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利率”時代來臨,大馬也難以置身事外。
基於大馬利率仍有調降空間,在降息風下,是否意味投資者宜趁機佈局有機會“翻紅”的債券以暫避風險,才能看得見“錢”景?
隨著通膨率料在2009年進一步走疲至3.5-4%水平,大馬投資預計,國行將持續追隨全球“降息潮”,以刺激經濟成長,並正面惠及本地債券市場。
大馬投資資金管理部門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員彭慶萍指出,經濟衰退、原油與原產品價格節節敗退,通膨不再是威脅,各國將繼續放寬貨幣政策,並減少利率,進而惠及固定收益市場,尤其政府債券、半官方證券與債券。
大馬投資預計,投資上述證券的全球債券基金將從中受惠,特別是那些對出口依賴小、具備外匯儲備緩衝與充足財政盈餘,以刺激經濟市政投資的國家。
由於經濟疲弱,她認為,投資者可望自涉足政府債券的固定收益基金中受惠,例如美國、英國與德國的長期國債。
“這些國家的衰退大勢可能導致進一步減息的必要性,並惠及政府債券市場。”
儘管如此,鑒於美國次貸危機的陰影未退,她強調,投資者應具備策略性投資的理念,並對涉足投機債券和槓桿結構債券的基金保持謹慎。
保守型投資者
投資債券基金,胥需視個人的風險承受度與投資期限而定。“對於保守者,貨幣市場基金將是等待經濟恢復元氣前的現金‘停泊站‘;可在中期內承受投資波動者,債券基金無疑是當前低通膨、低經濟成長與進一步降息的‘碼頭‘。”
高風險承受者
針對可承受高風險的投資者,她指出,新興市場債券頗具吸引力,尤其涉及如巴西、墨西哥、菲律賓和南非國家政府的債券,因為這些國家最近的財政整頓在刺激經濟的市政投資上具彈性。
根據過去經驗,全球經濟衰退期間,債券的表現空間確實比股票大,惟投資也要“押對寶”,並非所有債券都會齊揚,因為股市波動大、資金流動快速,同樣影響匯率波動,也成為債市投資的最大風險之一。因此,投資人想要進入債券市場,仍需停看聽,作足功課,知道自己購買商品的實質內容,才能真正達到避險的目的。
雷曼陰影太深
在此次金融風暴中,向來被稱為安全與穩定投資工具的部份基金已辜負了投資者,如在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因投資雷曼債券而“大失血”,隨雷曼宣佈破產,此基金亦無法履行債券的義務,更跌破面值。
彭慶萍指出,投資者一般上會因“一棵樹打沉整座森林”,認為美國貨幣基金市場“告急”,其他國家的貨幣基金市場也將步入美國後塵。
“事實上,美國與大馬貨幣基金市場的投資結構不同,高達60%的美國貨幣市場基金投資在商業票據,並顯著暴露於金融、貸款與房貸中,惟大馬卻沒出現這種情況。”
她解釋,典型的貨幣市場基金因投資在安全的公債而產生更高回酬,而商業票據一般上為安全的投資產品,惟問題出在Reserve Primary Fund大量投資雷曼兄弟。
她披露,大馬商業票據市場的86億5000萬令吉總值僅代表國內債券市場資本的1.4%,比較美國為4.4%,在商業票據對比全球債券較小的市場資本下,大馬商業票據市場的風險相對低,同時不太可能觸發任何流動資金的危機。
“另一潛在因素為大馬約80至90%的商業票據與銀行承銷的一些商業票據相互循環(到期後將續約),相反的,美國的商業票據並不受銀行承銷。”
彭慶萍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為維持大馬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政府已採取有效開放的措施,以保障銀行系統下的所有存款至2010年,此舉應推動市場的信心,以及減輕投資者對貨幣市場基金的疑慮。
“上述因素皆說明大馬貨幣基金市場的優勢,也降低了像美國般出現流動性危機的風險,只是悲觀的投資情緒導致大馬資金市場的表現黯然失色。”
貨幣市場基金
短期投資風險低
利率跌跌不休的年代,投資者是否應在存款外尋找“春天”?
彭慶萍直言不諱,熊氣瀰漫的市場仍有進攻的機會,與其守著“廢墟”,不如趁當前波動的經濟局勢,尋求貨幣市場基金的“庇護”,以取得更可觀的回酬。
貨幣市場基金為投資於貨幣市場上短期有價證券的一種基金,此基金資產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包括銀行與政府、企業債券,如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重購協議、可商議存款證書、國庫債券、現金與其他貨幣工具。
彭慶萍指出,這些基金屬於低風險的短期投資工具,且流動性高,適合有意尋求一般和缺乏波動的收入,同時經常成為投資者在作未來投資決策前的短期現金“避風港”,以達到穩定賺取利息收入及避險之雙重目的。
“貨幣市場基金為活力無限的投資工具,為投資者在等待下一‘波浪’前打開另一扇窗,同時讓投資者在未來重返市場前,仍能保持資金靈活性。”
她直言,在目前“水深火熱”的經濟動盪中,其實投資在貨幣市場基金的風險與定期存款相似,而關鍵是貨幣市場基金提供更高的回酬,同時收益免稅。
“投資者若對債券感到怯步,可藉投資貨幣市場基金來分散投資風險,畢竟此基金的波動不及債券。”
“買得好,不如買得穩”由於每個基金的目標不一,投資人在挑選貨幣市場基金時,不妨以基金規模、目的、信評評等及安全資產品質等作為評估指標。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