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0, 2012

大选未兴股市波澜

当大选的跫音越来越近的时候,大选是否会影响股市,已成为股市的热门课题。
我的看法是“不会”,即使有影响也只是暂时性及轻微的,而且只有少数与政策有关的个别股项,例如赌博股可能受到冲击。
既然影响只是暂时性及局部性的,则对长期及严肃的基本面投资者来说,大选影响股市与否,根本就不重要,也不会以此作为应否买进的考量因素。

关注多属投机者
特别关注大选是否影响股市的课题,多数是投机及短期操作者(Day Frader)。

受外围及国内影响
真正影响股市大势的,是世界及本国经济的兴衰,以及个别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
股市中人的情绪和人为的操纵,只会对股市及个别股项的起落,产生短期冲击作用。
在民主国家中,政权的更迭,对股市的影响,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么大。
日本、泰国、菲律宾和台湾更换政府,并没有使该国股市一蹶不振,因为人民的思想已更成熟,不会接受过于激烈的政策改变,国家经济,尤其是工商百业,通常不会受到伤害。

谁执政都不敢背弃民心
在民主政治国家中,选民以选票选择政府,任何政府在上台后,如果作出有损国民利益的政策,下一届准会垮台。

两线制渐成形
每一个上台的政党,都希望继续执政,所以,无论谁上台,都只有致力做得更好,以争取民心,不会也不敢去做违反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以免在下一届大选中被人民唾弃。
教育水准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使资讯的传播更快更广,新的一代已摆脱了殖民地时代的奴性态度。
这种种因素,把我国选民熬炼得更成熟,更有深度,也更有勇气争取及维护本身的权益。
换句话说,我国的政治已趋于成熟,选民不再那么容易被蒙蔽和愚弄,两线制已在形成中,今后无论是哪个阵营执政,都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

不肯定性是大忌
所以,大选之后,施政将不会有重大的改变,不肯定性(Uncertainty)是股市的大忌,因为不肯定性将使投资者失去安全感,没有安全感,会导致情绪化的抛售,导致股市崩溃。
大选之后,无论谁上台,首重维持国家的稳定,这将消除了股市的“不肯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形之下,即使还有一小部分人悲观抛售,亦将不成气候。
所以,我预料大选对股市来说,将是波澜不兴(Non-Event)。

勿信政党概念股炒高
其实,从民联在多州的执政,政策并无多大变动,大家都知道,即使民联执掌中央,也不会有变动,大家所担心的不是政策的突变,而是大选后可能会引发暴力事件。我认为这是过虑。
现在的选民已更有智慧,不会接受暴力,任何人企图以暴力夺权,必然会被全民唾弃,始作俑者将永无翻身之日,这是任何政党都不敢冒的大不韪。
其次,反对党也吸取了5·13事件的教训,不敢轻易煽动人民。

期待平静的大选
据我所知,反对党在3·08中取得了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成功,中选议员马上训令支持者解散,不准游行,这是很理智及负责任的做法,预料来届大选亦将如此。
一个井井有条,平静无事的大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如此相信。
正如前财长敦达因所说的,巫统概念已不存在,即使还有影子,也不受信任。
这类靠政治力量生存的公共公司,表现一塌糊涂,股民早已弃之如蔽屐,现在再想借炒作此类没有业绩表现的政治股以牟利,可能导致股民乘高将股票抛给所谓“作庄”的人,他们可能成为垃圾桶。
没有人敢冒这样的风险,所以,散户最好不要相信政党概念股将被炒高的传言。

国内经济乏善可陈
真正影响股市大势的,不是大选,而是国际和本国经济兴衰,以及个别公司的盈利表现。
国际上,美国肯定已摆脱困境,欧洲债务危机方面,在欧盟财长批准第二轮援助希腊,以及希腊主权债郑持有人接受折接换新债券及延长债券摊还期限之后,基本上已解除了短期危机。
欧洲债务,非始于一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也永远无法彻底解决。
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希腊等国做到一方面缩衣节食,另一方面开拓生财之道(希腊不是想卖 岛筹款还债吗?),以达到收支平衡,不会发生倒债(Default),就已是天下太平,股市就会恢复兴旺,就好像美国道琼斯指示已回到1万3000点以上 一样,欧洲股市必然咸鱼翻生。
国内经济,乏善可陈,但并没有衰退迹象,只要原产品价格高企不落,大马就不可能萧条。

买股票须符3条件
能够预测的市场,不是股市,而是别的市场,股市是不能预测的,散户与其去猜测股市动向,尤其是短期的动向,(短期比长期更难预测),倒不如脚踏实地,根据基本面进行投资。
不要忘记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股份,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盈利表现。

只要你所买的股票符合三个条件:
一:本益比低(表示买价低廉)、二:股息高过定存利息,三:有成长潜能(赚钱一年比一年多)。长期持有,就不大可能亏本。
记住,你所买的股票,若股价大跌,而你不敢加码买进,就不要买进,这表示你买错了,或是了解不够,两者都是投资的致命伤。(一般声明:举例只是方便说明,并非推荐购买,本人可能拥有或未拥有有关股票。)

冷眼 股市基本面大师/南洋商报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