1500令吉。換言之,人們的可支配收入相對獲得提高,並可供投資、孩子的教育或為接下來瞬息萬的經濟情況而作好準備。

重審房貸配套

因此,在這個低利息的時代,務規劃成為當務之急,包括重新審核目前的借貸配套,並尋求其他可以省卻更多利息的配套。

隨利息降低後,吳清智鼓勵有能力的人士不妨增加每個月的攤還額,除了省下一筆利息,也能縮短攤還期限。

“當本金減得越多,所省下的利率將相當可觀。”

同時,他建議人們嘗試瞭解本身的財務狀況,並從他們至親的身上獲取意見,因為他們曾經歷過類似的經驗。

“當然尋求銀行的專業諮詢也非常重要,以選擇適合本身的房貸配套。”

他指出,需要確定的事項有本身擁有的儲蓄、是否有能力給首期供款、接下來每月供款的資金來源,又或者是否有額外的兼職收入及花紅等。

浮動固定利息比一比

吳清智強調,利率的高低不應該成為選擇房貸配套時的唯一考量因素。有時候,利率低反而不是最好的,一切仍胥視本身的“條件”及“需求”。

基本上,伸縮性貸款(flexible loan)的利率將稍微高,不過卻提供更“伸縮性”的便利,因為貸款者可以將“多餘”或超出每月供款的數額放進“戶口”內。

當放得越多,而又沒有將裡頭的錢拿出來,其整個供款期間將被縮短。隨每月繳付更多的本金,整個攤還期的利息也省下不少。

他說,一般上,這個配套較為受到高收入者的鍾愛,尤其是那些超過40歲的人士,因為他們擁有較高的能力來每個月償還更多的錢。這項配套的好處是可以隨時取出額外的供款,而所需付出的代價就是得承擔更高的利息。

“當你預期近期內需要動用到一筆錢,就能將它從這個戶口內取出,以應不時之需,包括進行投資或創業等。”

定期貸款受首次置業者歡迎

吳清智補充,以目前定存處於極為低的時代來看,將錢放入這個供期戶口反而令貸款者更加受惠,加上亞洲人,包括大馬人在內,較為傾向於趕緊把供款繳清。

至於定期貸款(fixed loan),則特別受第一次購置產業人士的歡迎,因為其利率相對來說比較低,加上他們的償還能力受限。不過,如果貸款者多付每月供款,卻不能在急用時將這筆錢取出。

“這個配套的概念仍相同,在減低本金後,利息也將獲得減少。”

同時,另一種房貸配套則是符合回教形式的貸款,與定期貸款沒有多大的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有最高利率水平設限,即約8.9%,猶如對貸款者附加另一層“保護網”。

必須緊記的是,錯誤的抉擇將招致痛苦的“下場”,因為轉換配套將面對相當“沉重”的罰款,而且一般上都設有5至7年的鎖定期限。

目前本地銀行的固定利率(fixed interest rate)約為5至5.5%,比逾4%的浮動利率(fluctuating interest rate)低。

選擇固定利率的理由是在借貸的期間內,不必擔心利率可能再度走高而被迫調升,並間接受到“保護”。

他說,預見2009及2010年的困局,利率走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或許是選擇浮動利率的時候。不過,他仍對目前市場的狀況有所保留,因為其轉變實在太大,叫人難以預測。

再融資值得嗎?

隨國內利率走低後,再融資(refinancing)受歡迎程度走高。國人紛紛開始盤算房貸的利息,及尋求市場更加超值的房貸配套,以取得最大的節約效益。

雖然市場上的再融資琳瑯滿目及多樣化,不過吳清智語重心長勸告,貸款者在踏出這一步前,不妨先與銀行方面進行溝通及磋商,以期將所徵收的利率減至較低的水平。

目前再融資配套共分為三種不同的方式執行,即貸款者繳付所有的再融資費、銀行為貸款者繳付再融資費,或銀行“融資”這筆再融資費。

他透露,最受歡迎的再融資配套是銀行為貸款者繳付再融資費,因為經過計算,這種方式的受惠程度最大,而且貸款者又不需從錢包里掏出現金。

值得留意的是,一旦進行再融資,需要重新支付律師費及印花稅等,所以唯一的明智之舉是,為各別現有的房貸配套和有意選擇的再融資配套進行計算,鑑定省下來的利息是否可以抵銷再融資所需的額外費用。

除了再融資,他也指出另一種方式獲得融資,那就是申請第二項個人貸款配套。他舉例,在一個人的房貸款項快要還清的時候,卻急需另一筆錢,或許有人會採取再融資舉措。然而,他認為,其實可以儘快把房貸還清,另一方面則作另一項借貸,相信這個方式有助省下更多金錢。

租屋不如買屋?

問及市道不好及擔憂呆賬率高企,銀行方面會否在借貸方面顯得更為嚴謹,吳清智卻強調,銀行仍積極秉持“借貸”信念,惟必須借貸予“正確”的領域和人士,像如果財務上面對問題的人士前來借貸時,則將更為謹慎並給予正確的指引。

“很多人往往都作出錯誤的決定,因為他們過去沒有相關的經驗。”

他透露,當每個月的房租與供一間屋子的費用不相上下時,人們就以為已有能力擁有本身的屋子。然而,很多人不曉得,搬入一間新家後,所需繳付的費用不僅僅是房租,還包括其他的“雜費”,如火險、門牌稅,又或是購買家具的費用。一旦把所有的費用加起來,絕對超出每個月的租金。

為此,他認為,只有總收入比每月供款多上3倍的人,才考慮購置產業。當然,這還得扣除其他的“負擔”,如車貸或“大肆”刷卡的習慣。

總結

總而言之,“針是沒有兩端利”,各項房貸配套均擁有其利與弊。目前可以看到的利好是,低利率時代的降臨為融資配套注入更大的“驚喜”,不過在考量其他細節時,仍需顯得更外謹慎,並確保沒有任何“隱藏式”的條例而降低受惠程度。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讓金錢為你服務

你是否經常關注報章上一些有關“如何致富”的廣告?這些計劃可能值得參加,以累積一些心得;不過,你的收入改善與否,有賴於你掌控收入的能力。

我們都曉得樹上不會長滿金錢,那麼從哪裡生錢來?實質上,提供你每日花費的收入來自你所付出的勞力,或是之前投資累積下來的資金。

如果擁有來自投資累積的資金較多,是令人嚮往的事,不過,在累積資本之前,必須要付出勞力。

今天,我們為金錢努力工作,最終,金錢將為我們服務。

以下是一些可以參考的意見:

1.設定財務目標

設定目標是成功的關鍵,掌管你的財務原理也是一樣,假如你曉得你的財務定位,以及設定抵達財務目標的期限,你可以設定抵達目的地的版圖。

你可能會問,那是怎樣的版圖?其中一個主要的關鍵是:通過個人預算來達到這些目標。

有關的預算必須每年檢討,而且在每月的收支方面應用有關的預算,你可以和實際數據做比較,然後進行調整,以迎合現實的情況。

2.保存個人財務紀錄

你有保存財務紀錄,才有可能設定目標,你會發現個人的預算、傾向於跟隨個人的方式,對於那些財務上不文盲者,不必擔心,你不需要是一名會計師,以跟進自己的現金流轉方式,以及資產負債情況,市場上有不少你可以購買的貨幣管理或財務軟件配套。

3.削減或償清你的債務

對任何人來說,償清債務是爭取更理想收入的關鍵,當你每月可能因為要償還債務面對更大的支出,就沒有必要每月儲蓄,最好還是儘量償還債務。

另外,信用卡管理的失策,可能影響你的財務健全性,兩個使用信用卡便利的重點是:第一,使用信用卡是方便自己,不是融資的來源;第二,即時償付未償清的債務,以便不需承擔額外開銷。

假如你的結存顯示要償付費用很高,最好是減少每月的結存,而不是將現金存入儲蓄賬戶,每個月的信用卡結存數額高,每年會造成你的支出多了好幾百令吉。

4.讓金錢為你服務

一個讓金錢為你服務的方式是投資,一個可以帶來穩定回酬的投資是:收入為主的來源,要有好的投資組合,多元化你的資產這點很重要,譬如由股票、債券、產業組成的組合投資,以便你的組合投資在風險與機會這兩方面可以均衡,而且你不會受到某個財務領域的打擊,如果你不清楚,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如果你應用“平衡貨幣成本”原理,就是每月定期投資,可以看到附加利益,長遠來說,你可能通過定期投資的方式取得更大收益,儘管市場有起有落。

5.先給自己付費

每個月在償付賬單之前,至少撥出收入的15%到你的儲蓄賬戶,以便它可以不斷增值,單位信託、儲蓄/存款都可以。

假如你在就業的歲月裡,已有公積金賬戶,這15%應該是你本身額外的儲蓄,如此一來,你是正面、積極的在改善你的收入來源。

儘早開始儲蓄計劃,在年紀開始慢慢老去之前,領取累積儲蓄的利益。

6.保障你的資產

假如在人生過程中有發生一些變化,壽險是各個階段保障你人生及家人財務的其中一個途徑,市場上有很多各類型的保單,有助於保障你的資產。

7.以分期付款購買房屋

如果你現在是租房屋,也許是考慮購買本身產業的時候,你每月所付的租金,對你來說是一項開銷,至於每月的分期付款則是投資,是一項可以增值的資產。

8.在你的預算內花費

本占明法朗林曾經說過:“每一分錢的儲存,就是多賺一分錢。”問問你自己,假如購買一台平面熒幕電視,是你家人的必需品,或只是要和你的姐夫競爭,最好是在你的預算內生活,投資其餘未使用的結存。

9.要當一名精明的購物者

每個人時不時會出去消費、購物,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你可以精明消費,現在你有個預算,列出要購買的東西,維持你的預算,不妨留意促銷或季節性優惠購物,如果一些物品是家人常用到的,可以一次過購買。

這聽起來似乎陳腔濫調,不過,“時間”就是“金錢”,這一點也沒有錯,我們每個人每一天有24小時的時間,這24小時是用來賺取收入、花費、賺額外收入或揮霍,儘早投資,以確保你的資產可以增值,用保單提供保障。

金錢為你服務的原理是,假如時間獲充份使用,你可以從收入中獲取終生股息。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降息了,錢該怎麼存/借?



減息,有人歡喜,有人憂!“甜”了貸款族,卻“苦”了存款族,百姓該如何精打細算,才能在“亂世”中墊高獲利水平?

國家銀行調低隔夜政策利率0.25%後,一般預期降息潮已經正式啟動。在投資天候冷艘艘的今天,銀行無疑仍是大多數老百姓的“保險箱”,然而,此時此際,如果堅持定存,也許就得有“實際收益率比預期少”的心理準備。

當然,貸款族受益最直接,降息讓“房奴”鬆一口氣,為“債民”打開另一扇大門。如果反向思考,在利率趨低下,或許投資才是最佳的出路。

全球金融危機陰影未退,政策會否接連出手,仍是未知數,或許我們應該抱持“有備無患”的理財心態,讓理財師為你指點迷津,以對這波降息潮。

個案1:分拆存款把利息變大

錢爸爸熱衷投資,突如起來的金融風暴讓他措手不及,隨基金、股票創新低,投資金也血本無歸,唯 有捂緊剩下的“錢袋子”,期待藉“一點點”利息的銀行存款來進行最傳統但安全的理財方式,但“時勢比人強”,一陣降息風來襲,導致存款也在“哀嚎”。錢爸 爸該如何才能防范利息的隱性損失?

建議:“4分法”定期存款+“月月存儲”雙管齊下

Gain Wealth管理公司首席顧問李文暢指出,若有一筆中長期不急用的巨額“閒錢”,宜實行分段定存,依個人意向拆分為等額1月期、3月期、6個月、1年,一方面可增加資金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可應對進一步的降息。

如果一年期的利率比較高,他認為存款人不妨調整存款時間,例如把1萬令吉分成10個時段進行,每一個月或幾個月存一張定期存單,除有調整空間,存款人也可獲得存款利息最大化。

實現“利滾利”非不可能任務!他強調,日常生活中每月結余的閒錢其實皆可考慮以每月一張定期存款的方式來“滾雪球”,在隨時急需用錢之際,可取出當月到期或利息損失最小的存單來救濟,日後積少成多也能累積本金加利息的“意外收獲”。

他坦言,每家銀行下調情況不一,民眾在存款前不妨貨比三家,一般上銀行資金緊縮時可能依舊維持高利率,若手頭“鬆”,才會選擇下調存款利率。

另外,在“升息週期”中存款可考慮存中短期存款,在“降息週期”則可根據情況選擇長期定存,減少降息帶來的利率損失。

CTLA財務規劃公司董事經理李智泰披露,倘若民眾考慮連續降息的可能性,且確定閑置資金無需應急,索性把余錢全部存入長期定存,以為可享受相對的高利率。

個案2:按比例規劃存款

身為打工族的小錢,每月收入穩定,由於沒有時間兼顧投資產品,定存成為其長期以來最保險的理財方式,小錢又能如何減少降息的“啃蝕”?

建議:儲蓄並非謹慎理財唯一“生路”

李文暢透露,對於收入固定的上班族而言,若想要更高的存款利息,可以嚐試多繳僱員公積金(EPF),或要求老闆提高至15%,因為公積金的利息約5%,顯然比一般的定存高。

“上班人士可藉以上存款組合規劃,將每月結余部份強制存款,不動的部份則按比例以中長期來存,在日積月累下,仍可取得可觀利息。”

儘管老一輩靠存錢致富的故事已日漸與時代脫軌,全方位理財顧問有限公司理財師黃基明碩士強調,定存仍為任何群體理財資金配置的“必選項”,主要以備不時之需。

他披露,行情好時,打工族可保持6個月工資作為定期存款(例:每月工資2500令吉*6=1萬5000令吉);行情不好,可能就要倍增至3萬令吉,畢竟在亂世中要有隨時飯碗不保的警覺性。

個案3:巧用儲蓄精明投資

阿錢向來習慣把錢存放銀行,實現“懶人理財”,然而,眼看定存前景不妙,開始對其他投資蠢蠢欲動,惟在這個經濟低迷年代,投資產品一度受冷遇,更有人預計,股市可能受第3波的“熊流”入侵,阿錢又該怎麼辦?

建議:順勢而為,巧用存款

“經濟大難當前,莫擁擠存款獨木舟。”黃基明建議民眾來一招順水推舟之計,重新分配資產比例,下調手持現金總數;上調其他投資產品數額。

他認為,存款利率減少,其實對存款數額不大的散戶影響不大,民眾或許可考慮用定存償還貸款、順勢消費,甚至投資其他理財產品。

“若要長期投資取得更高回酬,其實購買股票守住5年一定會有亮眼收穫,因為經濟終會復甦。”

針對可承擔風險者,永佳財務規劃有限公司理財師陳建業碩士建議,不妨逐步調降定存的比例,在經濟學家預計百年一見的投資良機中“檢便宜貨”。

他指出,有能力承擔高風險者,可趁股票“大減價”時吸購,保守做法即是藉平均投資法,分批進場來分散風險。

“儘管如此,進場前提是要對股票有一定認識和謹慎研究一番,以掌握股票公司的背景、成長潛能等,避免掉入問題公司的火坑,自討苦吃。”

對於較保守或生活忙碌的投資者,他認為,可考慮在基金大平賣中“尋寶”,基金的收益不及股票,但仍比傳統的定存高。

另一方面,李文暢直言,民眾此時宜依據風險承受度慢慢調動定存和進場投資的組合,事實上,單靠定存很難追趕上通貨膨脹的速度,結合兩者,反而可望達到互補之效。

利率被“砍”,是否意味債券為投資“避風港”?他回應,雖然債券在降息風中受惠,惟始終不鼓勵債券投資,主要是債券跌幅有限,非長期投資的“碼頭”,若有意購買,最好以半年至1年為期限。

陳建業強調,金融產品的投資和定存比例需以本身的冒險承受度、投資期限、年齡、收入等因素考量,在調整兩者的同時,仍得保持一定的定存數額,一般以3月至6月定存最理想。

房貸該“轉碼頭”嗎?

所謂再融資,是將現有的房貸還清,再申請別家銀行的房貸。隨貸款利率下調,貸款者是否應趁勢“轉碼頭”?

陳建業指出,再融資思量時,應考慮以下幾點:利息差別是否很大?再融資的期限多久?提早結束現有貸款代價為何?申請再融資需承擔多少費用?這些包括手續費、律師費、印花稅、估價費、割名費、罰款等。

同時,貸款者也需探討再融資的動機,為把握低息機會?需要資金週轉?為鞏固債務結構,獲取更高流動現金,以加速償還高利息信用卡或汽車貸款?還是其他個人因素。

“儘管貸款在這波降息潮受惠,惟基本借貸利率始終浮沉不定,若利息差別不大,難保經濟蓬勃時,再度高掛的利息讓貸款者無法享有先前低利息的好處。”他強調,除非利息的差別2%或更高,才值得考慮是否該再融資。

例如:目前房貸的分期付款每月所付為900令吉,欲申請的房貸分期付款為每月700令吉,那申 請人即可省下200令吉的貸款利息。若再融資費用共4000令吉,付還期限為4000令吉/200令吉=20個月。據每7年遷居或換房子的慣例,凡超過 84個月付還期限者,皆不宜再融資。

他坦言,如果再融資目的為獲取更多流動資金作為生意用途,那麼就要確定現有的生意回酬比目前的貸款利息更高。

此外,他提到,一般上銀行視貸款紀錄良好者為長期客戶,現有的銀行說不定會調低利息給貸款人特別有待,貸款者應先向銀行咨詢。

由於生意貸款尚屬高風險交易,銀行還是較注重抵押,而房屋貸款仍是許多銀行放眼的目標,因此銀行皆各出奇謀抓住貸款人的芳心,策略包括提供更低利息、免付手續費或律師費,不勝枚舉。

轉移貸款‧算盤打得精

執照理財師辜家源指出,考慮轉換貸款時,貸款人需衡量本身的貸款合約類型、期限、開始的年期、違約需承擔的費用、銀行優惠、推算後的利率差,還有對未來的假設性條件,例如利率是否會進一步下跌?

他指出,民眾可藉各銀行推出的優惠配套,推算出是否達到節省利率,加上一些貸款已被“鎖死”,或當客戶要求轉換時,銀行一般都會收取一筆違約金,因此必須計算交付的違約金和省下的利息差之間哪個較劃算。

他認為剛貸款者(少過5年)轉換的利益不大,因為利率差不遠,而且一些固定利率貸款給予的優惠反而較好,不過若是在7至8年前簽貸的人,利率相差可能很大,就有必要轉換規避損失。

“利率浮動貸款者反而可趁機改選固定利率,尤其是進行房貸等長期貸款時,因為經濟在20年內一定會復甦,一旦復甦,利率將打回原形。”

雖然在降息趨勢中,固定利率貸款可能吹起一陣冷風,然而,他不鼓勵民眾盲目“隨大流”,貪圖短暫利率下滑貿然改浮動,因為可能3至5年後又會升息,承擔的代價相對同等。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他強調目前降息只是因金融風暴顯現,而房貸一貸就是15至20年不等,民眾應看長期趨勢。

另一方面,陳建業碩士認為,不愛冒險者若預測往後利息高掛,應鎖定固定利率,主要是該利率不需看經濟晴雨的“臉色”,如果可承擔風險者預見利率降多升少,可轉浮動利率貸款。

隨銀行競爭,各銀行紛紛以首3年低利息固定利率招客,甚至推出首兩年零利息配套。然而,他不鼓勵民眾接受3年低利的誘惑,主要是這些貸款在第3年後,利息相當高,最終反比原利息的貸款成本高,得不償失。

浮動”轉不成,調整貸款比例或再融資隨利差不高,李文暢認為,貸款固定利率低者沒有轉浮動的必要,但若像回教房屋的固定貸款則適合轉浮動,若受合約牽制,無法更改,民眾可藉另一家銀行的再融資或調整兩家銀行的貸款數額。

例如:個人持有兩家銀行的貸款,一貸款採浮動利率,另一貸款採固定利率,分別貸款10萬令吉。貸款利率下調時,可調高浮動利率貸款來償還固定利率貸款,或調低固定利率貸款的數額,即把10萬令吉的浮動利率貸款提高至18萬令吉;調低10萬令吉固定利率貸款至2000令吉。

此外,再融資也是另一個達到低利率貸款的捷徑。他指出,民眾可藉重新簽定的貸款合約以最新利率還貸,進而達到以低利息還高利息貸款的目的。

單利、複利大不同

在利率可能波動不靖的年代,民眾可別忽視利率的影響,生活上許多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利息,其實“打破砂鍋‘算’到底”時,就會發現其驚人之處,民眾對利率可別太“瀟灑”!

陳建業解釋,大部份人對利率的概念不甚瞭解,常常出現一些謬誤,例如:若向銀行貸款1000令吉,每月要還10%的利息,不要誤以為年率是10%*12=120%,正確的是《(1.1)(12次方)-1》100%=213.84%。

“這即意味如果向高利貸公司貸款1000令吉,利息是每日1%,年杪連本帶利償還時,會驚覺要償付的竟達3萬7783令吉。”

他闡明,民眾另一常犯錯誤就是把單利與復利混為一談,單利指的是以母金來算的利息,在第2年時,沒有把利息加在母金裡來算;複利則每年一次。

例如:若貸款1000令吉,為期30年,年利是10%,以單利計算,為《(1,000+100(30)》=《1,000+3,000》=4,000令吉;複利估值則《(1.1)(30次方)-1》1000=16,449.40令吉。

“兩者間的差距令人咋舌,這就是為何信用卡循環利息為月息2%時,民眾先別得意,一旦延遲付款,真正的利息達26.8%,非24%!”

日常生活還有許多表現看來與利率無關的事,然而在加入利率因素重新盤算後,會發現結果大大不同。

就如若有一天突然中了100萬令吉的獎金,主辦當局將獎金分20年領取,每年僅頒發5萬令吉,中獎人先別洋洋得意自己成百萬富翁,因為一旦把利率因素計算在內,實際上拿到的並無100萬令吉。假設以10%利率推計,領取的金額僅46萬8000令吉。

基本上,一些銀行對此次小幅降息仍未有太大動作,在銀行看一步走一步下,投資理財仍得不時考驗自己的理財智慧。市場詭異多變,投資者更不能放棄長期投資理念,特別是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宜加強對理財的學習和規劃,切忌抱持投機的心態。

星洲日報/財富廣場

財富分配‧後代受惠

  • 芭莉絲希爾頓將繼承500萬美元財產。500萬美元,對從未受過資產管理培訓或未曾為生活憂慮和努力的人來說,他們將會在管理這筆財富上面對難題。(圖:法新社)

很多人可能覺得財富分配是個困難的過程,因此會選擇拖延或尋求方便的途徑,並在沒有考量其目的下進行財富分配。本欄將深入提及一個結構良好的財富分配計劃將如何惠及下幾代。

當80歲的巴朗希爾頓(Barron Hilton)宣佈將他的23億美元財產中的97%捐做慈善用途,剩下的3%分給自己的繼承人時,媒體大事報導巴黎希爾頓(Paris Hilton)的繼承財產。她作為其一繼承人,原先估計可獲得1億美元的遺產,但現在只能獲得500萬美元。

當然,500萬美元並非小數目。然而,對那些從來沒有受過資產管理培訓或對未曾為生活憂慮或努力的人來說,他們將會在管理這筆小數財富上面對難題。

社會曾激烈辯論巴朗希爾頓是否太遲規劃他的遺產。但是如果他提早規劃好的話,我們還有機會被惡名昭彰的年輕巴黎娛樂一番嗎?

這是父母在面對財富分配時所擔心的其一為難之處。“如果我讓孩子知道太多,或如果我的孩子知道父母擁有多少,這樣會破壞他們為自己創造財富的意念嗎?”

策劃適合的財富分配計劃的步驟不會困難或費力。規劃過程中最簡單的部份為確定適合的財富分配工具。

一般上,最好考慮將信託與遺囑共同使用,以造就完整的財富分配結構。

遺囑是一項基本的需要,以確保遺囑的指示在沒有延遲下獲得傳送及協助個人決定自己的財富應該如何獲得分配。

然而,要創造遺產及策略性地將其分配予下一代,考慮使用信託也是重要一環。

信託一般普遍被很多家庭採用,以保護財富及確定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照顧。

信託的好處包括可讓家庭成員在撰寫人過世後,在緊急狀況下即刻動用這筆基金。

然而,更重要的是,作為遺產規劃工具,信託可被用來拖延財富分配直到孩子已經有能力掌管這筆財產為止。

需要留遺產嗎?

當你選擇財富分配途徑後,你必須設下財富目的及決定它的結構,並考量家庭的互聯狀態。

在設定目的時,最好能考慮是否需要創造遺留資產,或需不需要納入附加保護因素及策略性分配方式予還是年輕的孩子。

個人在分配財富給下一代時的重要考量包括其目的是否只是為了提供他們一項很好的生活開始或是提供他們一大筆能夠隨時提出的金錢。

當你設定目的後,下一個步驟是瞭解自己本身的財富結構及所持有的資產類別。

例如,當定期存款戶口為聯名戶口時,在生的戶口持有人將自動繼承這筆儲蓄,並不需要在遺囑當中提及相關事項。

就如在先前文章所提的一樣,很多人為了方便而選擇透過聯名戶口進行財富分配,並沒有考慮相關資產是否佔據資產分配的絕大部份。

如果遺囑持有人擁有家族生意,他必須關注幾項課題,當中包括瞭解現有公司的合法股票結構如果歸納,瞭解是否由創辦人及他的妻子或擁有其他非家庭成員的小股東(例如:生意夥伴)所組成。

沒有瞭解相關細節,個人將缺乏規劃,並可為未來繼承人或生意夥伴帶來問題。

受益人年齡

如果創辦人持有的資產為流動型資產,它將更容易被區分及分配,但產業及家族業務就沒有那麼直接。

擁有流動型資產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將能讓家庭成員在任何緊急事件發生,例如撰寫人突然過世時動用這筆資產。然而,基於屬於流動型資產,相關資產可在缺乏恰當結構下被快速耗盡。

最後,在決定目的及瞭解相關資產如何被合法持有後,下一個步驟即是考慮各種因素,即那些能夠決定資產分配的要素。

在考慮分配資產給家庭成員時,受益人的年齡時常都被視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其中一項持續存在的難題為何時才是分配資產的最恰當時機,因為必須考量是否太早或太遲將資產分配給孩子。

在決定這筆資產應該在何時獲得繼承下,一個人必須考慮其它因素,當中包括這筆資產會對受益人性格所造成的影響及受益人動力是否受到衝擊,同時也考量如何透過恰當的結構性計劃來維持其資產價值。

其它的主要因素為應該分配甚麼資產給繼承人。

每個父母都希望能夠公平對待他們的孩子。一些人會直接將資產平均分配及確保每個子女獲得公平的分配。

然而,這並不會永遠是個最好計劃。

家庭信託

如果一個人擁有家族生意,15項產業及一些流動性型資產,最容易及最方便的計劃是將全部資產分為三項同等的部份給三個孩子。如果情況允許的話,這並不會是個壞計劃。

然而,一旦一個孩子是一位藝術家,並不瞭解生意運作,另一個是位醫生,只有最後一個孩子是直接參與家庭業務時,問題就會衍生。在這個情況下,將公司業務分為三個平均部份就會成為一個難題。

對於是藝術家及沒有參與家族業務的孩子,參與一項他們不瞭解的業務將成為一種負擔。產業相比則比較容易分配。

傳統方式顯示,每個孩子必須繼承不一樣的產業,那麼兄弟姐妹之間才不會在將來發生分裂。

與傳統方式相反,將產業分為三個同等的部份,而每個孩子擁有每項產業的三分之一也不一定是項不好的計劃。

家庭動態在這個時候為一項關鍵要素,特別是當三個孩子都非常優秀,那麼最精通金融及生意管理的孩子將負責照顧其它兄弟姐妹的利益。當然,這也是在家庭動態允許下才能進行的。

然而,這並不會是一項長遠的計劃,因為孩子將會擁有他們本身的家庭及興趣,到時將會在與其他手足或家庭成員的利益上出現衝突。

因此,較長遠的計劃,特別是如果相關資產為首要資產及佔據家庭財富的大部份的狀況下,將相關資產納入家庭信託也不失為更適合的方式。

對於那些已擁有財富的人來說,相關困難之處特別讓人擔心,特別是想要保護及加強他們辛苦建立的財富,並同時平衡未來幾代的家庭融洽狀況的時候。

在創造遺產及準備讓下幾代管理相關財富時,趁早規劃非常重要,並避免為了方便而輕易在財富分配方面做出抉擇。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財務要規劃也要堅持

每到新年,或是領了紅包,你對財務的規劃,是否雄心勃勃?你可能會說:“我每個月將開始儲蓄RMX。”或者是“我會撥出RMX供應急基金,將願望列出來還相當多。

不過,在接下來的3至6個月,情況會發生甚麼變化?這些決議可能被修改為:“我需要裝修一下廚房。”或是“這個月是我們的結婚週年紀念,我想帶妻子到海外度假。”

這並不表示你不能享受這一切,只是你必須做出一些努力,否則現狀將不會有改變。

大多數人當他們手中有錢時,他們會面對這樣的困境:要儲蓄還是要花錢!除非他們決定儲蓄,否則他們未來的財務狀況將非常暗淡。

先讓我們來瞭解“困境”這個含義,根據Meriam-Webster網上字典的解釋,那是“涉及艱難決策的問題”,一個你無法決定的局面。

在財務規劃,儲蓄或開銷是最常談及的課題,因為這是基本的決策,每個人都會面對,以期達到財務自主。

現在我們來看個別年齡層的儲蓄困境,當他們年長一些,困境將會有所分別,希望他們會變得更精明!

儲蓄困境

21--30歲

現在我不需要儲蓄……我才開始工作。
我賺得不多,在我年輕時,我有資格享受。
還有很多時間,當我賺比較多錢時,我會開始儲蓄。

31--40歲

現在我不能儲蓄……我有不少財務負擔。
成長中的家庭成員依靠我,已用去我不少的盈餘。
當我的孩子長大一些,我會開始儲蓄。

41--55歲

我現在無法儲蓄……我有3個孩子在學院唸書,我需要承擔他們的教育費。
我的醫藥賬單開始疊高,我的舊車開始出問題。
我還沒有償付之前家庭旅遊的信用卡賬單。
我還沒有辦法儲蓄。

56--65歲

我現在沒辦法儲蓄……我曉得我應該儲蓄,我是靠公積金過活...,可是,公積金的可使用期不到5年,假如我在30歲開始儲蓄,那麼我現在能夠享有美好的旅程……

可是,現在已經太遲,在沒有收入的日子,你根本不可能有儲蓄。

聽起來似曾相似?假如你不準備日後遺憾,同時埋怨自己,那麼你需要排除這些困境,從“現在”開始儲蓄沒有所謂太遲儲蓄這回事,遲好過沒有!

儲蓄金錢不是犧牲

儲蓄金錢並不是犧牲,只是從這裡或那裡進行一些調整,不論你賺多少錢,你一樣可以儲蓄,假如你賺得比較少,那麼從小數目開始。

只要你遵守在你能力範圍內生活的規則,那麼就不會出差錯,因此,不要等到你有更多錢才開始儲蓄。即刻開始,因為儲蓄錢是其中一個累積財富的途徑,最精明的方式是為你未來的財政做好準備。

那麼要如何進行?你所需要的是有財務紀律,就是控制你的開銷,確保你償付需要付款的賬目。

你需要的是制定財務預算後加以落實,假如你無法控制你的開銷,不論你賺多少錢,永遠也不會足夠。

控制你想要的東西,只購買你需要的東西,對於誘惑下的購物說“不”,嚴謹的遵守你的財務預算,這樣就沒有問題。

一旦你已更改你的開銷習性,接下來將可按部就班進行,財務規劃的成功,其中的關鍵是學習紀律的技巧,以及精明消費;

當你能夠完成這些目標時,你將能進一步儲蓄。

可是,如何保持紀律?你能夠做的一些努力有以下幾個:

設定目標

確保你設定目標,這個目標簡稱SMART(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alistic,Timely),設定目標的其中一個例子:我希望在2年內儲蓄1萬5000令吉,做為購買房屋的首期錢。

接下來的行動是每月儲蓄625令吉,設定目標可能是將夢想、想法與願望變成“事實”的第一個步伐!當你設定目標時,要對自己做出達到目標的承諾。

採用賞罰方式

假如你能保持你的財政預算,或者能夠達到預定目標,那麼可以獎賞自己,不過,假如你突然發現自己超出預算,那麼應該懲罰自己,你可能必須放棄一些寫意的消遣。

自動儲蓄

對於那些認為定期儲蓄是一種選擇的人,其中一個選項是通過強制儲蓄,就是扣除薪金的一小部份。

肩負的義務

如果能時常與配偶或親密朋友分享你的財務目標,那是一件好事,這樣表示你有義務要完成,他們可能會久不久詢問你的目標,你也想證明你有充份信心去落實你的目標。

總結一句,你儲蓄多少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越早儲蓄,能夠累積財富的時間就越多,要持之以恆、有紀律,當時機成熟時,你自然意識到自己在財務方面已做好準備。

AKPK為國家銀行設立的一個機構,以提供個人教育、信貸諮詢及債務重組服務,有關服務是免費提供。

欲瞭解進一步詳情,可登入此機構網頁http://www.akpk.org.my或致電1-800-88-2575詢問。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亂世理財‧廢墟裡尋寶

“金融海嘯蒸發了我們的財富!”--投資者。

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形容現時的全球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的信貸海嘯”,在這樣“恐怖”的金融海嘯面前,投資者哪有資產不折損的理由。

因此,近期投資界熱門話題離不開“如何以退為進,以便在全球金融海嘯下為財富尋找更好的避風港,或從短期問題中取得長期成長機會”。

《財富廣場》誠邀著名理財、投資專家親身傳授投資者“亂世理財”妙招,為你剖析亂世取得長期投資成長的機會。

一場金融海嘯讓無數股民、基民不寒而栗,身家財富不知少了多少個零頭,心痛都來不及了,那還有心思理會甚麼理財大計。

不過,理財專家認為,越是情況惡劣,民眾越要未雨綢繆,重新考慮理財思路,以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更糟糕情況。

“面對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投資者在理財時需要採取多種措施應對金融危機的衝擊。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資產不受或者受到較小的損失。”

以下是專家亂世理財4招:

1.保持家庭現金儲備

雷曼兄弟破產,根本原因源於流動性不足,說明縱有巨額資產,但是在危機來臨時,這些資產卻難以及時變現來償還債務。

因此,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保持家庭必要現金儲備也很重要,因為當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或下滑風險較大時,我們可能因企業盈利下滑等因素而導致收入下降或失業,因此事先儲備一定的現金無異是為家庭儲備過冬糧草。

2.開源不易多想節流

要想財富增值,不外乎兩條路——開源和節流。而在經濟不太景氣時,“開源”變得越來越不容易,那就只有“節流”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為了將來生活考慮,或許也該趁著這個機會,反省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多想想節流之策了。在對未來預期不確定時,最好在不影響正常生活水準的前提下,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譬如刷卡一族要遏制衝動消費,推遲一些大額奢侈消費等。

3.審慎使用財務槓桿

次貸危機以及它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之所以成為“海嘯”,主要是因為參與主體都利用了高財務槓桿,在經濟景氣時收益被成倍放大,而當危機來臨時,風險同樣被成倍放大。

這個慘痛的教訓也值得廣大普通家庭吸取。對於普通家庭來說,現在正是清點自己資產和負債的最佳良機,看看資產負債比是否合適,負債是否在自己的可承受範圍之內。

總之在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負債,不要做負擔過重的房奴、卡奴,謹慎參與保證金交易等,這些都是幫你應對危機、保住錢袋子的方式。

4.審時度勢謹慎投資

在市場不明朗的時候,草率的賣買行為都是不明智的。投資者應趁此好好盤點自己的各種實質資產和金融資產,如果資產質量不錯,哪怕目前價格下跌,也最好堅定持有。

當然,危機同時也包含著機遇,如果還有補倉的實力,一定要仔細研究,不要著急出手。對於要投資實業項目的,一定要慎重考察評估金融危機對所投資行業的影響。

百年風暴=百年機遇

“歷史並不會重演,但往往有其規律性”--美國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ain)。

美國信安環球投資(Principal Global Investors)組合經理傑德亞指出:“論背景與嚴重性,是次金融海嘯與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值得我們借鏡。”

上世紀20年代,美國處於低息兼借貸寬鬆的環境,大量消費者借款購買汽車等貴價耐用品,導致負債過高,為削減負債,消費者開始節省開支減少消費,再加上當時農產品價格狂跌,各國採取關稅壁壘,企業被迫減價促銷導致物價全面受壓,銀行壞賬急升,終導致危機發生。

他認為,儘管全球經濟現籠罩在不明朗因素內,但隨著全球政府和中行通過為金融系統注入流動資金、為部份存款進行擔保和減息等措施,積極整修金融市場,終可挽回市場信心,止住負面風險。

“然而金融海嘯對經濟的衝擊仍未全面浮現,根本問題仍未完全解決,相信金融措施需要時間對經濟發揮影響,信貸供應難以即時回復正常,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潛能依舊存在。”

不過,每片烏雲的邊緣總有光耀的銀邊(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隨著全球政府攜手合作,加上原產品價格滑落,為經濟提供喘息空間,將可為長期經濟復甦帶來支撐。

因此,投資者何不換個角度想,此次百年難得一見的風暴,也許就是百年難得一見的機會,金融海嘯後,海灘上應隨處可見飽經風浪的珍珠,為投資者提供撿便宜的大好機會。

資產隨手可得

傑德亞表示,金融危機總有過去的一天,隨著全球股市大跌,便宜資產隨處可得,交易機會浮現,君不見主權財富基金正頻頻出手,私人市場交易有日趨上升趨勢,在在顯示市場已開始湧現投資良機。

“目前,多數股市因投資者恐慌拋售而呈“超賣”格局,而歷史顯示,股市動盪期往往將為投資者提供誘人長期投資機會。”

不過,正如美盛(Legg Mason)資本管理主席兼首席投資員比爾米勒(Bill Miller)所說的,投資者真正面對的問題是,他們並不了解實際風險(Real Risk)和意識風險(Perceived Risk)的真正分別,因此往往認為價格低時風險高,而風險低時價格高,從而錯失不少投資良機。

“其實,市場並不會呈直線發展,而是以週期性的格局發展,因此投資者在選股時只需以業務基礎、估值、投資預期作為主要考量進行長期投資,即可發現潛藏其中的價值。”

4招護身秘笈

紙上談兵固然輕鬆,但實際操作就是另外一碼事了。沒有實戰經驗的專家指點明路,欲在亂世中進行投資就像是盲人摸象,摸不著頭腦。

為此,傑德亞特別為投資者精選4大長期投資要素,讓你在混亂市況中也可達到安全投資之效。

1.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其實,資產配置就是將資金分別投資到各種不同資產類別,經由長期持有和持續投資來降低風險,以達到預設報酬的一種投資組合策略。

資產配置是以系統化分散投資的操作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並在個人可忍受的風險範圍內追求最大報酬,以達到“在風險理財與無風險理財之間求取平衡”的投資目標。

資產配置的最主要目的,並不在追求資產的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的最大風險。因此,如何精準地挑選投資工具、審慎評估各種投資風險(包含個人風險承受度)、掌握適當的投資時機、長期且連續的投資計劃,都是投資人在資產配置時應該考慮的因素。

2.投資選擇(Investment Selection)

各類資產均有其獨特的特點和缺點,因此單一資產投資風險往往比組合投資來得高。因此,睿智的投資者應關注於易掌控的多元投資項目,以地區、投資產品種類等進行分散投資。

市場可用於投資的產品種類林林種種,有產業、基金、債券等,分散資產投資有助於減輕投資組合的波動性;混合風格何市場投資則可增加整體市場週期的穩定性,在市場動盪時往往可起得“緩衝器”的效果。

3.投資週期(Investment Time Horizon)

時機決定一切,正確判別市場方向僅僅是問題答案的小部份。入市時間相差一天,有時甚至僅幾分鐘,結果可能截然不同。

數據顯示,高達80至90%股票回酬通常僅在2至7%的投資期限內浮現,因此若在股價走揚時,投資者卻在場外,屆時投資組合將注定“落後大市”。

以72法則(Rule Of 72)為例,假設投資者最初投資金額為100令吉,複息年利率9%,利用該法則將72除以9(增長率),即需約8年時間,投資金額方能增長至200令吉(兩倍於100元),而準確需時為8.0432年。

因此,若投資者選錯入市時間,在股市已趨向最高峰時入市,泡沫一旦爆破,便得承受短則1年,長則3年的熊市壓力,令投資目標達成期限恐再延後。

由此可見,在市時間(Time In The Market)在長期投資策略的作用遠比市場時機(Timing The Market)來得有效,扮演著投資成敗的關鍵角色。

1萬美元投資成長(與標準普爾500指數相符)
從1991年12月至2006年12月
市場持續投資 $45,579
錯失10個最好的日子 $28,397
錯失30個最好的日子 $14,029
錯失50個最好的日子 $8,141
資料來源:彭博社

4.風險水平(Risk Level)

“風險指的是不確定性,一旦風險出現就可能給投資者帶預期之外的收益或本金損失。”

在金融市場巨大波動調整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反思投資策略,根據自己的虧損、獲利情況,詳細評估風險承受能力。

不同的投資者有著不同的風險偏好,所能承受的最大風險和損失的程度也不相同。風險承受能力和個人的年齡、職業、收入、投資經驗等都有關係。此外,隨著環境、家庭情況變化等,風險承受能力是會發生變化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是製訂下一步投資理財計劃的基礎。通常來說,年輕投資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虧損比例一般在30%以內,而老年客戶能承受的最大虧損比例在5%~10%以內。

風險概況評估重點:

●投資個性
●風險承擔能力
●投資能力
●投資需要
●資產配置
●投資選擇
●定期檢討

短期問題

金融市場

●多數股票市場已進入熊市疆域
●全球政府已為市場注資數千億美元,同時降低短期官方利率
●信貸並不便宜,但資金來源仍相對困難
●全球金融機構已註銷約6000億資產
●油價依然昂貴(儘管迄今跌幅巨大)
●多數原產品價格進行調整
●市場震盪幅度創下歷來之最

實際經濟

●全球經濟放緩,超過190個國家經濟開始收縮
●就業市場疲弱--失業率上升
●美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產業市場持續苦苦掙扎
●美國7月份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創下11.3%,創下28年新高

潛在長期獲利因素

●多數股市因投資者恐慌拋售而呈“超賣”格局
●歷史上,股市動盪期將為投資者提供誘人長期投資機會
●無論在任何市況下,投資者在選股時只需謹遵以下3項原則即可發現潛藏價值:

1.業務基礎改善和穩定
2.估值相對誘人
3.投資預期提s昇

●注重“在市時間”多於“市場時機”,主要投資表現“超越大市”往往只在1年的數日出現。
●證券配置需符合你的風險承擔能力,並採取廣泛的資產配置策略

星洲日報/財富廣場

債券成避風港

  • 儘管全球投資氣氛持續低迷,但市場上仍有不少基本面佳或具價值的投資商品值得發掘。(圖:星洲日報)


在金融海嘯的巨浪中,你的投資是否平安無恙?此波金融海嘯威力不容小覷,迄今不知淘盡全球多少財富,令市場悲觀投資情緒持續升溫。

但是,《投資致富》搶救資產大作戰即將展開,請收起你的悲哀情緒,快跟上腳步一塊前進風暴避風港躲避風頭。

儘管全球投資氣氛持續低迷,但市場上仍有不少基本面佳或具價值的投資商品值得發掘,在新的一年的開始,讓我們重溫投資大師巴菲特的訓誡:“當別人貪婪時應當恐懼,而當別人恐懼時應當貪婪。”

聯昌信安資產管理(CIMB-Principal Asset Manegement)首席執行員約翰坎貝爾表示,無論是漲潮還是退潮,市場隨時都有投資機會浮現,因此投資者需要的是擬定完善的投資規劃、瞭解自我風險 承受能力、進行研究、向專家進行諮詢,將不安的情緒清空,絕對是動盪時期的投資要素。

“投資不應該是痛苦、不愉快的,應該是合理的、理性的動作,我們只需以擬定的規劃為依據,並在必要時進行調整,應該是更正面的感受。”

他指出,儘管市場持續動盪不安,但對整體債券市場、乃至於公司債券前景依舊看好,主要是雖然國家銀行減息已對大馬政府債券(MGS)表現帶來提振,但相信相關利好仍未全面消化,潛存短期投資機會。

“不過,長期而言,企業盈利、經濟放緩風險開始浮現,但市場信心匱乏促使債券價格進一步走跌,加上目前股市若非已經觸底,也幾近見底,屆時股票投資回酬可能較債市來得高。”

他補充,現在是投資債券的最佳時機,但一切仍得胥視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需求而定。

“目前各國的利率皆處於低水位的環境,但債券仍應在投券的配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對許多保守投資者來說,債券更應該有其相對較高的投資比重。”

股市不佳債券提供部份支撐

數據顯示,債券往往在股市表現不佳時提供部份支撐,以網路泡沬時期為例,在2000年到2002年股市重挫之際,債券的配置就發揮了其應有的效益,為不少投資人降低部份虧損。

其中,彭博資訊統計,追蹤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1998年俄羅斯政府倒賬與美國LTCM 破產事件、2001年阿根廷金融風暴,以及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在這四個年度以花旗全球政府債券指數與花旗美國政府債指數做各50%的平均配置,平均 單年漲幅可達12.97%,充份展現政府債市在風暴期間扮演的避風港角色。

低息時代債券崛起

約翰坎貝爾表示,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各國中行為了防止經濟進一步的衰退,都紛紛快速降息,帶領全球進入低利率的時代,而歐美國家已紛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意味著各國中行會將利率維持在低檔一段時間,以對抗可能出現的通縮風險。

“因此,在經濟負成長、全球低利率的情況下,債券將起而取代其他貨幣市場投資工具,成為低利率時代的投資首選。”

他補充,國行已採取先發制人動作,大幅降息75個基本點,預見未來長期低利率狀態將獲延續,儘管利率與債券呈現反比情況,但相信債市仍未消化減息利好,仍有進一步發展空間。

“展望未來,全球利率勢必走向寬鬆的一面,未來也可望因降息利多而受惠,相信債券仍是最佳的資金風險避風港。”

但是,受到經濟風暴影響,企業盈利紛紛拉響警報,令債券評級下修風險日趨增加,令市場對債券市場前景感到憂慮。

他指出,信貸評級多針對個別公司的盈利和財務健康程度等基本面因素而定,不會對整個領域進行評級調整,也不預見大馬將出現廣泛的企業信貸評級遭調降命運。

企業料持續發債券融資

“不過,債券發行在2008年下半年開始放緩,預見疲勢將持續至今年,但若市場基本面強穩,需要依靠發債融資的企業仍將繼續有所動作。”

大馬評估機構(RAM)早前預期,今年大馬債券發行量料達200至250億令吉。

回教債券異於傳統市場

至於回教債券(SUKUK)市場展望,他認為,回教債券是非常有趣的市場,與傳統市場的特性不同,主要採取長期持有(Buy&Hold)的投資策略,促使市場動性較傳統市場遜色,但相信相關市場將持續成長。

“目前,回教債券和傳統債券提供類似的回酬、表現和風險,發展潛能並不輸傳統市場。”

外幣債券市場方面,他說,雖然去年市場情況較預期為差,但部份企業債券、主權債券已湧現利基投資機會,發展料持續穩健。

債券風險相對低落

投資風險投資獲利豐厚,固然是好事,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投資獲利帶來的自然是不容小視的風險,就算穩定如債券也不例外。

約翰坎貝爾表示,投資風險無所不在,定期存款也有其風險所在,但債券風險相對較低、接受度也較強,唯有政府債券風險較大。

“這一波的金融海嘯,確實為全球投資者上了一堂風險教育課,就是不要輕易相信高獲利是理所當然 的,高獲利背後必然隱藏著高風險;任何投資都要回歸穩健的本質,做好符合自己需求和個性的資產分配,並要做到自己該做的投資功課,就是瞭解自己投資了甚 麼。他認為,金融風暴未歇,高等級政府債券相較其他投資工具,仍是相對具備較佳防禦力的投資產品。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易犯的理財錯誤


常聽人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迴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似乎一般人易於把“理財”歸為個人興趣的選擇,或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甚至與所學領域有連帶關係,非商學領域學習經驗者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而隨性而為,一旦被迫面臨重大的財務問題,不是任人宰割就是自歎沒有金錢處理能力。

沒人是天生的高手,能力來自於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最重要的就是,別陷入自以為是的誤區。

誤區1:理財就是賺錢

大多數人贊同——“理財就是生財,讓財富增值,賺錢是第一位的”。其實,這種理解容易讓人滋生急功近利的心理。

本世紀初不少理財者傾其畢生的儲蓄,投資於股票市場,而後深陷深淵,隨後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美國理財師資格鑒定委員會對個人理財的定義是:“個人理財是指如何制定合理財務資源規劃,實現個人人生目標的程序。”

理財規劃專家認為:“個人理財的目標是要為自己及家人建立一個安心富足健康的生活體系,實現人生各階段的目標和理想,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

大部份公眾不贊同這個觀點,但也有超過1/5的人同意這個觀點,表現出急功近利的心態。其中,年齡越小,同意這個觀點的人越多;收入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學歷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這些說明年輕人理財心態不成熟,期望能一夜致富;而學歷高、收入高的公眾認知就相對成熟。

專家點評

理財的核心目標是合理分配資產和收入,最終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既要考慮財富的積累,又要考慮財富的保障;既要為獲利而投資,又要對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既包括投資理財,又包括生活理財。

理財規劃涉及到人生目標的方方面面,構成一個理財規劃體系。因此,個人理財首先要保證滿足自己正常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對剩餘財產進行合理安排,合理劃分生活開支與可投資資產。

誤區2:錢只存銀行

“高收益意味高風險?”——大多數人都認為高收益意味高風險,也有許多人認為把錢放在銀行最安全。

通過深層次分析,年齡越大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的人也越多。說明年齡越大,人們的觀念趨向保守。收入越高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學歷越高的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的人就越多。說明學歷高、收入高的公眾,相對而言對理財手段的關注更多一些。

70%的人認為理財就是生財,讓財富增值,賺錢是第一位。

存和不存的矛盾

繼續深入下去,1/3的公眾明確承認“我現在只懂得把錢存銀行,沒有理財、投資的觀念”。而同樣有1/3的人認為: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在2007年1月之前,大部份的人習慣在銀行排隊交水費,轉眼一個月過去了,人們還是排隊買基金,銀行的電子屏幕上的內容從匯率兌換轉眼變成基金行情。

專家點評

是甚麼產生這樣的矛盾,既相信存銀行等於金錢貶值,又不知道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其他渠道。“錢長期存在銀行資產也會迅速消失”,39.50%同意這個觀點,45.20%不同意這個觀點。隨著人們對理財知識的掌握和理財信息的瞭解,這一觀點將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而也由於此,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存款只是資金存在的一種形式,還有一些效率更高的“錢生錢”之道。

誤區3:節儉可生財

節儉生財,這是國人的傳統理財觀念。調查中,有48.80%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有38.50%的公眾不同意這個觀點,這種對立說明傳統與現代的理財觀念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調查顯示,50-55歲的公眾中,有一半以上的公眾(58.6%)同意“節儉生財,這是理財的關鍵”,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持有此觀點的人越多。但是,也有40%左右的公眾不同意節儉生財,50-55歲之間的人也有36.90%否定了此觀點,這些情況說明大馬居民的理財觀念正在不斷更新。

節儉生財,這是大馬居民的傳統理財觀念。

專家點評

長期以來,儲蓄一直居高不下,在西方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原因是目前生活成本的巨大壓力。教育、醫療、房地產,這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領域長期以來收取的費用居高不下,並且逐年增長。調查顯示,年紀越高的公眾,越同意節儉生財這一觀點;收入越高的公眾同意這個觀點的越多。因此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一部份公眾將繼續持有這一觀點。

很明顯,節儉是一種變相的理財,聚財。但如果因為節儉傷害了家庭的生活質量,因噎廢食,節儉則變成了一種財務束縛,想想中國人的老話:開源節流。看起來,開源比節流顯得更重要。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婚前財務規劃作用大

婚前財務規劃作用大
一般人為了有個難忘的婚禮,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婚前各項籌備上。但婚前更應該事先規劃日后“雙人行”的日子……

今年雙春兼閏月,許多人選擇在今年共結連理,組織新家庭。

一般人為了有個難忘的婚禮,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婚前各項籌備上。

但婚前更應該事先規劃,因為男女雙方對投資理財的分歧,往往會造成日后婚姻生活的矛盾和摩擦。

再說,提早規劃日后“雙人行”的日子,才能共同發揮力量,為財富增值。

由于一些夫婦在新婚初期,對如何管理家庭開支,毫無頭緒,理財師建議,可先花一段日子(例如3個月),觀察家庭消費模式和涉及總額。

了解開支多寡后,雙薪夫婦可以按收入比重,分擔家庭共同開銷;當然,夫婦也可以分別負責個別的項目開支。

應分3銀行戶頭

綜合理財建議,雙薪夫妻可開設3個銀行戶頭,第1個為聯名戶頭,夫婦各把部分薪金投放在這個戶頭,並一同管理,以達成長遠家庭目標,例如置產和支付房貸、兒女教育,退休儲蓄等。

其余2個戶頭,為夫婦各自的私人戶頭,並自行決定如何運用。

夫妻也可以不設共同戶頭,但協議分別負責不同的項目開支,最終目的是讓雙方知道家庭的金錢流向。

婚后家庭責任加重,要加強家庭經濟的保障,新婚夫妻可以規劃購買保險。

例如,婚后初期可購買意外保險,待家庭收入增加后,再購買壽險或儲蓄保險,之后可考慮醫療保險。

不管是薪金分配、開銷處理,還是擬定長期目標等課題,越早溝通和規劃,事先協議好,也能減少日后的衝突。

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家庭財務規劃,可減少夫妻生活上的擔憂,也是美滿婚姻的基礎。

20%收入 規劃退休

理財師建議,新婚夫妻可分配60%家庭收入供生活開銷,這包括交通、娛樂、父母親家用、日用品等。

另外,20%收入應保留作長期的退休投資,10%供兒女教育基金、10%用作保險規劃。

除了這些分配,各家庭也必須預備3至6個月的應急或后備現金,以供不時之需。

中國報

Sukuk Simpanan Rakyat appeals to conservative investors

The public will be able to subscribe to the first Sukuk Simpanan Rakyat when application opens next week, said Bank Negara Malaysia in a statement today. To be launched on May 14, the first of two series RM2.5 billion sukuk has a 3-year maturity period and offers an annual profit return of 5%, which is exempted from tax and paid on a quarterly basis. Subscibers of the shariah-compliant papers are also allowed to make early redemption before the tenure ends in 2012.

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citizens over 21 years of age can apply to subscribe to the papers at all commercial banks including Islamic banks, Bank Kerjasama Rakyat Malaysia Bhd, Bank Simpanan Nasional and Bank Pertanian Malaysia Bhd. An applicant can subscribe from a minimum of RM1,000 up to RM50,000. Allocation of the paper is on a first-come first-served basis.

The sukuk appears attractive considering returns from savings in a 12 month fixed deposit are currently at 2.5% per annum, while uncertainty still reigns in the stock markets. Chua Tia Gu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Great Vision Wealth Management Sdn Bhd says that the bond issuance is part of the government's pump priming package and may appeal more to people in the lower income group and retirees who are living on interest income. "With a quarterly distribution of profit and tax exemption on the profit, it will give investors advantage in terms of net earnings from the sukuk," Chua says. The government guarantee is also attractive he says, especially to investors with low risk tolerance. "Many investors are now more worried about the safety of their investments rather than the returns that they get."

Robert Foo, managing director and principal consultant at MyFP Services Sdn Bhd, says that while the 5% return rate is considered attractive now, investors should first look at their overall investment considerations and objectives before deciding on adding a new product to their portfolio. "One of the things to consider is opportunity risk, because by the time the paper matures, the market may have improved by more than 5%," Foo says.

Since the start of the year, Bursa Malaysia's benchmark Kuala Lumpur Composite Index has gained 4.69% amidst bearish sentiments. Chua also says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in the stock market for the more savvy investors who are likely to take more risk in their investments.

theedgedaily

Thursday, April 09, 2009

DIY自己来 报税不求人

每年的4月是打工一族最忙碌和沮丧的月份,因为又要掏钱缴政府规定的个人所得税。不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你缴税越多,意味着你的所得越高,可支配收入更高。

大家都知道,在缴付所得税前必须呈交表格。以前每逢1或2月份时都会收到由大马内陆税收局(LHDNM)寄出的所得税呈报表格。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网络发达,现在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时候都可通过“电子报税”的方式完成报税程序。

无论如何,不管你使用传统或电子报税方法,政府特准查账师、特许会计师周芝简认为,最重要是事前工作必须安排妥当,尤其是必须了解呈报税务所使用的表格。

他指出,在呈交报税表格前,必须确定所使用的表格种类,例如个人所得税就分两种,既是BE表格(定居大马-无营业收入)和B表格(定居大马-包括营业收入)。

“一般的受薪人士,若没进行任何额外的投资或生意可以使用BE表格;但如果本身是一位受薪人士,同时也兼顾保险业、基金买卖、产业租金和买卖,或参与直销的人士,可以使用B表格。”

“倘若完全没正式职业,只进行一些投机股票行业的人士,盈亏的部分是属于营业收入,所以可以选择使用B表格。”

周芝简指出,这两种报税表格可根据报税人士的最新状况更改,条件是必须通知大马内陆税收局。

“如果一些人去年没做生意,今年却开始做生意,他们可以向内陆税收局要求从BE表格转换为B表格。”

他说,只要将表格呈上后,内陆税收局会自动更改有关人士的记录。

单据要保存至少7年

周芝简提醒需报税的人士,必须存储所有呈报税务的扣税单据至少7年,以备内陆税收局作稽查用途。

他说,内陆税收局有权力向缴税人士稽查任何一个年份的税务呈报资料,不过,根据惯例他们只会选择7年内的报税资料作稽查。

“如果从2008年计算起,报税人士必须保留2001年开始的扣税单据,在法律上,他们有权力稽查这7年内任何一年的报税资料。”

周芝简说,倘若报税人士无法提供相关的扣税单据或证据,内陆税收局可以要求根据数目罚款(详情见附表)。

他也劝请所有报税人士,必须清楚地根据本身的财务状况呈报税务,因为在法律上已存有资料,内陆税收局可以很轻易的获得有关资料。

“例如,有很多人以为不需呈报产业租金收入,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多用的电水费已有记录,内陆税收局可以从电单和水单的记录探查,骗不了当局。”

“我也劝告就算是要买万字票也应该买合法的,因为有收据才可以证明你获得的真正奖金数目。”

周芝简也提醒有进行产业买卖的报税人士,不要只呈报盈利,承受的亏损也必须呈报和保留收据,因为这样将可影响征收税务的多少。

“如果你在2004年卖产业亏了很多钱,一定要把收据保存,然后在2或3年后卖产业时获得盈利的话,你就不必给税了。“你可以用以前的亏损减这次的盈利,最后获得的数目才会用来征收税务。”

填报须合理免惹怀疑

周芝简说,在填写扣税的数目时,必须根据合理的数目呈报,否则就很容易被内陆税收局怀疑。

他说,由于有很多人没留意扣税单据的一些小错误,包括单据地址不符合公司、公司提供的费用不付合所持的职位,或填写不合理的费用等,内陆税收局都可以拒绝这些扣税。

另外,他指出,一般上公司都会在EA表格内的G栏项目填上无需征收税务的事项,所以在填写报税表格时可以不必呈报有关事项。

27%个人所得税太高 人才流失主要原因

周芝简认为,若与外国的税率比较,我国27%的税率仍处于高水平,这是其中一个导致人才流失的原因。

他说,其实政府宣布的迷你预算案并没有实际地在个人税务方面着手,这样对人民根本毫无作用。

他认为,政府应把税率调低至22%才是最理想,至少也要调至25%,这样才能引起人民缴税的积极性。

“在1993、94和95年时,政府把税率调低时,其实那时候政府的税收更多,因为人民都很愿意报税和缴税。”

他说,有很多人才因外国的税率比较低,而选择在外国工作,其实这些有效率的人才是缴最多税,和对国家的税收影响最大。

“尤其现在讲求经济改进的时候,调低税率有很大帮助;如果人民没有工作的冲劲,不要求收入的高低,将可造成国家损失。”

可咨询会计师 节税技巧多

拥有资深会计和查账经验的周芝简说,个人所得税的呈报虽然可以自己来(DIY),但报税过程却有许多节省税务(节税)的技巧和窍门,如果报税者没有把握,不妨寻求会计师或理财规划师的协助,可以让你省下更多税务。

“逃税是非法的,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节税,肯定是合法的,有些窍门和技巧,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够做到。”

他举例说,双薪家庭要选择夫妻各自报税,或夫妻联名报税,都要考量客观的环境,才能够作出选择。

他提醒一些双薪家庭的报税人士,在孩子的扣除费上,需精明地分配,不必只选择丈夫呈报孩子的费用,妻子也能在呈报孩子的费用中享有更低的缴税。

“在报税时,必须清楚了解本身的收入和懂得选择,假如先生的需纳税收入是超过3万9000令吉,而太太的可纳税收入刚好是3万9000令吉或更少,这个时候,孩子的可扣税额,应该由妻子来申报。”

“在扣除孩子的5000令吉后,太太的综合收入扣除所有回扣后,需纳税收入低过3万5000令吉,她还能享有350令吉的回扣(2009年财政预算案更提高至400令吉)。”

“所以在这里要清楚了解自己的收入,才选择谁应该呈报孩子的费用,这是更巧妙和精明的报税方法。”

2009年预算案有优惠 缴税者勿错过“红包”

另外,周芝简说,针对今年政府宣布的迷你预算案,以及去年公布的2009年财政预算案,都有为纳税人提供一些“红包”,切勿错过!

他说,迷你预算案中有提到雇主提供的交通津贴可免税,包括一些公司有提供工作地点往返的交通津贴给员工,目前可享有每年2400令吉是从住家到公司,以及6000令吉的出差交通津贴免税。

“今年比较特别的是员工可以享免税一年2400令吉的交通津贴,从住家到公司,另外业务交通津贴是一年6000令吉。”

“这个交通津贴可以不必保留任何收据,只要公司将有关的数目填写在员工的EA表格G栏目内就可以了。”

“因为这个现在才有提到,所以如果雇主忘了填上,员工可以先自行填在今年的报税表格内,然后要求雇主修改EA表格。”

他提醒任何享有以上两种交通津贴的人士,应通知雇主不该将此津贴加入收入栏目内,因为这是津贴及无需缴交公积金费,因此应该与收入分开呈报,写入“G”栏内。

无论如何,他劝告没享此津贴的员工,也不必特别要求雇主以减薪或加薪的方式呈报,因为这是违反法律的事情,一旦被内陆税收局发现将受惩罚。

他补充说,在呈报上述两种津贴时,也必须谨慎处理,因如果其中一年没填写清楚,可能会引起内陆税收局怀疑而受到稽查。

可扣税范围有盲点 须清楚规范与定义

在填写个人所得税表格的D部分(扣除项目)时,必须清楚了解各项扣税的条件和真正涵义,以及通过更精明的报税方法获取更多回扣。

他说,例如在D4项的“残障人士”栏目,只有获得福利部的证明才能算是残障人士和获得6000令吉的扣税。

“好像D2项的“父母医药费”也一样,这里的条件是只有直属或亲生的父母才可获得扣除税务,如果是岳父母或家公家婆都不能算。”

周芝简指出,D7项的全身医药检查的涵义是指在大医院进行的全身检查,所以一般在验血中心如Pathlab和BP等都不能用来呈报扣税。

专业会员费可扣税

周芝简指出,大部分从事专业职业的人士都会忘记呈报“专业会员费”,其实这些费用都不需缴税。

他说,以前的报税表格有清楚列出这个扣税的项目,今年的却没有,所以只能从收入中扣除后才呈报。

“像会计师、工程师或医生等的专业人士都需缴交很高的“专业会员费”,因此可以直接扣除这个费用才填写总收入。”

“例如会员费是2000令吉,而收入有20万的话,在呈报税务收入时只需填写19万8000令吉。”

他说,由于有很多人忘记填写这个项目或扣除出来,而被逼缴交多余的税务,无论如何,有关费用的单据也必须保留以作稽查用途。

花红今年才发 可以不必缴税

周芝简特别提到,在2009年财政预算案中,政府针对个人所得税缴付,有一个新的措施影响深远,纳税人应该特别留意:员工、董事花红、奖金,应该和收入同年缴税,无需再追算上一年收入。

他指出,公司给予花红的日期也是税务综合总收入的关键之一,因为这可影响个人征收所得税的数目。

“其实呈报花红应从我们获得现金开始计算,例如一般外国公司都会在年尾出花红,而本地的华人公司却会在农历新年前或1 、2 月发放花红。”

“所以如果你的花红是在去年尾收到,那么今年就必须呈报;反之,如果你的公司是在今年农历新年前发的花红,这样今年就不必呈报这笔数目。”

“一般上雇主都会将今年的花红填在EA表格里,如果发现这种错误一定要要求公司修改,不然,就会多付下一年的税收了。”

他举例说,如果你的公司在2008年1至2月没有发花红,而到了2009年1至2月才发花红,那么,你在呈报2008年个人所得税时,就可以不用缴花红的所得税;今年领的花红,要到明年报税时才需要缴税。

周德谦:好处多多 大家应该电子报税

周芝简税务顾问有限公司税务执行员周德谦说,随着内陆税收局于2005年推行电子报税后,效率已有明显改善,该公司顾客也逐渐接受这种先进的报税方式,尤其是年轻的顾客。

“以前很多人都不太相信电子报税系统,事实上,刚推行的前一两年,系统确实不稳定,但是经过当局的纠正后,现在的电子报税系统绝对值得信赖,而且有很多好处。”

好处1:不用排队缴

“这种报税方式很适合不喜欢出门的年轻人,只要你已呈交表格,很快内陆税收局就会以书面通知退税的数额和日期,而且支票也会直接寄到你的家,非常方便。”

“我们也打算今年鼓励更多顾客使用电子报税,不止是个人,包括公司。”

好处2:可避免填漏资料

周德谦指出,电子报税的优点是可避免在手写报税表格时发生的遗漏问题,而且也能加速退税。

他说,在网上填写报税表格时,每个程序都有互相联系,若一旦填漏或填错,电脑程序会出现指示或拒绝开启下一页。

“一般上,如果是手写报税表格,你不知道自己填漏,要等到内陆税收局审查后才发现,这样就耽误了报税或退税的时间。据我所知,以前曾经有人因手写的表格填错,而无法获得退税。”

好处3:退税速度超快

周德谦指出,内陆税收局自从实施电子报税后,退税的效率提升很多,主要是职员不再需要把手写资料输入到电脑。

“电子报税者一般上在30天内,就可以收到当局的退税通知。”

好处4:保安严密少纰漏

周德谦说,在保安方面,电子报税也尽量达到紧密功效,例如每个使用电子报税的人士,都必须获得内陆税收局发出的个人保密码(No PIN)才能上网注册。

他提醒任何想通过电子报税的人士,若没收到内陆税收局寄出的密码,可携带身份证和原有的税务号码亲自向内陆税收局索取。

“有了密码你就可上内陆税收局的E-filling 网站进行注册,在网上注册只需个人身份证,注册后就可获得登记数码证书。”

他补充说,只有获得登记数码证书才能在网上通过电子报税程序完成填写报税表格和呈交表格。

周德谦指出,这个保密程序非常严密,若密码被他人盗取,报税人可随时更换密码,无论如何,有关密码只能供报税使用,并不能探查任何个人资料。

简易、准确及安全

电子报税系统让您通过网际网络呈交您的退税表,这项免费的服务是在2003年率先推介予企业纳税者,并在2004年广泛推荐给单独纳税者。

所有通过电子报税系统呈交的退税表,都是经过公开金钥电子凭证(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科技所保护,而电子报税系统使用者可在何时何地呈交他们的退税表。

这项应用程序帮助用户以电子化的方式填妥、计算及呈交他们的退税表,而税务回退也会比较快处理,任何有关电子报税系统的询问可联络1-300-88-3010。

电子报税系统的基本需求

税收参考号码

代码(PIN Number)

英特尔Pentium Ⅲ 处理器(Processor)或以上的版本

互联网连接--Microsoft Windows 2000 (最新更新程式)

Microsoft Windows XP (最新更新程式)

网页游览器5.0版本以上(Internet Explorer)

从2006年课税年生效起,PIN Number已随同年度退税表(B或BE)一同寄交予纳税者。

若B/BE/M/P/E表格未在2008年3月15日前受到,请联络临近的内陆税收局分行验证或索取PIN Number,您也可以联络客户服务中心1-300-88-3010寻求协助。

如果您应纳税但却还未有纳税档案,请到临近的内陆税收局分行进行,新的PIN Number将会在成功注册纳税档案后分发。

个人所得税BE表格 4月杪前要呈交

大马内陆税收局(LHDNM)提醒缴税人士,提呈2008年个人所得税表格(BE)的最后截止日期是4月30日,且不必附带各项文件证明,但相关文件必须由缴税人保存。

保存各种单据与文件

该局公共关系部官员发文告指出,有关文件包括EA或EC表格、保险收费收据、购书收据、医药费收据、捐款收据、回教捐款收据、孩子报生纸、结婚证书、公司盈亏报告表和其他附带文件等。

他说,投资红利的单据也不必与呈税表格一起寄出,不过有关收据可能将被要求作稽查用途。

他说,该局已从今年1月和2月陆续寄出2008年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呈报表格,除了一些通过电子呈报2007年的所得税和年收入未达2万令吉的人士将不会收到表格以外;根据1967年的税收法令第110条文,拥有资格获得退税的缴税人士,以及按月缴税但仍不需缴税的人士都会收到相关表格。

该局鼓励缴税人士通过电子报税,因为这样可以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地方完成报税程序,而且可预防资料外泄及缩减税收局的审查过程和加速退税。

他说,若有任何疑问或填写表格需要帮助,可向邻近的税收局分行咨询,或联络顾客服务中心电话1-300-88-3010。

缴税问与答

(1)退税要求

问:我还未接获我的个人所得税退税表格。我应该如何取得?

答:联络你注册个人所得税档案的评估分行,或邻近的内陆税收局,以要求有关表格。



(2)档案转移

问:我已从关丹转至莎阿南工作,但我的个人所得税档案依然记录在关丹的内陆税收局。请问我的档案可否转至莎阿南?

答:你可致电或致函给关丹的内陆税收局要求将你的档案转至莎阿南内陆税收局。未来若更改地址,你必须通知新税收局分行(指莎阿南分行)。



(3)医药开销

问:我可否扣缴我个人的医药开销?

答:你可以扣缴你个人、配偶或孩子因严重疾病而做出开销,1年最高扣额为5000令吉;双亲的医药开销,1年最高也可扣缴5000令吉。这类型的扣缴必须附上由医务人员发出的原版收据。



(4)收入分类税减免(STD)

问:我的雇主已进行2007年1月至12月的收入分类税减免;我在2007年5月已接获我的J表格(征税通告),而需付的税款是1200令吉。我是否必须缴付提高后的税款?2007年1月至12月的总收入分类税减免总共是1000令吉。

答:若你是在收入分类税减免付款计划下,你无需分开缴付税务。在这情况下,你只需缴付200令吉的余额。



(5)终止收入分类税减免

问:依据我的计算结果,我在2007年内是不会被课税。我应如何让我的雇主终止或取消我在收入分类税减免下的扣税?

答:你可直接联络评估分行来确定你是否确实不会被课税,然后通知征收分行和要求致函予你的雇主,以终止你在收入分类税减免下的扣税。



(6)收入分类税减免太低

问:比起真正的应缴税款(根据J表格),我的每月收入分类税减免太低,该如何提升来解决应缴税款呢?

答:你可以要求雇主提高你的收入分类税减免,来解决应缴税款。雇主是不需要等待税收局的指示,才提高雇员的收入分类税减免



(7)收入分类税减免过剩

问:我每月扣除的收入分类税超过所需支付的所得税,我该如何申请取消接下来月份的扣除,以及取回之前已多付的呢?

答:你可直接联络征收分行,以获取一封停止扣除收入分类税的信函,你可以申请取回截至最新一期内,所有多付的所得税。

(8)子女可扣税名额

问:在所得税条例下,是否有限制子女的名额,来享受所得税中的子女扣税?

答:没有限制子女的名额,但有关回扣只给予任何未婚的子女,如:

(i)18岁以下;

(ii)若子女是18岁以上,在接受全日制教育或是在签约下受雇,或拥有贸易或专业契约;或

(iii)生理或心理残障(可获5000令吉回扣)。



(9)每2个月付款计划

问:我是经营粮食商店的,同时我也会在夜市销售粮食。我可以通过收入分类税减免来缴付所得税吗?

答:不行,收入分类税减免只限于雇用合约下的人士。如果你是从商或自雇的话,你可以通过每2个月付款计划来支付你的所得税。如果你不想采用该计划,那么你必须在获得J表格后的30天内,清还你的税务。



(10)处罚延迟呈交报税表

问:如果我延迟提呈报税表,会否受到任何处罚?

答:是的,若你延迟提呈的话,会受到处罚。所有报税表必须从表格的日期起的30天内,或指定期限内呈交。



(11)收据必须是纳税人的名字

问:若我捐款给一个慈善基金,我可以申请扣税吗?

答:你可以为捐款而申请扣税,但是你所捐献的团体或基金必须获得总监的批准,一般上你可以在收条上看见有关当局的批准。你必须把原版收据联同B表格,一起呈交给税收局,以供有关年份的税务评估。

南洋商报

Monday, April 06, 2009

Hunting for bargain properties

While many people ran in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1997/98 Asian 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coach Azizi Ali leveraged on the dire times to secure one of his best property buys. At a home fair, he met the developer of Bangsar’s Sri Penaga condominium.

"The developer had originally kept some units for rental income. However, since they faced cash-flow problems, they decided to put up some units for sale," he recounts. Azizi managed to buy it for only RM360,000, a far cry from the market value of RM500,000. Currently, it’s worth about RM600,000.

"I’m renting out the fully-furnished unit for RM3,500 a month and it gives me cash flow all the time. Best of all, the purchase came together with tenancy," adds Azizi. "The only regret I have is that I didn’t have enough money to buy all of the units!"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pick up good deals at bargain prices during a downturn. But then, when something is going cheap, it doesn’t mean that it’s a good deal. How do you identify a good buy, then?

Discount

The prerequisite to making money from property is buying it at a discount, says Azizi. "My definition of a bargain is a property that is going below the market value by 15% or more. Obviously, the lower the price, the better it is." Chu Hong Keong, who is with a foreign financial services company, is another bargain-hunter. In 1984, the astute property investor had his eye on a 7,000 sq ft bungalow in Section 5, Petaling Jaya. The asking price of RM500,000 to RM600,000 was way above his budget. "At that time, I jokingly told my real estate agent to call me immediately if the house were going for below RM300,000. I said that he could even call m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But the agent said there was no way the seller would sell it as such a low price," Chu chuckles. The property market crashed in 1986 and Chu was informed that the owner was willing to let the property go for RM350,000. After negotiations and a promise of swift payment, he bought the property for well below RM300,000. In 1996, Chu decided to sell the property (his residence) as property prices were moving up and his leasehold property’s tenure was ending. By the end of the year, he managed to sell it for well over RM700,000.

Why are there bargains? Properties may be sold at cheaper prices for various reasons, according to Elvin Fernandez, managing director of Khong and Jaafar Sdn Bhd. They include upgrading to a better house, dissatisfaction with changing conditions in the neighbourhood, asset shuffling, moving abroad and divorce. "But the main reason for forced-selling at bargain prices is the inability to service loans, especially the ones [sales] that you see at auctions," Fernandez points out. Given the softening of the property market in the country, it may be an opportune time for bargain hunters. With many people adopting a more cautious approach with regard to big-ticket purchases, it is likely to be a buyer’s market. In Azizi’s view, any time is a good time to buy below-market-value properties. "There are people getting into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people transferring to different countries all the time. But, of course, there will be more people like that in bad times," he explains. "Sometimes, you can spot them through keywords like "owner migrating"or "must-sell" in classified ads.

Finding the bargain

To identify a bargain buy, you first need to know the price range of the property you’re eyeing. Azizi recommends comparing property values in the same area. Ask around the neighbourhood and check the classifieds. Chu scans the classifieds once a week. "I try to remember the details of the property and check out the trend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you’ll know the market is hot if you see ads disappearing fast. If, however, you see the same house being offered at a lower price ad after ad, then you know the market is not so hot," he points out, adding that he also talks to different agents. "There are some agents who are very knowledgeable and honest. They can tell you a lot, but you would still have to do your own homework to judge for yourself."

While a bargain i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buying at lower-than-usual prices, it is imperative that you look beyond the price tag. Even under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s, the golden rules of property investment should not be thrown out of the window. Says Azizi: "The price is only one point. If you buy a property in an ‘ulu’ place, even if it’s at a good price, it may not be a good purchase. Location and price are both important. It’s not good enough to buy just because it is cheap." Chu agrees. "If you find a property that is very special, one that everyone would fall in love with when they view it, or one that is in a very good location, it will be a good opportunity to get it when times are not so good," he says. "But don’t expect a big price drop if you’re going for good locations." Likewise, Fernandez points out that getting bargains in prime locations is extremely difficult. "One has to spen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even when you are in close contact with a competent real estate agent."

"To find the right property that is below market value, there is more work. You need to do more searches, be willing to wait and take a little more time to buy," says Azizi. For first-time homebuyers who are searching for a bargain, it pays to view the property from a buyer-cum-investor’s perspective. "When buying a house, look at it both as a place for you to stay in as well as an investment. Don’t just buy it because you like it. Ask yourself if other people will like it as well," Chu explains.

Buyer beware

While bargain properties can cost you a lot less in relative terms, they are not without their issues. Azizi notes that properties sold at auctions always present some kind of problem for the next owner, especially since they are sold on an "as is where is" basis (see October 2007 issue on buying at auctions). Likewise, if you’re buying directly from a motivated seller, it pays to suss out structural defects, Chu cautions. Scams abound during these trying times. Don’t let the thought of securing a bargain get to your head. Be careful about who you’re giving your deposit to.

This is an excerpt from an article first published in the March 2009 issue of Personal Money, a personal finance magazine published by The Edge Communications.

Sunday, April 05, 2009

先準備應急資金 失業不是世界末日

“應急資金”是一個人在失業或收入大幅萎縮時,最需要的“自我救濟金”,一般人應擁有足以應付3至6個月生活開銷的應急金……

理財師建議,應先準備3至6個月收入的應急資金,以免不幸被裁退時,財務規劃大亂。
經濟景氣不佳,如果不幸被裁或收入突減,過去準備的應急資金將是維持生計的“金丹”。

“應急資金”是一個人在失業或收入大幅萎縮時,最需要的“自我救濟金”;也是理財師提供財務諮詢時,最常強調的基本規劃。

VKA財富管理高級財務顧問蕭明偉指出,一般人應擁有足以應付3至6個月生活開銷的應急金。

也有人把應急金的規模,設為3至6個月的收入。

顧名思義,這筆資金旨在未雨綢繆,以防日后面對收入問題時,仍有一筆錢可維持生計,同時讓家庭成員有時間應對此項改變,並重組債務管理。

重組債務

他回應《中國報》提問說,如果配偶被裁或收入突減,以致家庭收入減少50%,必須嚴正檢視整個家庭的負債和開銷。

首先,必須暫停所有沒有必要的奢侈消費,例如外出用食、看電影、延遲購買非必需品,以及重組負債。

他舉例,當事者可優先償還更高利息的貸款,或透過“零利息轉移”,將信用卡負債轉至更低利率的信用卡公司。

“必要時,可能得套現部分資產,以減低負債。”

例如,若名下有多輛汽車或房產,倘若經濟衰退衝擊還債能力,脫售部分資產,可減輕不少財務負擔。

若收入減少,幸運的話可尋找另一份工作,來彌補失去的收入,自己做生意也是管道之一。

目前市場不乏創業機會,允許兼職,涉及資本也不多。

中國報

压力过大 身体遭殃

我认为你真正的问题是压力过大。”当我向医生抱怨,说他给我做的肌肉注射治疗未能减轻我脖子和肩部的疼痛时,医生回答道,“你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全怪在我的头上。”

我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这似乎更证明了他的诊断。

其实我以前也听过这样的说法。在我腰部疼痛、肠易激综合症和颞下颌关节炎发作的早期,很多医生都用到“压力过大”这个词。而这每次都让我感到十分愤慨,听上去就像在说“这是你脑子弄出来的问题”,或者“你是在没病装病”。

Peter Horvath
其 实,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杜克大学医学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行为型慢性疼痛舒缓项目”负责人克里斯托弗•爱德华兹(Christopher L. Edwards)说道。几十年前,如果医生说某种病症只是心理作用,那等于就是说患者在装病,因为当时几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身体患病和大脑有任何关系。 “现在,我们意识到大脑活动会影响身体状况,而身体上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大脑,” 爱德华兹说,这一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治疗相关的一些疾病。

爱德华兹医生说,在目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他在北卡罗来纳州开办的疼痛舒缓项目接受的病人越来越多。“经济环境与我们接诊的压力失控病症的发病数量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心 理压力会以多种形式转化为身体上的痛苦和疾病,人体本能的“打或跑”反应机制就是其中之一。当大脑感知到威胁存在时,就会启动交感神经系统,指示身体释放 出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其他有利于身体做出动作的荷尔蒙。这些化学物质共同作用,让肌肉紧张,消化系统减缓,血管收缩,心跳加速。

如 果要从柱牙象口中逃命,这些生理反应还是挺有用的,但如果威胁来自于股票缩水和失业危险,人体的预警状态就会无限地持续下去,肌肉长时间紧张,从而可能导 致偏头痛,双颌肌肉紧张、脖子和肩膀处起硬块,以及下背部疼痛等。有些身体部位早已因长时间看电脑、睡眠不足、磨牙和姿势不当等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在 消化道系统中,食管、胃部和肠部分布有广泛的神经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内脏的大脑,它们对人的思维和情感变化反应极其灵敏,这也是某些情绪会引起胃部抽搐 的原因。当焦虑长时间存在时,这些神经细胞会引发胃灼热、消化不良,还有肠躁症,即结肠的正常蠕动失去节奏,造成胃肠胀气以及腹泻和便秘交替反复发作。

“压力不一定会导致痛苦,但会加重已经存在的身体疾病,减弱人体自身的调节机能。”爱德华兹医生说道。

压 力还使体内的生化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导致人体对病毒和细菌感染反应迟缓或者过激,引发过敏、哮喘,以及牛皮癣和湿疹等皮肤疾病。压力还会抬 高人体的炎症水平,这往往是和心脏疾病密切相关的。《身心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杂志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少年时期承受的压力,也会提升体内C反应蛋白的含量,这是反映人体炎症水平的指标,C反应蛋白过高会 导致心血管疾病未来的发病率上升。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减轻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锻炼身体,运动不仅能促使身体释放出脑 内啡这种让心情变好的神经传递素,还能帮助身体消耗掉过多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在压力之下,“人体系统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感能量,并试图找到一个释放的途 径。”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 Inc.)
“最优健康行为解决方案”(OptumHealth Behavioral Solutions)的医学总监、心理学家戴维•怀特豪斯(David Whitehouse)说,“压力会杀死脑细胞,人体做出反应,生产出更多的脑细胞,而运动有助于激活新生细胞,并在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联系。”

许多专家还建议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规律和平衡,以及加强社会交往等。这些都是压力过大者容易放弃去做的事情。

机 能反馈疗法以往被视为另类疗法,现在已得到主流医学界的认可,来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带来的影响。爱德华兹医生在杜克大学有一个机能反馈疗法实验室,病人在那 里监控自己的心跳、呼吸频率、体温等重要生命指标,并学习如何通过放松技巧来加以控制。爱德华兹医生说:“我们的目标是,一旦教会你怎么做,你这辈子就可 以一直这样做下去。”

在脑部如何感知痛苦这一方面,情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梅尔扎克 (Ronald Melzack)和英国内科医生派特里克•沃尔(Patrick David Wal)在对二战的士兵进行观察后,提出一项突破性的理论。“两个因炸弹爆炸受到几乎相同伤情的士兵呆在医院的同一个病房里,”爱德华兹医生解释说,“一 个士兵会说:‘医生,赶紧给我缝合伤口好吗?我还等着归队呢。’而另一个士兵可能在痛苦中哭喊、呻吟和抽搐。”

梅尔扎克和沃尔医生认为,人体脊髓有一些化学物质构成的门,控制着痛苦信号从身体传导到脑部;大门的开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的情绪状况。正面情绪能减弱疼痛的感觉,而负面情绪会使痛苦传导的大门打开,因此有时候,即使起初造成痛苦的因素已经消失,但疼痛也会持续下去。

越 来越多的人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在释放负面情绪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种疗法涉及对某种情绪背后的事实进行自我审视和挑战。纽约州布朗克斯市 Montefiore医学中心的心理训练主任、认知行为治疗师凯瑟琳.穆勒(Katherine Muller)说:“我们会说,我理解你的恐惧,但恐惧并非已经发生的事实,让我们来看看你的现实生活吧。”

确实,如果听到别人说,你的 病痛是压力引起的,你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穆勒医生说,“正常人都有一种观念,认为‘我能应付压力’,而这些病症表明,其实你无法应对自如。”其实,很多 成功人士发现,较低水平的压力和担 情绪有助于身体的正常运转。“然而,如果压力太大, 虑就会主导你的情绪;你还得继续上班,继续给家里做贡献,但压力会不断施加负面影响,直到有一天你的身体突然说‘天呐,我再也受不了了。’”穆勒医生说 道。

那么,与压力相关的病痛是否都是脑子弄出来的问题呢?“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体验,一切都在你的大脑之中。”爱德华兹医生说道。不过,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现在和60年前不同,已经有很多方法用来控制思想和情绪,从而减轻你的痛苦。

好了,医生,赶紧给我缝合伤口,我还等着归队呢!--我决定这样想。

Melinda Beck

最有效的教育工具:家族老故事

三个子女成长过程中,来自科罗拉多的史蒂夫•盖勒(C. Stephen Guyer)喜欢把自己祖父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作为一位银行家,尽管在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失去全部家产,盖勒的祖父却没有忘记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盖勒告 诉孩子,在最黑暗的日子,濒临破产的曾祖父仍然用一辆车载着全家人奔赴加拿大看望亲人。盖勒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生活中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Matt Collins
这 个故事最近有了姊妹篇。盖勒要比较从奢侈的大房子搬到小房子里去了。他曾担心三个孩子会感到沮丧。但他惊奇地发现,15岁的女儿和一对22岁的双胞胎不但 不沮丧,反而表现得像当年的曾祖父一样。盖勒说,孩子们告诉他: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家人在新家里是否感到温暖,是否能敞开心扉。

当家家户户 忙着缩减开支的时候,很多父母发现,家族故事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孩子度过艰难的日子。讲故事专家表示,父母的这种认识说明美国人对于讲故事的兴趣正 在增加,与此同时,有关讲故事的聚会和庆典也越来越多。最新研究也揭示出家族故事的价值,将青少年在这方面的了解与改善行为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

心 理学教授罗宾•菲伍什(Robyn Fivush)透露,艾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曾对65个拥有14到16岁子女的家庭进行研究,发现孩子复述家族故事的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出于挫折或愤怒 而产生的行为也越少。菲伍氏说:“了解家族故事使孩子们更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经历。”

讲 故事的技巧在于,要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以这种话开头的故事就不要讲了──“在我小的时候,每天都是走路上下学,来回都要爬山,下雪天也光着脚。” 按照田纳西州琼斯伯勒地区非营利机构“全国讲故事网” (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主席沙利•诺夫尔克(Sherry Norfolk)的说法,故事应该针对孩子的需求,讲述的时候要有目光接触,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不需要点出故事里面的道理,”诺夫尔克说,“孩 子们凭直觉就能懂得故事的寓意。”

几年以前,面对被迫转校,亚特兰大卡拉•弗里曼(Carla Freeman)的女儿显得很焦虑。弗里曼就把自己小时候在社区内转校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刚转校的时候,老朋友失去联系,在新学校里也显得很不合群,但自 己很快就振作起精神,结识了新朋友。弗里曼认为这个故事对女儿的成长起到了帮助,如今12岁的女儿不仅能承受打击,也乐于迎接各种挑战。

幽 默感可能使故事更受欢迎。达拉斯的斯科特•普雷格(Scott Prengle)曾在家里给17岁的儿子鲍比(Bobby)讲述祖父的故事。在祖父成长的年代,人们非常贫困,吃不饱饭的同学会把祖父午餐吃剩的苹果核狼 吞虎咽地吃下去。一天吃晚餐时,鲍比拿着几乎空了的沙拉酱瓶子往盘子里到沙拉酱,斯科特笑着建议儿子效仿祖父的做法:往沙拉瓶子里加些水,确保不浪费每一 滴沙拉酱。斯科特说,尽管祖父节俭的生活习惯把大家逼得要发疯,但是背后的理念很简单──不要浪费任何东西。

鲍比拒绝减少在服装方面的支出,但是他说自己正以其它方式效仿祖父──节省回形针和橡皮筋。最近,当斯科特削减家庭开支时,他发现祖父的故事在鲍比身上产生了效果,鲍比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经常使用的健身会员卡。

菲 伍什说,有时你以为孩子们并没在认真听你讲故事,其实他们在听。罗德岛普罗维登斯的托马斯•彭特(Thomas Pontes)以为自己16岁、14岁和12岁的孩子对于祖父的故事并不感兴趣。他们的祖父是一位移民美国的农场工人,他凭借自己的双手,从只能住牲口棚 到拥有自己的家庭。彭特认为,这个故事蕴含着乐观主义精神,只要拥有乐观的希望,放牛羊的农工也可以通过奋斗,最终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站稳脚跟。

但是当我和彭特16岁的女儿凯蒂(Katie)聊起祖父的故事,她告诉我,她不仅记得这些故事,而且因为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珍惜生活,更加体会到生活的幸福。菲伍什说,即使孩子们看上去并不欣赏家族故事,慢慢的,孩子们也会意识到这些故事的重要性。

Sue Shellenbarger

摆脱抱怨 学会感恩

维 •贺齐(David Hirsch)一直没忘记1998-1999年间那些损失惨重的客户打来的令人不愉快的电话,作为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在芝加哥的美国私人银行部的董事,他多年来一直小心翼翼地把客户的钱投在蓝筹股上,每年能取得15%到20%的收益。

John Segal
但在当时,有些科技股投资者可以得到50%甚至100%的年回报率。贺齐的一些客户因此撤回了资金,他们对他提供的投资服务表示不甚满意。

现在,虽然他管理的客户资金减少了35%或者更多,“但没人再向我抱怨。”贺齐说,“他们不会追问我‘你对我的投资组合干了些什么?’他们只是问‘如今我们该干些什么?’”

这 可能是动荡时代带来的一个正面效果:人们的抱怨冲动有所收敛。那些还有工作的人正在学会珍惜这份福气。(如果你的邻居已经失去工作,你就会觉得不必为自己 没加上工资而抱怨。)有房子的人虽然不愿看到房价下跌,但至少房子还没被银行没收。是的,我们的投资组合大为缩水,但大多数人还可以说,至少我们没把钱交 给金融巨骗马多夫(Bernie Madoff)。

虽然投资活动只是暂时收敛,但在很多地方,我们看到了大萧条时代艰苦奋斗精神的回归及对于简单事物的欣赏。

事 实上,根据雅虎HotJobs网站2008年12月的一项统计,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上升了。有近38%的被访者表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而 2007年这一数字仅为28%。这也许意味着人们对自己还有工作怀着一份感恩的心。现在每个星期我们都能听到很多报导,说员工毫无怨言地接受减薪或暂时休 假,有些这类团结一心的做法使公司其他部门的人得以保住饭碗。

而且,日益增多的“不抱怨”运动让人们相信,怨天尤人并不是最好的出路,快乐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比如写“感恩日记”等等。

密 苏里州堪萨斯城牧师威尔•伯文(Will Bowen)发起了事一项活动。他所在的非营利组织“无抱怨世界”(A Complaint Free World Inc.)分发出近600万只铭刻有组织名称的紫色腕带。如果佩戴腕带的人发现自己在抱怨,就要把它换到另一只手腕上去。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在21天内不挪 换腕带。

诚然,要让很多美国人完全摆脱喜欢抱怨的“国民习惯”是很不容易的。习惯的养成往往有其现实的根源。很多年轻人喜欢赌博,那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认同。很多老年人脾气暴躁,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怨天尤人。(在佛罗里达州,我妈妈把公寓里的邻里争吵称为“在天堂里吹毛求疵”。)

然而,伯文牧师相信,糟糕的经济也许是让我们能新审视自己生活的良药。在好年景,人们往往对已经得到的东西视而不见,对得不到的牢骚满腹。”他说,“坏年景则让人们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伯文牧师正在组织4月份的一次“无抱怨”活动,今年夏天还要带30名志愿者去坦桑尼亚参加一个育儿中心的改建。“我们将要遇到的这些人,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但还是那么快乐。”他说,“这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琼 •高登(Jon Gordon)是一位领导力培训师,也是《不抱怨原则》(The No Complaining Rule)一书的作者,他收集的很多研究素材表明,感恩有助于减少压力,增进健康。每天早上,他都要做一次感恩散步,想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他开办培训 班,帮助人们“把一肚子怨气转化为一颗感恩的心”。

如今有些人很明智地减少抱怨,是因为他们意识到抱怨可能会损害他们的职业生涯,美国中 密歇根大学教授谢伦•麦克亨利(Sherene McHenry)说。“现在对工作提出怨言,既不安全,也不明智。在决定裁员对象时,没有工会组织的企业首先会让那些经常抱怨及跟公司对着干的人离开。”

归根结底,你无法控制经济大局,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饭碗能否被保住。让专家向你激昂顿挫地讲述感恩的重要性固然容易,但要减少自己的怨气,最重要的还是自身的修炼。

麦克亨利教授鼓励大家每天写下三件自己感激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看上去多么琐碎和简单。“总有那么一天,”她说,“你会发现这份清单和氧气、食物和房子一样不可或缺。”

Jeffrey Zas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