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1, 2010

阿嬤的理財智慧,與大師不謀而合 堅守4律 翻身致富

不論是工友阿嬤靜子還是作家阿嬤丘秀芷,她們不懂投資學、不看經濟指標,甚至連股票、利率的技術線型都沒看過。但是,她們累積財富的方法、處理金錢的紀律,卻和眾多理財大師的做法不謀而合,證明兩位阿嬤變身千萬富翁的理財智慧,不但可以複製,還值得學習。整理兩位阿嬤的理財智慧,主要有4項:

阿嬤智慧1》省下每一塊錢,積小錢變大錢

靜子的兒子和媳婦常去連鎖咖啡店,一人買一杯咖啡回家,靜子對這樣的消費非常不能認同。她偶爾會提醒他們:「要少花點錢!」但是年輕人卻覺得花小錢沒關係。靜子會算給兒子聽:「兩杯咖啡要90元,一天少花90元,一年可以存下3萬2,850元,10年就可以變成32萬8,500元,至少可以買7兩黃金存著。」

靜子年輕時穿別人不要的舊衣、不亂買東西,努力省下每一塊錢;就算現在身價超過千萬元,不管去哪裡還都自己帶水壺。就連記者採訪時,要請她喝一杯35元的飲料,她都堅持不肯,寧可喝自己帶的水,她說:「這樣既省錢、又健康。」

《自動千萬富翁》作者大衛.巴哈(David Bach):
找出拿鐵因子,開始儲蓄,你的未來將會因此改變!

大衛.巴哈以「拿鐵因子」比喻那些不必要的「小」花費,他告訴讀者,每天省下一杯100元拿鐵咖啡的錢,一個月可省3,000元,一年可省3萬6,000 元,用年報酬率5%投資,10年後會變成45萬元,20年會變成119萬元。因此,只要每天能省一杯咖啡的小錢,長期就能累積出一筆可觀的大錢。

阿嬤智慧2》貸款是重擔,會讓你愈借愈窮!

靜子雖然一生做的盡是女工、工友等勞力工作,但她最自豪的,就是「這輩子不求人,無債一身輕」。她在買東西前,一定先看看自己口袋,如果買不起,就放棄;即使買房子,都不願意向銀行貸款,因此,她買房子都靠現金存款或變賣黃金。

不僅沒有房貸,靜子也沒有其他任何負債,「我這輩子沒跟人借過錢!」靜子驕傲地說。她甚至告誡兩個小孩,貸款是「重擔」,會讓你愈借愈窮;借之前,一定要先掂掂自己的肩膀挑不挑得動,如果挑起來覺得重,就不要借,以免被擔子壓垮。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
負債會拿走你所有的東西,甚至是你的尊嚴。

清崎在「富爸爸」系列書中,要大家先分清楚「資產」和「負債」的差別,千萬不要為了取得某項資產而讓自己背上大量的負債。他說,他的窮爸爸就是因為不知道兩者的區別,讓長期負債上身,必須辛苦地工作還債;他的富爸爸則教他:「如果有過多負債,世界會拿走你所有的東西——你的時間、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甚至你的尊嚴。」所以借錢一定要小心!並且確定你支付得起。

阿嬤智慧3》利息雖少,每一毛錢都要算清楚

靜子每回買保單前,一定會比較利率;如果壽險顧問沒向她解釋清楚利率,只告訴她到期可以領回多少錢,她一定會追問到底。自稱沒學過心算的她,能精準地說出手上每張保單的利率,每張保單到底要投入多少錢?最後可以拿回多少錢?她一定都會詳細計算,因為,利息再少,每一毛錢都要算清楚。

「賺利息」是她願意把多數錢投入購買儲蓄險的重要目的,而且為了賺利息,她從來沒有解約過任何一張保單,也沒有拿保單向保險公司借過一毛錢。因為靜子知道,保單中途解約不但賺不到利息,還可能為了付解約金讓本金受損;拿保單向保險公司借錢,更等於是用自己的錢,卻還付保險公司利息。

《財富的祕密》作者富蘭克林‧霍布斯(Franklyn Hobbs):
鉅額財富是由小額利息增長得來的。

霍布斯在書中提到,當你從收入中省下一塊錢時,這一塊錢其實代表著一部分的生命和青春,你可以把它花得分文不留,也可以存起來,但是不要輕易地把你用青春和精力辛苦換來的錢花掉。如果你把錢存起來,它就會成為你的賺錢助手,為你剩下的人生賺取利息。因為利息是唯一一種不用你為了它親自工作,卻肯定能得到的錢;而且利息會再滋生利息,不分晝夜地一直增長,幫助你累積財富。

阿嬤智慧4》想投資,要先學會算價值

丘秀芷看報紙做股票、房地產,卻能有倍數獲利,關鍵在她能算出標的物的價值。她在裕民10多元時買進,看見的正是裕民在散裝航運業的獲利能力強、股價卻被低估,等到賣出時,賺了近10倍。

同樣觀念運用到買房子,從買賣台北市瑞安街房子的過程,她學會觀察精華區土地價值的珍貴性,之後3度買賣房產,都專挑土地持分高的老公寓下手。7年前,她購買目前辛亥路住處前,得知該區域皆為4層樓高的老公寓,且為台電員工所共同起造,施工時,20多戶住戶輪流監工,品質無虞,因此決定投資,如今不但房價翻升約2倍,還坐著等建商上門洽談都更。

股神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
想要成為成功的投資者,你必須尋找價值。

與其去想何時要賣股票,不如把時間、精力放在尋找價值股,因此巴菲特從來都不重視股價的短期波動。股價漲跌本身就是風險,而想要控制這種風險,做法就是找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然後買進長期持有,這種投資法趨近於無聊,但經常都有數倍的獲利,例如巴菲特投資過的美國運通賺5倍、寶僑賺了6倍多,投資長達34年的《華盛頓郵報》更大賺100倍以上。

Smart

Tuesday, September 07, 2010

债券型基金 资产配置不可或缺

●南洋商报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当我们开始以理财的名义有意识地倒腾自己的资产时,都会被如此告诫。可是如何选择多种多样的篮子?又如何决定鸡蛋分配的比例呢?

投资者做资产配置时债券型基金必不可少。债券型基金是基金中风险较低收益较低的品种,其预期风险收益水平低于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高于货币基金。基金业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金管理人对市场宏观走势的研判。

书本上说,结合各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将个人、家庭的资金在房产、股票、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债券等大类资产之间合理地安排分布比例。

而根据最简单有效的资产配置“投资100法则”,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比例=100-年龄。用100减去投资者的年龄就是其应该投资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比例。而偏保守的投资者可以将“100法则”改为“80法则”,即用80减去年龄得到应投资高风险理财产品的比例。

分散风险

例如,就基金投资而言,依照“投资100法则”,一个45岁的人,可以将55%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上,45%的资产投资在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低风险的资产上;到了65岁,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投资比例就应当降到35%,债券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比例上升到65%。

分散投资品是分散风险的必然选择。

分散产品投资规避单一产品风险,首先需要分散相关度比较低的大类资产。通俗来讲,股票属于权益类资产,债券、货币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这两大类资产可以进行一个组合。如果你在2007年年底拿的不是股票型基金,2009年年底拿的不是债券型基金,相信2008年的损失会很小,而2009年的收益会很高。

权益类资产与固定类资产的比例该如何设置?在股市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多拿一些权益类资产,在行情走弱时增加固定收益类资产。

今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走势偏弱,市场中流动性可能更偏向于债券市场,这对债券基金是利好。

相对其他投资工具而言,下半年甚至到明年,债券基金的表现仍然值得期待。

基金定投三大诀窍

市场涨涨跌跌如何应付,且看基金定投为你分忧解难。

下面就让我们为你把基金定投的三大诀窍逐一细细道来。

越早定投,越早受益,是为诀窍一也。

投资者越早开始办理基金定投,就越能在理财成功的道路上领先一步。

定投的起点越早,复利效果也越大。

长期坚持,分散风险,是为诀窍二也。

只有坚定不移进行基金定投,才能有机会享受长期复利带来的神奇效果。时间的价值对于基金定投可谓尤其珍贵,要收获时间的玫瑰惟有坚持如一,除此无它。

相关资料显示,1983~2003年期间,定投美国股票型基金20年的年平均收益率为10.3%,比期间股票回酬约7%高出许多。不间断的基金定投甚至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后端收费,回报更佳,此乃诀窍三也。

基金定投是理财长跑,短时间内后端收费定投与前端收费定投到期收益虽然差别不大,长时间累加却会产生想象不到的明显差异。定投期限越长,总收益率差异越大。投资者在选择定投目标时,后端收费基金将有望提供长时间复利发酵后的更高回报。

4大理由 把银行存款转到基金

●南洋商报

“同样是每月存500 令吉,储蓄和基金定投的收益会有什么不同么?”、“银行毕竟还会保本,基金定投说不定还会赔本,我为什么要去基金定投呢?

这是很多理财人士心中的疑问。说白了,就是为什么要把银行的储蓄挪到基金来?

理由一 负利率杀伤力

我们把钱存到银行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让钱保险。可是什么才叫保险?很多人却没有思考过。

没错,银行的定期存款是一种保本增值的金融工具,定期存款的种类很多:个人通知存款、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整存整取、存本取息。这些定期存款都是有不同规则的,而且收益也各不相同。

其中的零存整取和基金定投的方式有所相似,都是在每月固定时间,存入固定金额的投资。(基金定投也可每季每年存入)。

但是,把钱存到银行事实上也是有风险的。

因为,银行给我们的利率,叫做名义利率,用这个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才能得到实际利率。当这个实际利率是负数的时候,就是负利率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存进银行的钱,只能拿到极少的利息,不能抵消物价通胀作用,反而造成存款的损失。

我们算一笔账。假如说银行存款1 年期的利率为2.25% ,那么在通胀(CPI) 为3%的情况下,1 万令吉存进银行,1 年后就只值现在的9925令吉,有75令吉白白“蒸发”了。

理由二 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不变

定期存款和基金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定期存款的利率是普遍不变的,而基金定投的收益率根据你选择的基金公司的盈利水平高低以及股市的涨跌有些不同,N 年期的定期存款说白了目的也就是为了抑制通胀,但是基金的投资目的是为了取得收益。

数据显示:假设每月投资500 令吉,标的基金年收益8%。

投资人A初次投资年龄25岁,他的投资年限是10年,总投资额为6万令吉,到了60岁退休复利总额则为62万6450令吉。

而投资人B晚投,初次投资年龄35岁,他的投资年限是20年,总投资金额为12万令吉,60岁退休复利总额则为43万2732.12令吉。

正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复利!”定投基金的优势正在于此。而这一点是普通的定存和零存整取达不到的效果。

理由三 定投基金抗拒市场风险

很多人不愿意把钱从银行拿到基金里是因为还比较担忧定投基金的市场风险。

因为基金毕竟是投资股票市场为主,投资者担忧股票市值缩水相应的基金净值缩水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谈到定投基金和单笔基金投入的区别。

应该说,定期定额投资基金起到的就是聚沙成塔的效果,虽然定期定额投资基金的回报率在牛市中比不上单笔投资。

但在震荡的投资环境中,确实能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性并获得稳定的投资回报,是一种可以助你逐步完成理财目标的投资方式。

由于定期定额是平均成本、长期投资、积少成多的投资方式,因此不需要太在意开始投资的市场时点,投资过程中市场表现一定会有高低起伏,但由于高点低点都买的缘故,还是会让投资成本趋于平均的。

长期投资之后,只要寻找一个相对好的时机卖出基金,获利的机会应该是很大的。

在说明定期定额抗拒市场风险的功效时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香港JF东方基金在1996年至今的10年间,香港市场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等大的市场波动,基金净值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上下波动,也曾有过大幅缩水的记录。

但对于采取定期定额方式的投资者而言,根据晨星资讯(亚洲)有关数据统计,这10年间坚持缴款的投资人仍在该基金上获得7%左右的年复利回报,这一回报率足以帮助投资人轻松实现退休养老、子女教育等长期理财目标。

假如你距离退休还有20年,从现在起每月投资1000令吉直到退休,以年7%的复利计算,退休前每月投入的1000令吉能令你在退休后每月支取2000令吉(连续支取20年)。

理由四 强迫储蓄的好方法

定期定额进行基金投资,除了有效对抗负利率和市场下跌等风险之外,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强迫储蓄的好方法。

在媒体工作的小陈今年27岁,大学毕业已有3 年,月薪2500令吉左右,原以为每个月存些钱没什么问题,可事实是工资基本花光,遇到大支出还要向父母寻赞助。

理财专家认为,其实像小秦这样的年轻人真正问题并不都在于收入的高低,而更多的在于用钱的方法。很多年轻人在刚就业时,很难存下钱。

其实,每天少喝一杯咖啡,每月少买一双皮鞋,少吃一顿大餐就能成功告别“月光族”。每月从工资中扣除固定金额来做基金定投,不经意间就能为自己赚下一笔可观资产。

基金定投最低申购金额小于一次性基金投资,只需把平时的一些小钱拿出来投资即可,既能强迫储蓄,又不会造成经济上额外负担。

长期坚持,不光风险会逐渐减小,收益还会因为复利积累而变得巨大,小钱也能变大钱。

基金定投的价值平均投资法

美国学者迈克尔·埃德尔森提出的价值平均策略(Value Averaging)被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比定期定额更好的基金投资策略。

与定期定额投资相比,价值平均策略关注的不是每月固定投入多少,而是每月我们的资产净值固定上升多少。

假设我们可以计划未来每个月基金市值增加1000令吉——请注意,是基金市值增加1000令吉,而非购买1000令吉基金。第一个月你以1令吉净值买入了1000单位净值,次月股市表现大好,你买的基金净值变成了1.2令吉,即你的基金市值变为1200令吉。

若按照定期定额法,下一个月你需要购买的基金数额依旧是1000令吉,但是用价值平均策略则不同了,我们要求的只是到第二个月末基金的市值达到2000令吉,既然现在已经有1200令吉了,那么我们当月只需要投入800令吉买入666.67份基金即可。

假设下一个月股市表现更好,基金净值快速上涨到1.9令吉,那么持有的1666.67单位市值便达到3166.67令吉,根据实现设定,我们当月只需要 3000令吉基金市值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继续购买基金,反而需要赎回166.67令吉的基金,即87.72单位,此时还持有1578.28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