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06, 2011

通膨贏家怎麼做?

紅色的經濟指標在全球一一亮起,讓全球三分之二的人開始捏一把冷汗,也令一半以上的富豪擔心自己的財富縮水,它的名字叫“通貨膨脹”!

通膨為何那麼恐怖?因為它是左右財富的最大變數,若你對它視若無睹,今天你擁有的100萬令吉,可能在10年後只剩6成,再不慎防,20年後,可能殘存微不足道的4成。

所以,不想財富莫名其妙被通膨吃掉,不僅得上一門“金錢的現值與終值”的投資學,還得採取理財對策。

掌控通膨變數

要在通膨“張牙舞爪”下作真正的有錢人,首先,還得上一門“金錢的現值與終值”的投資學,因為通膨這變數,正決定資產的多寡。

通膨變數何以讓人驚恐?請看以下範例:阿錢原擁有100萬令吉現金,如果她無視通貨膨脹變數,同樣的100萬令吉現金,在4%的物價指數年增率下,10年後可能只剩不到67萬令吉,也就是只剩60%;20年後,只有44萬令吉,即只剩下40%。

可見,通膨對資產的影響深遠!也因通膨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侵蝕掉個人大半財富,更突顯了積極投資理財的重要性。

然而,通膨是左右金錢的最大變數,投資人往往不能因數字上純粹的變動而暗自竊喜,因這些數字的變化只在於“甚麼都沒做”前提下的單純數字變化,並不代表資產價格真能“打敗通膨”。

無論以任何投資工具為例,如最常提到的股票與產業,若5年增加1.2倍;10年間價格上漲只有1.5倍;或是20年間漲幅為2.2倍,代表整體投資績效(價格上漲幅度),僅只是單純反映了通膨增幅,價格其實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此外,通膨與物價上漲密切相關,最簡單的例子,假設每年通膨率3%,阿錢現在有100萬令吉,3年後,會變成91萬5千令吉,也就是100萬令吉其實只能買到91萬5千令吉的東西。

“保值”非保住“價格”

所以,很多人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常言的“保值”精髓,所謂“保值”,其實是保住你的實質購買力,而不是保住“價格”。

這也意味,當個人或家庭資產只有計價數字的變化,而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增進時,表示理財大眾應檢視自己的資產配置狀況,並重新擬定更有效率的投資決策,以免資產持續“不進反退”。

戰勝通膨
錢往哪裡放?

在目前市場劇烈震盪下,很多人心態趨於保守,手中改握現金,並利用固定收益的存款做為理財工具,其實,這在高通膨時代下是一項大錯特錯的決策,因通膨效應後,最後實質收益有可能變為負數,進而造成實質購買力大幅降低。

處在通膨的隱憂下,必須認清一個關鍵的道理-“個人資產會縮水、但負債卻不會縮水!”

所以,儘管升息列車開跑,僅靠定期存款微不足道約3%利率,僅足以追趕大馬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3%。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許多經濟學家與理財師的見解,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僅以特定的項目為基礎,並不包括令人喘不過氣來的房價與汽車開銷,所以實際通膨率可能高達5%。

所以,如何讓口袋裡的錢,不被通膨吃掉?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聰明的理財,讓投資獲利率高於通膨!因此,瞭解投資工具的風險與回報舉足輕重。

首先,錢要放哪?亦即如有多餘的閒錢該如何部署?一般就投資理財來看,如有多餘的錢,主要的投 資理財工具,一般包括在銀行生利息的活儲或定存,與其他較具風險的股票、基金、外匯、產業、債券,至於近期興起的黃金投資,也是逐漸成風的投資理財工具, 但風險性及專業度較高,不易操作。

不過,眾所皆知,目前銀行利息仍偏低,如果多餘的錢只投注在銀行存款,固然安全與無風險,但投資報酬率卻非常低,絕對不是理想的理財方式。

投資股票、基金及外匯則波動性大,風險也較高,短期獲利不易,以長期投資或掌握低買高賣的時機為宜;投資房地產的投資額較高,若購買的地段佳,固然獲利可觀,但卻不易套現。

綜觀上述不同的理財投資工具各有利弊,以致在投資理財上所謂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即分散風險的說法,才是抗通膨的必勝法則。

將多餘錢財分三等分

理想的投資理財或財產配置,可以將多餘的錢財區分為三等分,一部份投資在股票、基金或外匯,一部份儲存在銀行,如活儲及定存各半,以備不時之需;另一部份則固定提撥累積成為購屋基金或投資房地產。

柴米油鹽甚麼都漲,就是薪水不漲的年代,很多人都在感嘆“錢不夠用”,若已經是每月薪水花光光 的“月光族”,其實愈要理財,應轉移“錢都不夠用了,那裡還有閒錢投資理財?”的埋怨,至設法“開源節流”的行動,致力控制支出,清償卡債,至少嘗試讓自 己每月有節餘,並逐步朝向“零負債”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通膨肆虐時坦然無懼!

李國源;管理現金流是關鍵

如果你依然覺得有心無力,不妨讓理財師為你撥開迷霧,因為最終你會發現,那些看起來像理財專家做的事,其實你也可以辦得到!且看理財大師怎麼說!

奧斯卡國際理財機構總裁李國源直言,在通貨膨脹大行其道時,更應該瞭解個人理財的現金流,畢竟管理現金流才是財務的關鍵。

所謂現金流指收入減費用後所得,若現金流正面,必須積極規劃以趕上通膨步伐,反觀若現金流呈負數,財富可能在通膨下更加透不過氣,必須趕快削減開銷並提高收入。

回酬須高過3%才達財富目標

財務目標=財務資源+財務工具,因此,當前的財務目標應為如何讓財富追上通膨腳步,或解決財富可能被通膨吃掉的危機。

他笑言,通膨率有公式與非公式數據,按政府的官方數據言,通膨率可能未超過3%,但人民的物價水平感受肯定超過3%,所以,要達到通膨的財富目標,投資回酬必須高過3%。

他解釋,財務工具就是擊退通膨的工具,選擇時,應先評估個人的風險承擔概況,屬於激進?保守?還是中和型?

投資時間是關鍵因素

儘管如此,他強調,投資不應先考量回酬率,投資時間反而才是關鍵因素,如要做的究竟是長期、中期還是短期的佈局?而一般上,長期的投資工具選項較多。

其次,需以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來佈局,即定期用固定金額購買投資產品,以分散投資風險;第三,為資本注入(Capital Injection),要一次過注入投資資金,還是以循序漸進方式代之?

李國源表示,基金、股票、黃金皆為通膨如影隨形時關鍵投資品,同時建議,民眾放眼回酬穩定的產業投資信託基金(REIT)或高回酬股息股。

風險最高
不鼓勵投資外匯

近期外匯波動不靖,他不鼓勵民眾投資外匯,主要是就理財言,外匯經常被視為風險最高的投資,若沒有時間監督外匯走勢,宜遠離該投資產品。

隨升息後,定存率料調整至3%,儘管存款的回酬不高,他認為,依然需分配部份資金至定存等固定收入,以作為應急的資金。

他舉例,若一個人目前35歲,擁有高達100萬令吉,並放眼10年的投資計劃,股票的比重可佔高達70%,而固定收入則佔30%。

“風險‘胃口’適度的人,股票與固定收入不妨各佔半,然而,年紀越大者,因能夠承受的風險越小,所以固定收入應隨之提高,而具風險性的投資比重則應減少。”

鮑博:尋求投資最佳管道

通膨“高高在上”之際,留意大勢也是保住“口袋”的必備條件,儘管近期原產品價開始出現回落現象,但這不一定意味長期被視為“保值”的黃金無利可圖,而更重要的是,農企業可能悄悄在通膨下抬頭。

德意志資產管理(澳洲)亞太與中東北非(MENA)投資專家鮑博(Bill Barbour)表示,在通膨四面埋伏的年代,農企業看漲已是無法抵擋的趨勢,投資黃金也是投資者抗通膨的最佳管道。

全球人口劇增、發展中國家收入上升、農業地受限、生物燃料抬頭與全球暖化的氣候變化,都是推動農企業的關鍵因素。

農企業指的是涉足農業原產品的上下遊行業,包括資源擁有者、促進者、增值者、收集或分銷商。

另外,他解釋,2000年後推動黃金價屢創新高的因素很多,除實質利率低或負數、全球股市波動不靖、美元受挫、採礦活動減少但成本走高、礦商避險等,也因通膨蒸蒸日上,帶動黃金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美元在2010年走強,黃金依然上衝。”

金價大幅領先其它資產

他進一步分析,過去10年,黃金礦業公司普遍領先其他金屬,促使涉足黃金領域的股項再度於2009至2010年期間顯著超越大市,令人矚目的是,黃金價更大幅領先其它如原產品、債券或股市的資產。

儘管國際商品重挫,不過,許多分析員認為,這只是短期過熱拉回修正,與實質供需關聯不大,這並不表示一直備受看好的黃金已元氣大傷。

根據渣打銀行預測,黃金預計在第三與第四季,企於1485與1505美元的高位。

不過,黃金價波動可能仍在,尤其投資占比較高,近3年指數股票型基金(ETF)不斷大規模增購金、銀。日前金價雖已跌破每盎司1500美元,但整體來看,商品短期震盪,長線趨勢依然向上。

股票依舊是通膨“護墊”

另一方面,鮑博始終相信股票依舊是通膨的“護墊”,坦言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強穩、通膨率與日俱增,尤其新興市場、美國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股票估值具吸引力、機構投資者續投向股市,都是今年投資股票的理由。

不過,他強調,選股方面需有投資策略,應放眼股項的結構成長與收入,掌握大勢來進攻有利可圖的新興市場股,不妨也以股息為考量因素。

抗通膨4大理財錦囊

錦囊一:少儲蓄多投資

●要擊退通膨,最有效的方式是將手裡的錢變成具備升值潛力的資產,待資產價隨通膨水漲船高,以坐享資產增值。

錦囊二:借錢比存錢划算

●適當擴大負債,利用信貸投資,回報率可能比存入銀行的回報來得高,不過,卻不能盲目借貸,提醒負債不是越多越好,每月還款額最好以不超過收入的50%。

錦囊三:資產全球配置

●為防通膨,不少投資者開始放眼全球,其實,全球資產配置的意義不僅是降低投資成本,從風險評估角度出發,通過不同地域、不同投資品種的分散投資,可有效降低系統風險,鎖定收益區間,也就真正達到阻遏通膨作用。

錦囊四:致力提高收入

●提高工作收入在通膨籠罩下更應列為首要目標,因為只有薪水不斷增加,才有可能快速累積起可供理財、投資的一桶桶金。

結語

儘管被視為最可能拖累今年景氣復甦的高通膨可能已觸頂,但不能忘記,通膨的影響可能漫長與深遠,所以,在通膨隨時令人吃不消的市道,要勤勞積蓄,更要善於理財,只有這樣,才能將通膨壓力化解於無形。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