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巴菲特 如何滚财富雪球?

巴菲特 如何滚财富雪球? 2008/11/16
●南洋商报

全球首富巴菲特,从小就对金钱、複利、数字有超乎常人的敏锐与兴趣,数十年来他如何滚出庞大的财富雪球……。

缓坡期(蛰伏期) 6岁开始做生意赚钱

巴菲特在1930年8月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生,小时候经常在祖父开的杂货店玩耍,6岁就懂得学大人做生意赚钱,还跟祖父批货,陆续卖过口香糖、可口可乐、报纸、杂志,当过派报生,甚至捡球场上打过的高尔夫球来卖,赚了钱就存起来。

10岁生日时,仲介股票买卖的父亲霍华带他去华尔街,小巴菲特见识到纽约证交所风光的一面,心中燃起投资股票赚大钱的梦想。

11岁看了一本阐述複利概念的书,一边看书,一边想起冬天滚雪球、愈滚愈大的情景,从此立志要成为百万富翁。

1942年春天,12岁的他利用部分的积蓄120美元,跟姐姐Doris合资以每股38美元买进3股“ 城市服务”优先股(Cities Service Preferred),这是当时美国一家大型能源及电力服务公司,但买进几个月后随着美股下跌遭套牢,让他觉得很对不起姐姐,因此后来股价回升到40美元 时,就迫不及待全部卖掉,扣除交易成本1美元,只小赚5美元。

陡坡期(摸索期) 买进遭低估股票

当美国经济逐渐走出大萧条后,城市服务优先股竟然大涨到202元,巴菲特在怨叹之余,发现长期投资股票的获利,远大于他多年来辛苦卖口香糖、可乐、派报的收入,并体认到每一次在市场出手都要非常谨慎,先确认是好公司,再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之后就不要太在乎股价的短期波动。

巴菲特大学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商学院,受教于班傑明葛拉汉(Benjamin Graham),在证券分析这堂课取得最顶尖的A+成绩。

毕业后他先在父亲的号子帮忙,后来在葛拉汉的投资公司上班2年,1956年离开回到家乡奥马哈,此时已 拥有14万美元资产,先后与亲友及镇上医生集资成立多家投资公司,最后合并为“巴菲特有限合夥事业”(Buffett Partnership Limited),由他负责操盘。

实践葛拉汉投资哲学

他除了实践葛拉汉的投资哲学,买进股价遭低估的股票,也利用公司购并、清算等题材进行套利,甚至大量买进特定公司股票,联合其他股东发动委托书大战,企图影响相关公司。

这些投资在1956到1969年间,每年平均以30%以上的複利成长,而一般市场的常态只有7至11%,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

长坡期(收割期) 晋身百万富翁

1962年巴菲特决定购入波克夏哈萨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股权。

当时波克夏是一家大型纺织公司,随着产业走下坡,股票市值跌破公司的营运资金,股价来到7.5美元,吸引巴菲特买进,后来他乾脆解散合夥事业,全心经营波克夏。

1965年巴菲特已晋身百万富翁,但纺织业持续低迷,现任波克夏副董事长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视此收购为一大败笔。

但是巴菲特善用波克夏多余现金,不断收购能赚进大量现金的私人企业、上市公司股权,尤其充分利用旗下保险事业(核心本业)庞大的“浮存金”(保险公司支应未来理赔的预备现金),免举债就能扩大投资,增加收益。

受好友及事业夥伴芒格影响,巴菲特扩大投资、收购具有持久性竞争优势(“护城河”价值)的优质企业,使 得波克夏从收购之初净值仅2200万美元的纺织厂,发展至今成为资产约1790亿美元的庞大集团,拥有至少76家公司,营业项目从出售汽车保险、冰淇淋、 油漆和内衣,到股票投资,琳瑯满目。

波克夏的股价更从当初的7.5美元,上涨至11万9000美元,让巴菲特成为拥有620亿美元身价的全球首富。

滚财富雪球1种心法

巴菲特之所以富可敌国,绝非偶然。在他的新传记《雪球:巴菲特与生活事业》(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一书中,作者Alice Schroeder归纳出他致富的10种心法。

1. 赚了钱再投资

他念中学时跟朋友合伙买了一台弹珠机台营利,靠着机台赚来的钱再买了8台机台摆在不同店家。后来他们卖掉机台,他拿这些钱买股票、投入新事业,26岁时就累积了17.4万美元,相当于今日140万美元。

2. 不从众有主见

1956年他在家乡奥马哈展开投资合伙事业,而不是到华尔街上班,当时被认为是怪胎,不被看好,但14年之后他将10万美元本金滚成100多万元,年平均报酬率打败大盘,靠的是买进遭市场低估的股票。

3. 别吸吮大拇指

意思是做决策要先蒐集完整资讯,以免浪费时间在不必要的思考上面。巴菲特做决定向来不拖泥带水,任何收购案,对方未出价前他宁可不谈,一旦出价他就可以当场决定,因为他早就摸清对方底细了。

4. 价码先谈清楚

即便是跟亲友合作谈生意,一开始就要谈妥相关条件及利益分配,否则会吃亏。巴菲特在孩童时期就得到这个教训,有一次暴风雪过后,祖父雇他清理被积雪覆盖的杂货店,辛劳5小时后只得到极微薄的工资。

5. 小钱能省则省

节俭是一种美德,在事业的经营上更是如此,因此要设法堵住每一个可能造成浪费的细微环节。在他收购的企业当中,有一个老板连买厕纸时都要算张数是否短少。

6. 设定借款上限

依赖刷卡、借贷过活不会让你变有钱。他从未大手笔举债投资,购屋主要用现金。看到许多债务人的痛苦下场,他建议有负债者赶快跟债主洽谈还款计划,还清负债之后赶快存钱来投资。

7. 必须坚持到底

要打败领先的对手,你要持之以恒,善用技巧和策略。巴菲特1983年收购Nebraska Furniture Mart,就是看上原经营当铺的创办人Rose Blumkin洽谈进货时杀价不手软,坚守底线,採取薄利多销策略赚大钱。

8. 懂得适时放弃

巴菲特10几岁时在田径场上跟人打赌,看谁跑得快,第1次输的时候很不甘心,为赢回赌注,他再次打赌比谁跑得快,结果又输了,1星期的所得几乎赔光,他痛定思痛,决定放弃,避免扩大损失。

9. 做好风险评估

当你在工作或投资、事业碰到新状况,必须有所取舍时,不要逃避或拖延,深入设想可能的最好和最坏状况,静下心来仔细评估其利害得失,这样才能帮自己做出最棒的抉择。

10. 了解成功真谛

巴菲特家财万贯,但早已决定捐出大部分财产做公益,钱财不是他评量成功的指标。78岁的他说:“在你想要争取的人当中,有多少会真正打从心底爱你?”这才是衡量成功的终极指标。

南洋商报

Monday, December 08, 2008

谷歌李开复 传奇人生源于十箴言

谷歌李开复 传奇人生源于十箴言

箴言一

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

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他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

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

箴言二

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

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

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箴言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

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何柏曼(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

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何柏曼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

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箴言四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致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

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

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箴言五

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的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

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作,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

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箴言六

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

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

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

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

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

箴言七

完美的工作·成长兴趣·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

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总执行长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

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聘书。

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箴言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

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

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

他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

箴言九

做最好的领导·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

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

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

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箴言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

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

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

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

转载自《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