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1, 2007

幸福人生的钥匙

在还没进入正题,先和大家分享国际权威对孔孟学说和佛教的一些正面看法。七十点代, 英国有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过一句很震撼的话-”要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问题, 唯有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为什么只是大乘佛法,因为在中国小乘佛法的角色被孔孟学说取代。过后, 有两百多位诺贝尔得奖者, 聚集在联合国, 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孔孟学说可以帮助解决世界问题。最近,有位世界宗教研究的权威-Karen Amstrong,到马来西亚演讲-“宗教在21世纪中的角色她建议人们向佛教的静默思想取经,汲取这种古老的智慧”。一两个月前,佛陀被遴选风云世界的百位环保分子之一,因为佛陀提倡,“知足常乐”。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应该感到很庆幸和无比的光荣。

最近读了蔡礼旦的幸福人生的分享和张有恒教授的《幸福人生之经营》-解读弟子规,《弟子规》是参考《论语》,然后把如何做人的细则(处事,待人,接物等)整理出来。很想把《弟子规》内容的纲领-“首孝弟,次谨言,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方学文”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开始经营自己的幸福-把人本分做好,幸福就在当下。太虚大师也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意思是人的根本做到了,圆满了,就是佛了,不必谈玄说妙。孔子也说:“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修身做起。

首孝弟

学佛的开始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然后再进一步去友爱兄弟姐妹。《观无量寿经》说:”净业三福之一为-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梵网经菩萨戒》也说:“孝是至善之法;孝名为戒”。可见孝顺是多么被重视。过后,在进一步提升到《梵网经菩萨戒》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那是以无限的心量平等对待一切,佛教特别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以前在中国古代,老人家在观察人方面很有心得,那些人很孝顺父母,对长辈很恭敬,谈吐有礼,都会比较容易考获状元,“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这个道理。我本身也有个想法,一个孝顺的孩子,就算对社会,国家等没有任何贡献/成就,但他这一生不至于潦倒。布袋和尚有首诗,说明父母其实就是两尊活佛,一生好好孝养他们就很不错了,不必往外求(世人堂上有佛两尊,但是世人却不知…..)。“我很幸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很容易得到长辈的疼爱和呵护,他们总会教导我很多东西(就算我去应征,很多老板都把他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把整个应征环节变成分享会,我很感恩他们),现终于明白,可能那时我的态度还不错。长辈总喜欢谈吐比较有礼的晚辈。


次谨言,泛爱众

谨就是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要很谨慎,让它止于至善-只有善念、善行;言就是言而有信,不要随便答应人家然后又做不到。泛爱众“是指爱护一切大众、众生,随份随力和平等心的去爱护他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而亲仁

就是说,亲近善知识,有仁德的人,这当然包挂读佛经/书,善书和圣贤书等。如果,在现实社会找不到善知识,不妨学学儒家的孟子,以孔子为师(虽然孔子已不在了),而成为“亚圣”(成就仅次于孔子);佛教的藕益大师也是以莲池大师为师,最后成为净宗的第九代祖师;虽然佛陀不在,我们还是可以以佛为老师,僧宝和法宝也还在,依然可以接受佛陀的教诲。

有余力,方学文

以上的都一个一个做到了,再有能力,再去学其他的学问如诗书,礼乐,语言,艺术等来增广见闻和陶制身心。


别小看《弟子规》,《论语》等,以为不是佛教经典就歧视它,这些都是中国古圣先贤五千年累计下来的智慧。佛也说,“世间一切善法就是佛法”,也说“已说的佛法如爪上土,未说的佛法如大地土”。希望大家可以以以上的钥匙(弟子规纲要),去开取幸福的泉源(知道,悟到,做到,才能得到)。祝福大家,要幸福喔!


资料参考:

1)幸福人生的讲座/小故事大道理-蔡礼旦老师

2)《幸福人生之经营》-解读弟子规-张有恒教授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完美人質:昂山素姬的一生》

書名:《完美人質:昂山素姬的一生》(Perfect Hostage: A Life of Aung San Suu Kyi)
作者:溫特爾(Justin Wintle)


緬甸是世界上一個最欠發達的國家之一。這裏的暴行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自1962年政變上台以來,軍事獨裁政權一直在逼迫少數種族和多數種族(緬族)。在 這種令人恐怖的國度裏,昂山素姬像救世主一樣散發光芒。歷史學家溫特爾的人物傳記《完美人質:昂山素姬的一生》,全面了介紹了這位在世最著名的良心犯之故 事。

Image緬甸的種族和諧從來都不持久。具有強烈獨立情緒的少數民族,對任何想將該國作為一個整體的人來說都是持久的挑戰。緬人歷史上曾多次肆意蹂躪少數民族,令少 數民族對緬人心懷怨恨。甚至偉大的愛國者、素姬的父親昂山將軍,也無法說服所有少數民族忠於一個共同的國家。他意識到了緬甸的脆弱性,因此倡導包容,向各 部落承諾文化自治。

二戰結束後,他與少數民族領導人舉行秘密會談,討論建立一個各族平等的獨立國家。素姬的母親陪同昂山將軍,到全國各地旅行,在部分遊說中出力。昂山最終未能說服克倫族加入緬甸聯邦,撣族、欽族和科欽族,也只是同意有條件地加入。

1947年政敵刺殺了昂山,唯一有望使該國消除戰爭的人不存在了。除了受父親的道德啟發之外,素姬的性格也受到寡居期間擔任了20年公職的母親的影響。她的母親為她樹立了一個無私的模範。

溫特爾在書中描述說,年青的素姬是一個出眾的、愛讀書的人,在私立學校表現很好。出身於精英家庭的她,在孩童時就表現得體,甚至是在緬甸少數民族的代表面前。

1960年15歲的她,隨擔任大使的母親到了印度。在當地一所女子學院學習期間,“聖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學“滲入她慢慢發展的心靈”(第165頁)。在佛教的薰陶下,她能保持心理平靜,甚至是最嚴重的挫折也不能干擾她。

1964年素姬轉入牛津聖修學院(St Hugh's College),她的優雅和清純氣質,給同學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考試不怎麼好,只拿到第三級榮譽的成績。1967年她結束學業時,正值奈溫(Ne Win)在緬甸實行獨裁統治,因此她沒有理由回國。1969年,她去紐約聯合國總部工作,投靠她其中一位“叔叔”,即當時擔任聯合國秘書長的緬甸人吳丹 (U Thant)。當時奈溫政權試圖從她口中套出她的長期計劃,並恐嚇她,但她不為所動。

1972年,她跟研究西藏事務的英國學者阿瑞斯(Michael Aris)結婚,奈溫政權的喉舌批評她背叛了佛教。從一開始,她就得到了阿瑞斯的諒解:如果出於職責需要,她回緬甸的話,“他不會阻撓。”(第208頁) 在婚後的頭15年生活中,她照顧家庭,生養孩子,避免跟流亡的緬甸異見人士接觸。她甚至回避對奈溫的譴責,不展示任何直接捲入緬甸政治的跡象。

她在倫敦攻讀緬甸文學博士學位,完全投身於學術界,直到1988年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當時她到仰光照顧生病的母親,突然意識到“必須讓昂山的靈魂安息” (第221頁)。無休止的軍事統治所產生的只是武裝鬥爭、難民潮、奴役勞動、鴉片種植和貿易以及赤貧狀態。軍政府甚至無法保持主體民族緬族的團結。

素姬回緬甸時,正值該國發生嚴重的騷亂,學生受到屠殺,瀰漫著恐怖氣氛。這些是“她所目睹的最醜陋的攻擊”(第247頁)。在那段動盪時期,所有見過她的 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官,都毫無疑問地相信她是具有內在力量的“人民領袖”。不斷有緬甸人要求她起來領導民主運動。

在她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的前夕,政府散播有關要刺殺她的謠言,但“她對任何威脅都是溫文不驚”(第263頁)。她的成熟冷靜令觀眾驚訝,並讓他們想起了她的父親昂山。“父女兩人如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的。”(第264頁)

她對承擔更積極的角色有猶豫,因為她很敏感地意識到,政敵會指責她是新近回國的“外來者”。當她走上政途時,她給媒體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論處理任何問題,都“在自信和謙遜之間找到了恰當的平衡點”。(第278頁)。

她逐漸成為緬甸反對派的象徵,和政權的潛在敵人。1988年當士兵包圍她的住所時,她堅持不用任何暴力,甚至在自衛時也不應使用暴力。溫特爾評論說,“她是想消除緬甸歷史上的暴力文化”(第283頁)。

蘇貌(Saw Maung)將軍領導的軍政權宣佈選舉時,並未重視素姬的毅力。她幫助建立了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這個新政黨向緬甸所有少數民族開放,並在宣言中承諾授予少數民族“根據法律的自決”。

在競選運動中,她傾倒了所有與其接觸的人,在少數民族面前穿他們的民族服裝。她強調民主與佛教之間的關聯性。

她的助手回憶說,無論什麼時候她的情緒波動時,她都會抽出時間,在鋼琴上彈奏莫扎特或巴赫的曲子以恢復平靜和自律。1989年4月與軍隊的一次緊張對峙“使她認識到自身所具有的堅韌和勇氣”(第315頁)。

部分是由於她反對酷刑和人口失蹤的莊嚴抗議,緬甸開始受到國際人權界的關注。軍方的恐嚇手段,使全國民主聯盟變成了一場大規模人權運動。軍政權的御用文人用肮髒手段來抹黑她,但這些都是徒勞的。

1989年7月,她受到軟禁。她開始絕食抗議,要求當局將她關進她同事所在的監獄。12天後,軍政府釋放了她,並承諾要“更寬大地對待政治犯”。

在1990年大選中,全國民主聯盟獲得80%的議席,但軍政府的反應卻好像是選舉沒有發生過,而且還監禁了全國民主聯盟的議員。被隔離起來的昂山素姬,只 有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瞭解外面的事態發展。在嚴格的無限期的監禁期間,佛教對她來說既是一種慰藉,也是一種豐富她知識的方式。她對看守者寬大為懷,引起了他 們上級的不安。當局“不得不不斷地替換看守”(第349頁)。

在1991年,她獲授予“薩哈羅夫思想自由獎”(Sakharov Prize for Freedom of Thought),隨後更多的獎章接踵而至,把她推上全球偶像的高度。溫特爾打趣說,“在人們不斷尋找人類之善的終極體現時,她突然成為關注焦點”(第 355頁)。

無論軍政府何時提出有條件釋放她時,她都堅持說,決不會離開緬甸。1995年,據說是在日本的壓力下,軍政權終止她的軟禁,但同時禁止她自由旅行。於是她每週會聚集在她住所周圍的支持者見面,擔當教誨國人的老師。

不管軍政府用何方法,騷擾她、作出人身攻擊、或切斷她與少數民族領袖的聯繫,但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1999年,軍政府拒絕快要死於癌症的阿瑞斯見她最後 一面。有人據此說,她是為了自己的野心而犧牲家庭的政客,但溫特爾糾正了人們對她的這種印象。她實際上對病重的阿瑞斯“非常難過”,但考慮到離開緬甸的沉 重代價,她才決定不回英格蘭與阿瑞斯團聚。

在成為寡婦後,她全身心投入緬甸的民主事業。軍政府的任何威脅,只會使她在鬥爭中採取更大膽的行動。2000年底,丹瑞(Than Shwe)將軍無視國際社會的憤怒,再次將她軟禁。她的兒子也不能探望她,但她的勇氣一如從前。

在聯合國特使的干涉下,2002年她再次獲釋。雖然軍政府仍緊閉會談之門,但“在她的字典中從來沒有失敗這個詞”(第406頁)。在58歲時,她“看起來比年齡只及她一半的支持者更有活力”(第409頁)。

2000年,她的車隊受到軍政權僱請的暴徒的攻擊,她在事件中險些喪命。此後10天她下落不明,直到有人證實她住在一所臭名昭著的監獄。

2003年她再次回到軟禁狀態,身體狀況開始惡化。軍政權把釋放她作為與外界談判的籌碼。緬甸越陷越深。全國民主聯盟的許多議員要麼退出政治,要麼歸順軍政權。非緬族人擔心,一旦昂山素姬逝世,全國民主聯盟會“緬族化”,提出另一套的緬族獨裁政治。

她無法將緬甸所有不幸都一掃而空,即便是她掌權,她可能也無法做到這一點。但她悲劇性的但又可作為榜樣的一生,其重要意義在於一個永恆的座右銘:“永不放棄”。

亞洲時報
譯者:晏陽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一点点制度的看法

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和制度有关的看法,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我们先从梵帝岗来开始。梵帝岗的成立已经有千多年历史,到现在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没落。是什么让他们历久不衰。是制度,制度让他们保留到现在,虽然教宗已经换了不少届了。当然这制度也要經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们有完善和民主的制度去遴选领导人和管理全世界的天主教教会和教徒。李光耀就是学梵帝岗来制度化整个新加坡的管理,真是很难得和很有智慧的做法。后来的接班人如果没有李光耀那么的远见和魄力,只要跟着制度来领导,还不至于把整个新加坡搞垮。

在看佛教的戒律-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律,也有两千五百多年了,它的根本精神没有被更动过,只是为了宏传于不同地区文化,而做了细节性的调整,这是佛陀允许的。这也是制度化的一种,把出家人的生活制度化-统一化,全世界的出家人还依然沿用佛陀的戒律来生活,可能不同传承会有少许的不一样,但是根本原则是一样的。值得一提的是,佛陀在制定戒律方面-出家人的生活规范,也一样包含民主精神在里头,佛陀无限的智慧在这里表露无遗。

让我们看看马来西亚,它的制度是采用英国式的,其实我朋友有告诉我,比起荷兰或葡萄牙等殖民帝国,英国人的制度是最好的,美国,加拿大,澳洲等都是沿用英国式的制度。最近为什么会特别的混乱,因为领导者没有好好去实行制度所规划的范围/权利去领导,他们的领导是根据个人爱好和利益来行事,而且还超越了制度,三权分治其实已经名存实亡。绝对的权利使人腐败,这是一个败笔。

我一直都有一个想法,制度比领导者还要重要,因为人可来可往,但是只要制度还在,而且随时可以考察,领导者不至于把整个组织搞到乌烟瘴气。有远见的领导者或许可以有所突破,把组织带到另一个顶峰,但是不是每个接班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以前在管理图书组也是如此,把整个图书馆的功能,历史和制度来个大整理(重新定位),让它趋向更完美,更完整,也把它记录起来,以方便接班人顺利接棒和方便考察。我要确定的是,整个制度和档案要传承下去。那时来图书馆当管理员和佛学会的会员人数是前所未有,而却还延续到图书馆被搬到校外(两届后的事)。我有注意,整个制度和档案都很顺利的传承到现在(五,六届了),接下来的几届图书理事们都做得蛮好,当然还是有改善的空间。

以前特务组的定位和功能,就连组长也不是很不清楚,当然也很复杂;过后,我们从新为特务组来个定位和功能的理清,然后记录在案,过后特务组的操作还蛮顺利,也有所提升。

如果佛学会,要继续走下去,而且越走越好,传承制度和档案比什么都重要,个人领导的经验,观念和想法的传承反而是其次。再分享少许关于接班人,一个伟大而成功的领导者如果无法找到可以延续他的种种(领导,管理等)的接班人,那么他的一切成就是等于零。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应该是在他一上任就应该开始找寻接班人。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The Next Buddha May Be A Sangha

"The Next Buddha May Be A Sangha" -----------Thich Nhat Hanh
"僧可能就是下一尊佛" 一行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