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4, 2011

養兒未必防老


在父母都還沒有退休時選擇“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邁時,應該沒有能力扛起為父母養老的重任吧。

中年篇

迷思 1

有兒子(女兒)做靠山,將來退休沒甚麼好擔心的。

“寶寶,爸爸媽媽以後就靠你啦!

要快快長大哦!”小豆豆剛出生13個月,陳禮羽和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了將來。

“我們寶寶在抓周兒的時候,可是拿了算盤的,將來一定善於理財,財運亨通啊。”禮羽高興地說, 在一週歲生日時,她和先生給寶寶準備了算盤、筆、書、羽毛球和錢,因為寶寶平時貪玩,他們覺得一定會選羽毛球,沒想到,寶寶對算盤最感興趣,拿在手裡就不 想放,“以後我們就等著享他的福啦,等我們退休了,說不定真能周遊世界呢。”

雖然抓周兒只是民間流傳的一種風俗,但倒是給了禮羽夫婦很多的遐想與期盼,就連退休後的生活,他們也把一份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點評:

隨著社會老齡化壓力增大,“養兒防老”觀念落伍。

自古以來,養兒防老的思想在中國人心中可謂根深蒂固。在長輩們眼中,兒孫滿堂就等同於老來無憂。不過,時過境遷,風俗可以沿襲,養兒防老的思想卻不得不變一變了。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越來越多家庭的結構變成了“倒金字塔”形,“4-2-1”家庭模式非常普遍,這與過去的家庭模式反差巨大。過去的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養老生活可以依賴於多個子女的共同照料。

再來看看現在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他們中大部份人都只生一胎。這樣一來,未來家庭的格局只會是“2-1”、“4-2-1”甚至“8-4-2-1”了,依靠多個子女來贍養老人的情況不復存在。

家庭結構的變動,對下一代的壓力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啃老”現象也在加劇。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待業、工作沒幾年的年輕人 想結婚了,就向父母討要積蓄用來買房買車,就連最簡單的信用卡還款都要依賴於父母的供給等等。在父母都還沒有退休時選擇“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邁時, 應該沒有能力扛起為父母養老的重任吧。

子女“啃老”現象加劇

即便是出去工作,生活完全可以自己負責的中青年,要在“倒金字塔”模式下為父母、祖父母養老, 也並不容易。畢竟當他們建立小家庭後,也需要顧及子女教育、買房、自身養老等諸多問題。即便有心孝敬父母,也可能無力。因此,養兒防老在現實社會中很難實 現,中年人必須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早做打算。

迷思 2

趁股市樓市好抓緊“撈一票”,為追求高收益率而盲目投資。

買股、買房、買店舖、海外投資……張國強涉足過的投資領域還真是不少。今年58歲的他雖然臨近退休,可絲毫沒有閒下來的心。

“我們家可是一點存款都沒有的,銀行的利息那麼低,連抵禦通膨的能力都沒有,當然要積極投資了!”

張國強說,他把商舖出售後,幾乎全部的流動資金都放在股市中,現在,家裡除了自住房和少量的現金儲備外,只有股票資產了。他希望兩年內出現一個大牛市,好讓資產翻幾番,富足養老。

點評:

退休是長期理財,要賺的是穩定的“時間財”。

當牛市來臨時,股票投資越積極,收益可能越高,不過對於自己的養老本,在積極投資之餘,還應做好“軟著陸”的打算。特別是像張先生這樣,還有兩年光陰即將退休的中年人,更應該為退休前3年的生活準備好穩定的資金。

2008年一場金融危機讓很多人看到了投資的風險,當時有不少參與投資的中年人損失慘重。張先生如此有勇氣拿養老本冒險,可萬一股票的走勢與張先生的判斷相反,萬一在即將退休的時候摔了這樣一個跟斗,他能否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又能否爬起來,再在投資的路上走下去呢?

養老儲備應做適當投資

一般比較鼓勵中年人對養老儲備做適當的投資,畢竟通膨的背景下,簡單地存銀行、買債券只會讓資產貶值,但對於你所不瞭解的投資項目,應當儘量迴避。如果實在想要嘗試,也應當使用其他閒散資金,做好虧損的最壞打算。

另外,要對退休儲備心中有底,不妨根據當前年齡、退休後計劃的每年支出反推合適的投資方式。舉 例來說,假如張先生和太太都是58歲,兩人計劃在60歲至70歲時,每年旅行1至2次,花費在2萬至3萬元左右。那麼距離60歲還有2年時間,考慮到證 券、基金等投資的風險係數較大,為保障61歲至63歲的三年中足夠的旅行花銷,可以選擇存款、債券等穩健型投資方式。如果年收益按照3%來計算,3年中每 年2萬至3萬元的花費,需要在60歲時留出5.7萬至8.5萬元,這筆費用可以通過58歲時一次性投入5.4萬至8萬元實現(年收益依然為3%的前提 下)。

而70歲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則可以通過較為積極的投資方式取得。因為從長期來看,股市、基金的風險並不大。假設預期平均年收益率達到10%,那他們58歲時只需要投入6至9萬元的資金就能解決63至70歲前共7年的旅遊費用。

這樣有針對性的投資方式、資金分配比張先生目前的方法更讓人放心,效果也未必會差。

星洲日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