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9, 2011

怎样才算富有


  • 如果我们不依据理智之光,而追随他人设定的方式来生活,对我们将尤其有害!
财富的单位是什么?传统意义上财富的单位是不是货币?还是金钱?
所以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富人呢?几百万的车?上千万的豪宅?

一个最普遍的定义是否就是“不用工作”?
有些人从现在开始停止工作,可能只能生存一个月,他的“富有”程度就是一个月;有些人从现在开始停止工作,可以生存一年,他的“富有”程度就是一年;有些人只能生活三天,那么他的“富有”程度就是三天。

为钱工作不算富
实际上,如果这就是“富有”的定义,那么我们多数人都不能算是“富有”,因为我们都还需要为了钱而工作,除非我们到了55岁,因为到了这个岁数,几乎每个人都已经退休,不用再工作,因此“富有”肯定不会像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此外,我们到了55岁有可能退休不是因为我们已经辛辛苦苦攒够了钱,而是我们到了法定退休年龄。

因此,如果“不用工作”不是富有的最佳定义,那最佳定义又是什么呢?
我曾遇到几个家庭,他们看上去都是很有钱的样子:开豪华轿车、住豪宅、穿高级时装,但是他们都感觉自己离财务危机不远了。

没债务属富足
因为他们的豪华轿车、房子全是用抵押贷款买的,信用卡也用到了极限。
这些人虽然收入不菲,钱却是花光用光,甚至还欠债。
我心目中的富有,或者至少感觉富有,是没有债务、没有抵押贷款或是透支,并且能够对收到的所有账单都立即回付。
这个标准似乎低了一点,但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这些,我们的社会就称得上是“富足”了,世界也会成为一个快乐得多的地方。

控制财务 不须操心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财富就是一种财务控制观念、不用为钱操心的一个重要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你能随意购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也不意味着你明天就能辞职回家,但至少你不用在晚上为下月的帐单发愁得睡不着觉。
当然,有些家庭挥霍无度地过上好几年都不会出现问题,他们有时甚至还误以为家庭财务状况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只有当出现重大的财务危机时,问题才会暴露出来。
问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在没有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你还能维持多长时间的生活,直到你还不起房贷和车贷、大量透支信用卡、或是开始动用退休帐户,如果你能坚持12个月,我认为你的财务状况控制得不错;如果你无法熬过一年,恐怕你就该辗转难眠了。

三维阐释财富
如果你依据自然本性的需求来生活,将永远都不会贫穷;如果你依据他人的想法来生活,将永远都不会富有。
如果我们不依据理智之光,而追随他人设定的方式来生活,对我们将尤其有害!

富有与否并不是以收入来衡量的,也不是以你的财产来衡量的!如果要弄清楚“财富”的真正含义,那就要从三个维度来阐释“财富”。
财富的新定义是这样的:当你停止一切工作的时候,你之前所创造所拥有的一切,能够支付或者维持你来过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时间的长度。
那就是财富的单位已经改变了,它是时间的长度,但是它不是一般的时间,是能维持你支付你高品质生活的时间。

从“宽度”或者说是空间的维度来看,财富是指一个人拥有的能够实现自身愿望的能力或者是广度,用质量来衡量。
健康的身体、亲密的家庭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纯真而长久的友谊、不间断的自我提升、宁静的生活、享受空气和阳光、充分的休息,这都是构成生活质量的基本要素。
从“高度”或者说是速度来说,财富是指一个人拥有的使自身保值增值的能力,也就是财富增长的速度。

信念决定生活态度
一个现在就拥有较多金钱的人,如果不会投资理财,财富保值增值不利,无异于逐年坐吃山空,自然谈不上真正拥有财富;如果他投资有道、增值有力,那他就是财富的真正主人。
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却看到贫穷和富裕在哪里都是如影随形的,并且经常都在同样的状况下出现的。

当两个人都处在同样的位置,有着同样的业务,两个人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人富有,而另一个人却贫穷。这就表明财富首先不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一些优越的外界环境可能会更有利于人们致富,但是当两个人都处在同样的境地,有着同样的业务,一人富裕而另一个人却贫穷,这就表明,致富的关键是由做事的特定路径决定的。
因为金钱财富代表一种特定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是某种特定思想观念的一把尺。
究竟该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我们的信念。

罗凤琴

南洋商报

钱包的秘密

钱包,能说出你的秘密。每个钱包都讲述着主人的人生历程。

犹太经典《塔木德》中说:“最长的路,是从心灵通往钱包的那条路。”
因为钱包代表的不仅是财富,还代表着人生价值,也标示了他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价值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为什么只凭观察钱包,就可以断言你的财务状况呢?因为钱包是一个人与钱接触时最贴身的媒介。
要了解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最准确的方式就是观察他使用的钱包透露出来的讯息。
一个人平常对金钱的观念,会不知不觉表现在钱包的使用态度上。花钱的观念如果错误,钱包就存不到钱。

现在打开你的钱包,就可以看出未来你成为有钱人的可能性。
你的钱包是将钱按照大小顺序、整整齐齐叠好、小心地放在钱包里的吗?
还是胡乱地,连你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数额地塞在里面?
或者,钱都干脆不塞进钱包,而是随便地揉进裤衣袋里呢?
还是钱包里“穷”得只剩下各式各样面额不同、功能不同的信用卡?
有些人的钱包除了钱以外,钱包里最多的就是优惠券、健身中心会员卡、积分卡和打折卡,被主人精心地一格格放在不同的位置种类之繁多,令人大开眼界。

又或者你平时从来都不打理钱包,觉得钱包就是用来放东西的工具,想到往钱包里塞什么东西,就塞什么。钱包里除了钱,最多的是层层叠叠各种各样的收据和发票,占领钱包大半江山。
有些人的钱包,里面可谓包罗万象,硬币、一叠大额钞票、被挤压变形的零钞、收据、信用卡单据、与爱人的大头照以及五彩缤纷的打折券。
现在,请告诉我你的钱包里装的是什么?
为什么钱包总空空?

许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我赚钱了,可是总是不够花,从来都缺钱。
我想旅游,没钱!我想吃顿高档自助餐,没钱!我想买房子买车,没钱!
一个月工资从来都是吃饭+房子+还信用卡+买生活用品+社交,然后钱就好像长了翅膀似的,不知不觉的从钱包里轻轻飞走,到月底还要苦苦计算还有几天发工资。
为什么钱包总空空?

答案是:因为你没有尊守钱包运用的规则。
钱包怎么会有使用规则?“钱包规则”是个什么东西,用钱包也有自己的规则吗?用什么规则这么厉害,只要遵守它就能当上有钱人?

想一想,你是不是经常钱不够用?而且这种生活一直都在持续?
你可以反过来想一下,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有稳定的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是很努力的,可是每天都觉得自己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而且总感觉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来呢?
那是因为,你赚的比花的少。
你是不是每次“发现想吃的东西时就会用钱、发现想买的东西时就会用钱”?
过度消费

那么你的钱包并不是由你的意志所支配的,而是由你面临的各种状况临时支配的。
也就是说,真正支配你钱包的并不是你自己,而是围绕着你出现的各种‘状况’。既然是拿着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钱包,那这个人怎么可能成为有钱人呢?
导致人们不能富裕、对未来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消费,如果你总是花的钱比挣的钱多,你将永远不能摆脱负债,于是你从每个月20号就开始紧张、焦虑,最后将导致你变成穷人甚至一无所有。

只有你自己可以支配你的钱包里的钱,钱包里的钱不会自己变多。这是个绝对的真理,是在利用金钱支配关系的时候不可避免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你的收入还是不变的,有限的,一切都会因你选择如何花费你的钱而不同。

理财态度决定钱包厚度
心态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财富殿堂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它对任何人都是公平地敞开,但能否走出迷宫开启财富大门则要看各自的造化。

为什么有人历经山重水复仍无路可走,而有人却跋山涉水后抱得财富满载而归?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思路和态度决定是否能找到那条通往财富殿堂的路。
如果你也想成为有钱人,那就换一种思路,换一种生活方式吧。
管好钱

从现在开始改变你使用钱包的习惯,关心自己每天的收支状况,管好钱,也是一种赚钱之道,一种可以让财富增值的聪明、轻松的做法。
把努力赚钱的精力分一部分给轻松管钱和快乐生活,财富和幸福生活会离你越来越近。

小贴士3规则
●第一条,让钱从钱包里流出去时要三思,把钱放进钱包时则一秒都不要犹豫。
●第二条,买的不是物品,而是价值。不论是多好的东西,如果不符合你的价值标准,那你就连一分钱也不要支付。
●第三条,如果最终你无法收回付出的代价,那你干脆就不要打开钱包。

罗凤琴 /南洋商报

做投资市场的赢家


成功的投资应该是不带感情的。对任何投资品,你既不能恨它,也不能爱它。
只有当心胸和智慧宽广到能平静地否定自己的习惯思维,并冷静地思索未来,你才会发现沙石堆里的珍珠。
人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成功的投资归功于自己的才智、努力和对投资对象的判断能力,却忘记了时代发展和趋势的作用。
人们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失败的投资归咎于制度缺陷、投资对象本身的问题以及时机的不合适,却忘记了自己的恐惧、贪婪和无知。
投资理财和工作生活的很多事情一样,有三层境界:

第一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刚开始投资时,只要看到书上、电视里说的,或是朋友推荐的,就迫不及待、想当然地加入,稀里糊涂地赚钱,也稀里糊涂地亏钱。

第二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受过伤、上过当后,发现原来很多东西不是宣传品上所说的那样,于是学乖了,凡事都带着怀疑审视的态度,无论风险还是机会一概排斥。

第三层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在经历过第二层的人当中,只有少数人能升到第三层,这时会发现原来本质的东西就是最简单的一些道理,有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判断起来很简单。
恐惧(fear)及贪婪(greed)都是人性的弱点,一旦意识到这两种情绪出现时,我们就要告诉自己:你想的跟做的要不一样(try to be have differently)。

拉长观察期
记得提醒自己:如果把整个投资的观察期拉长到3-5年来看,未来情况会变的很不一样的。
因此,做任何决定,都要冷静。在市场波动变大的时候,应该对“价格”这件事更注意,就像一般生活消费一样,在商品价格低的时候,多买一点,当价格高的时候,就要少买点。
股价低的时候,可以多建立一点部位,价格高的时候,千万不要一古脑只想着赚钱就追高,而是要想着如何避开风险。
从理性看,人都希望找到各种机会能买到低价的股票,且把股票卖在最高点,大家都知道这是赚钱的原则。
但就像之前说的,这些原则其实跟真实的人性不合,因为当市场上涨的时候,大家发现身边的人赚钱好容易,很想跟着买,如此就容易买到高点,相反的,当市场跌的时候,不论是新闻或者很多说法都是负面的,又让大家很难在价格下跌时买进。

时间是最大成本
现在投资的难度越来越高,这无关乎你是否资讯丰富或够勤奋,反而与你的投资时间长短有关。
如果你还想只投资三、五个星期,或三、五个月,那就太注意短线了。
这样,你容易变得十分情绪化,动不动就“天啊!今天发生什么事?”,就会急着杀进杀出。
你不是被贪婪或恐惧淹没,就是在情绪转换间摆荡得筋疲力竭。
但永远别忘了,长期持有的风险比想象的大,时间是最大的成本。长期持有必须牢牢建筑在好股、好价的基础之上。
长期持有的理念不是要我们更坚定,而是要我们更严格地挑选公司。
不可否认,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市场上总是不乏追求短期暴利的投资者。
没有人能单凭复杂的模型软件、灵通的消息成为赢利高手,最赚钱的人一定是最有大思路的人。
人因盲从而动摇,因思考而坚定。

罗凤琴
南洋商报

Sunday, November 06, 2011

遺囑解決不了爭家產 富豪成立信托保財富


  • 賭王何鴻燊家族的爭家產風波,過程曲折如戲劇般精彩。

今年初澳門賭王何鴻燊家族的爭家產事件,讓大家見識一場戲劇化的豪門爭產恩怨。 但換個角度來看,如何妥當分配財產,成了這些億萬富豪,甚至你我他應該關注的課題。
尤其當財富太多時,單單寫遺囑並不足夠,也不夠全面。
國內外不少案例顯示,一個人寫了遺囑,百年歸老后,還是會有人不滿遺囑安排,上演爭家產的糾紛。何鴻燊的財產還沒交到第一代手里,爭產風波已大肆上演。要擺脫“富不過三代”的宿命,就必須作出具前瞻性且全面的規劃。為了可以更全面保障旗下資產,許多高淨資產人士,尤其海外富豪選擇設立信托(Trust)、成立基金會。

 事實上,國內也有不少富豪名流以信托方式,規劃個人與家庭的財富。胥視當事人的目標與規劃,這些信托或基金性質與用途各異。 這包括雲頂集團創辦人已故丹斯里林梧桐、雙威集團創辦人兼主席丹斯里謝富年、成功集團創辦人丹斯里陳志遠等。

鎖住財富分配
 話說回來,這里所指的“信托”,不是市面可購買投資的單位信托(unit trust)。
 比起遺囑(Will),信托是全然不同的東西。 哪什么是信托?

 Millennium United財富顧問公司創辦人兼總執行長盧威雄(Million Lo)指出,設立信托,是為了解決以后的資產問題。“信托是當一個人(即財產授予者)把其資產轉讓給另一個人(信托人),此信托人有法律責任,為第三者(受益人)管理這些資產。” 他告訴《中國報》,信托比遺囑更全面,涵意與部署更深遠,簡單來說,“信托就是我,我就是信托”。宏願理財機構董事經理兼財務規劃師陳文博向《中國報》指出,信托是個人與家庭財務及遺產的規劃。他說,一般人設立信托,除了規劃個人與家庭的財務,也用來鎖住未來某個時間的財富分配,確保財富可以富過三代。 

遺囑缺風險規劃 未保障財產生生不息


遺囑是根據委托人的主觀意願來安排,就像一張清單,除了列明資產,也分配給受惠方。
 委托人一旦去世,有一紙遺囑將可避開未來手續上的麻煩。陳文博指出,遺囑有兩大不足,也就是忽略風險和難以確保財產的永續性。他舉例,有些生意人現在寫了遺囑分配好資產,但一旦生意在數年后破產,這一紙遺囑也會如資產般一併化為烏有。正因為遺囑的不足,信托可扮演“防火牆”的角色,分開個人與家庭財富。

 陳文博舉例,透過不可撤回(irrevocable)信托,即使未來生意失敗或破產,仍可保障留給家人的財富。但委托人所寫的信托,不可抵觸遺產法令和破產法令,尤其不能用作逃避破產工具。
 Million Lo指出,在信托設立超過5年后,若委托人不幸破產,當局或債權人是不能向有關信托追討欠款或負債。其次,遺囑是一次性資產分配,若孩子不爭氣保不住這筆遺產,這些財富就只能傳到第一代。陳文博指出,信托可以根據委托人的意願,鎖住未來某個時間的財富分配,例如每年撥出特定金額,作為后代的教育基金。“信托也是生意傳承的一種方式,可分開公司的擁有權和管理權,若后代非管理人才也沒關係,可讓專業經理人打理,但后代可繼續獲得分紅。”

資產達200萬就應設信托

比較保守的人對“寫遺囑”的首個反應,往往是“啋!大吉利是!” 國人對遺囑的接受度尚且待改善,寫信托、設立基金的人更是不普遍。 Million Lo估計,國內有寫信托的人,大概只有我國(逾2830萬)人口的1%,有寫遺囑的人約有5%。到底哪些人才可以設立信托?
 他指出,一般資產達200萬令吉或以上的中小企業、高淨值人士(high net worth people),都可以考慮寫信托,展開更全面的規劃。陳文博認為,許多人存有迷思,以為要有很多錢才能寫信托。實際上,沒有資產的人更需要規劃。他舉例,一名老闆有意設立信托,才發現旗下產業還欠很多銀行貸款。若這名老闆有300萬令吉資產,但債務就達500萬令吉,最終是負債200萬令吉。
 在這情況下,他可以購買500萬令吉的保險,萬一未來因故未能償債時,保險可代解決,不必落得負資產的下場。

僅半數人財富傳到第二代
調查發現,只有一半人的財富會傳到第二代。財富能傳到第四代的,只有區區2%。Million Lo指出,約33%人的財富會傳到第一代,傳到第二代的有50%。15%人的財富會傳到第三代,傳到第四代的只有2%。他強調,許多人窮極一生來賺錢,最終卻因為規劃不當,甚至沒有規劃,拼下的江山只能拱手讓人,未能惠及子孫。其中較常見的情況,是先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來賺錢,最后卻讓孩子爭財產…“有錢的定義,是當你倒下時,你的孩子、孫子還能100%擁有你的資產。若沒有處理好,你的財富不會是你的。”他說,即使立了遺囑,若配偶與其他受惠方不滿遺產分配而對簿公堂,一旦遺產被凍結,公司或因此不夠資金正常運作,加上龐大律師費等,財富或已所剩無幾。

形同家族辦公室打破富不過三代
國內有寫信托、成立基金會的人並不多,以上市公司和家族企業為主。陳文博透露,如今國內部分公司會寫信托、設立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也就是家族企業與財富信托公司,借此打破“富不過三代”的迷思。“由于不了解和不明白信托的重要性,加上存在迷思,寫信托的人仍不多。” Million Lo也說,國內寫信托的個人還不多,以致市場上的信托相關服務主要針對公司,負責專員也不多。他透露,在金融服務業發達的香港,金融機構會請專人提供職員諮詢,讓后者可以針對客戶需求提供專業意見。對比本地金融機構,只專注促銷可賺錢的產品,缺乏信托方面的專業諮詢。Million Lo也是僑豐信托(OSK Trustee)的企業顧問;他在完成客戶的信托內容后,將把個案交由僑豐信托作為信托人(trustee)。他指出,遺囑和信托都需要一個管理或執行人。遺囑管理人將負責執行遺囑的分配。信托則需要一個信托人,管理有關信托或基金的運作。

東西方富豪保富大不同
在確保財富和事業的永續經營上,東西方富貴的價值觀和做法存在明顯差異。以吉隆坡開埠功臣葉亞來,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前身為標準石油)創辦人約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為例。生于1837年的葉亞來是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經營礦場的他富甲一方,但現在富不過三代。在同一年代出生的洛克菲勒,以石油工業起家,全盛期壟斷全美90%的石油市場,成為美國第一位十億富豪與全球首富。根據維基百科資料,在調整通脹因素后,洛克菲勒仍是人類近代史上首富。Million Lo指出,葉氏家族未保住葉亞來的財富,反觀洛克菲勒家族已富過六代。他說,關鍵在于洛克菲勒明白永續經營的道理,設立信托以專業方式來保住財富與地位。洛克菲勒設立多個基金會,管理家族資產之際,也投入慈善事業,除了對醫藥、教育和科學等領域貢獻良多,也造福后代子孫可繼續享有龐大財富。

富豪設基金會 肥水不流外人田
國內外常見的基金會(foundation),也是信托的一種,但性質和功能可能不一。例如本地著名的李氏基金會,屬于慈善教育基金。國外較為人知的慈善基金,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與妻子設立的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香港富豪李兆基、已逝富豪霍英東等,皆設有本身的基金會。設立信托在我國還不普遍,Million Lo坦言,許多人認為自己不會這么“短命”,但一旦發生意外,財富未獲妥善安排下,很可能流到外人田。他笑言,當人還活在世上,錢是自己的、是老婆的,但如果沒有妥當安排,死后這筆錢可能是政府的。沒有寫遺囑的人,一旦去世,其資產將根據《1958年遺產法令》來分配,配偶和父母可各分得25%,余下50%歸孩子所有。陳文博指出,若沒有經過詳細財務分析,一個人寫遺囑未必是傳承財富給下一代,卻可能誤把“災害”留給后代。例如,留下負債累累的生意給孩子。他認為,提供立遺囑服務者應具備全面的財務知識,分析客戶情況給予建議,提供全方位的遺產與財務規劃方案。

中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