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4, 2008

保險延續生命之門

保險延續生命之門

* 財富廣場

2008-01-19 18:28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究竟“人算不如天算”,沒有人會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事,但我們卻能在一切發生之前為自己設下“保障”,這也促成保險的由來。

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是人類生活中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而保險就是轉移風險及補償損失的最佳工具。新代人也將保險當作一種投資工具,而且也逐漸獲得大眾認可。

相比上幾個年代,人們一聽到保險就掉頭跑,大家都認為那是騙人的玩意兒,沒什麼事買甚麼保險,相信自己最好。

然而,現在保險已被視為一種長期且穩定的投資工具,不僅能給自己帶來可觀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給家庭帶來一份保障。但人們必須清楚知道,保險存在的目的,不是因為有人要死亡,而是因為有人要繼續生存!

將損害降至最低

意外傷害、重病、天災等不確定因素,都對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帶來威脅。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控制這些不確定的傷害,但是,如果用妥善的方法應對,至少能夠將損害發生時的影響程度減至最低。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各種保單來控制人身及財產等風險,但保險是甚麼?你又知道多少?

保險,顧名思義是源自“風險”的存在,也是利用集腋成裘的道理來保障投保人的權益。

投保人將透過所繳交的保費建立起保險基金,然後在遭遇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下獲得補償。保險也是在投保人傷亡或喪失工作能力時給予物質保障的一種經濟制度。

在保險制度中,保費的高低及建立保險基金的大小都是根據風險、程度、用概率論與大數法則的原理計算出來的。

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投保人按照合同規定向保險公司繳納保險費,而保險公司也必須按照合同規定提供保障及賠償。保險合同也被稱為保單。

基本上,保險是一種社會化安排。它能協助投保人轉移風險,然後由保險公司集中承擔風險,從保險基金中獲得補償。

保險公司將在投保人索償時,將風險損失資料集中在一起進行分析管理,並用統計方法來預測風險所帶來的損失,然後利用保險基金給予經濟損失賠償。

因此,保險公司需要累積儲備,以便應付不時出現的高額索償。相關單位也有責任謹慎營運,以確保財政穩健,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有充足財力支付賠償。

保障保單一知半解

市場非常看好大馬保險市場的發展潛能,並估計2008年大馬經濟將持續強勁增長,加上國內多項經濟特區持續發酵,保險領域料可維持按年6%至8%的成長率。

然而,根據美國友邦保險大馬公司調查發現,本地擁有高達45%的人沒有投保,當中有多達47%年齡介於18至24歲的大馬人沒有擁有保險保障,而55歲年齡以上人士更高達65%沒有擁有任何保障。

儘管上述情況提供了保險領域非常龐大的業務機會,但這也顯示大馬人依然不太關注本身的保障,當中不乏對保單一知半解的公眾,也因為那樣對保險有了抗拒心態。

大馬公眾不投保的原因包括:

─認為保費是一種負擔
─認為保費太貴
─不相信賠償與所提供利益
─不瞭解實際情況
─未獲代理諮詢
─認定申請與批准受保程度複雜
─沒有意識到保障的重要性
─產品不適合自己

船運“協會”是保險鼻祖

儘管大家都知道“保險”是提供“保障”的一項工具。但,保險的由來你又知不知道,本週《保險小窩》就帶你走一趟跨時空之旅吧。

保險的精神與重要性,不論是在古今中外或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皆有許多的案例可循,而比較有規劃、有系統的保險,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英國海上保險。

遠在公元17世紀,英國海上活動便已十分頻繁,其船隻不斷出沒在世界各地經商或航海探險,以開闢政治和經濟的新天地。然而,當時的科技不如現在進步,因此,許多的船隻出海之後並沒有平安歸來。

上述現象為當時英國社會帶來很多問題。基於船上載著貨物及人員,貨物的損失造成商家陷入經營困境,人員罹難,也導致家屬收入中斷。

一連串的問題讓人對個人保障起了問號。因此,許多船家及商號共同成立了一個“協會”,而加入協會的每個商號或個人都出一份錢與一份力,以便在船隻遇難時,這比錢可用於幫助不幸的商家及船員渡過財務與生活難關。

時間演變,這種制度與精神也遂漸流傳,並受到世人廣泛的肯定和認同,進而在不斷的評估及改良後,“保險”發展成今時今日的形態。
星洲日報/財富廣場/保險門.2008.01.1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