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6, 2011

投資五花八門‧新手怎下手?

你好,我姓沈。我有幾個問題想請教《財富問診室》,希望獲得一些意見與解答。

1. 我步入社會已2年了。我想學習/掌握一些關於投資的常識。但市面上有太多投資的產品,例如股票、互惠基金、外匯儲蓄、外幣交易、地產業及其他選擇。

請問我應該怎樣入門,以及哪一項比較適合新手?

2.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

3. 關於互惠基金(mutual fund),我們要從哪方面去瞭解,以及選擇有潛質的互惠基金?

初學者5投資建議

答:你說“想學學”,我們就從這裡開始談。

(1)先掌握好習慣,就是投資、不投機。如果你炒股票,那是賭博、是投機。你如果買互惠基金,假如短時間虧錢,那是他們公司的問題,是一門生意的問題,不是賭博、是投資。

(2)先學會不要道聽途說,自己基本的功課一定要做。投資專家告訴我們︰要穩打穩扎、要保守、要分散風險。投資是一生人的事,小心能行個萬年船。

(3)要投資、做好準備,不到萬不得已,不可半途把錢抽出。顧名思義,“投資”是用時間等候長遠的收穫。

(4)多閱讀相關方面的書籍。網上讀書,像eHow.com都很適合初學者。

理財專家給予一般初學者的投資建議,主要有以下幾個:

(1)如果公司有私人退休金計劃(不是指公積金),你可以考慮參與。

就是你的薪水X%,自動投入退休金計劃的管理公司,你的老闆就必須投入Y%給你的退休金計劃。若干年後,這個數目會滾大、退休金計劃管理公司幫你拿去投資,利上加利、小小的數目,就變得很可觀了。

(2)每月薪水Z%應儲存起來,可放在一般的較短期銀行定存,大約6月即可,因為這些錢是準備急用的。一旦我們有急用時,就會打亂我們的長遠投資計劃,存放在較短期的銀行定期戶頭,是因為它本來就屬於較流動性質。

(3)以上急用金累積到你心目中的數額之後,可以作為日後較大金額的資產購買計劃,尤其是如果你還不是屋主,充當購買房子的準備金意義就大了。大家都說買房子可以抵消租房子的開銷,是人生最大金額的投資。

(4)購買房屋。你儲存足夠的頭期錢和其它如律師費、印花稅等費用,不要向銀行領取最高比率的貸款,30年後的貸款利息,很可能滾轉為一筆龐大的數目。

(5)開設經紀戶頭(Brokerage Account),這表示你可以“真正投資”了。如果你一開始就想投資類似ASM的信託基金,手續就非常簡易。

所以,入門是這樣開始的。

入門原則
“不熟不投資”

接下來雖然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但它並不是給初學者用的。下面說的“新手”是完成以上(1)至(5)步驟的新手。

如果你能接受上述(1)至(5)的方案,你將有個基本的概念。上面提及國營的信托基金(Mutual Fund)是不錯的。其實如果你有私人退休基金,它們也把你的投資金放在一些信托基金。我們的公積金管理局,其實就是一個上班族必須投資的信托基金。

這個信托基金在2010年幫大家最賺錢的投資類別,主要是證券基金。簡而言之,就是買一家公司股份的投資項目,當中以地產發展公司的股份,最能為公積金局帶來利潤。

但是,我們入門投資的原則是“不熟不做”。公積金局是專業的投資專家,投資的項目都是他們龐大的專家行列、熟查投資地產公司的狀況才進場。

我們入門的,一般若沒有這個知識,就得從基本、容易的ASM等基金開始,慢慢搜索自己喜歡的投資種類和入手方式。

因此,哪一項比較適合新手?應該是互惠基金,如果你財力允許,也可考慮證券基金。

查詢過往表現
慎選信托基金

問題(三):關於互惠基金,我們要從哪方面去瞭解,以及選擇有潛質的互惠基金?

互惠基金(Mutual Fund),簡單來說,就是一家專業投資公司,把所有客人的投資本錢,集合到這個基金戶頭里,然後把錢分散投資到他們預測會賺錢的投資項目。

因此通過他們,我們可以用較少的資本和費用,享用他們的專長,並領略同時投資到數十、甚至數百個投資項目的經驗。

當然,這個替你掌管投資本錢的信托基金/公司,顯得非常重要。首先,投資專家華侖巴菲特說過:“循環稱職”(Circle of Competence),就是你一定要熟悉和完全瞭解你的信托基金所投資的種類。

舉例說,假如你不熟悉和完全瞭解,你的信托基金所投資的A地產發展上市公司,就算很多人給你推薦,你還是暫時不涉及這個基金。除非你自己瞭解A公司的產品、市場與競爭實力,不然你還是無法分析你的基金公司,是否也作出明確的A公司現金流預測與投資。

當你選好信托基金之後,不妨參考類似Morningstar或標普金融調查公司的報告,查詢信托基金管理公司過去的表現。

不過,要注意的是,它還是僅供參考,因為過往的成功不代表未來,尤其是如果它的管理層近期內有所變動。

(註:此文僅供參考,不能充作任何法律、理財諮詢與投資合同。你務必針對它的相關性、準确性與充足性,作出自己的分析與權衡。)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