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16, 2008

觀念偏差未履義務,報稅不一定得繳稅

觀念偏差未履義務
報稅不一定得繳稅
受薪者報稅大限又將至,但不少國人對報稅持有誤解,誤以為報稅后就得繳稅。

由于觀念出現偏差,許多符合報稅資格的人,多不願主動報稅非正式統計更顯示,約20%大馬人沒有報稅!

對于這種現象,稅務專家怎么說?

鍾貴發:報稅是公民義務,國人應履行義務,讓政府得以藉稅務收入維持公共開銷。
大馬人不愛報稅?

馬來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兼稅務顧問鍾貴發博士認為,國人未踴躍報稅主因,是對稅務知識一知半解,同時過于依賴他人。

內陸稅收局(IRB)落實自己估稅制度多年,但真正了解並履行國民稅務義務的人,卻未見顯著提升。

他強調,報稅不一定得繳稅,因為扣除各項減免、豁免額后,報稅者最后可能不需繳稅。

“許多人以為報稅就一定得給錢稅收局,這個觀念並不正確。”

他也笑言,許多人都以為,除了差佬(警察),最怕的就是收稅佬(內陸稅收局官員),因此才會“聞稅變色”。

那到底為什么要報稅?為何報稅如此重要?

鍾貴發指出,報稅屬于公民義務,國人應履行義務,讓政府得以藉稅務收入維持公共開銷,以及國人教育水平。

他舉例說,除了公共設施,國人可享有免費中小學教育,稅收是補貼上述開銷的收入管道之一。

“從更深入角度而言,稅務制度的存在,也是為了拉近貧富差距,讓高收入者繳付更多稅,低收入者繳少些稅。”

懲罰意圖逃稅

根據稅務法令,包括公積金在內的年收入,一旦超過2萬4000令吉,就得向稅收局開戶頭報稅。

不過,一些人即使年收入已過2萬4000令吉,仍認為收入低不必報稅,結果誤成“漏稅一族”而不自知。

也有人抱持僥倖心態,認為不會那么“幸運”的被稅收局查稅。

內陸稅收局會不定時展開查稅,那些應報稅而又未報稅者,一旦被稅收局查出,可能被認為是故意逃稅,而採取逃稅懲罰。

鍾貴發直言:“國人不能抱持僥倖心態,希望可以不報稅或逃過繳稅。”

他指出,不管是報少稅、報漏稅還是報錯稅,若被稅收局發現是有意圖(with intention)的逃稅,都可在所得稅法令第114項下被起訴。

3大絕招
免成逃稅族

許多人誤以為報稅就一定得繳稅,以致許多符合報稅資格的人,不願主動向稅收局申報。
在自估稅制下,稅收局會透過不同管道,例如土地局(置產)、交通部(買車)、關稅局、情報等綜合方式,分析並測試納稅人是否有逃稅。

鍾貴發指出,逃稅是有意圖的,而且持續超過2、3年以上。

為了避免大眾誤成“逃稅族”,他特傳授漏稅者三大“絕招”,向稅收局證明無意觸犯條例。

表明教育程度

這包括向稅收局證明本身教育程度低,或稅務知識水平低落、沒有能力聘請專家處理稅務,以及因身邊全部人都這么做才受誤導。

他提醒道,漏稅者的收入及開銷高低,也會影響信服力。

“漏稅者的收入若太高,說服力會較低;但即使收入低,漏稅者也不能明知故犯,少報稅金。”

不依賴他人
要節稅須精明

受薪族可從公積金規劃下手,將每月公積金存款提高到19%,享有更高公積金利息之余,也能達到節稅功能。
許多人習慣由朋友或親戚代為報稅,但稅務專家認為,過于依賴他人報稅,難以達到精明節稅目的。

鍾貴發指出,若想親力親為自家“稅事”,就得掌握好稅務知識。

即使交由稅務代理,納稅人也應擁有足夠稅務知識,不能完全依賴他人。

“因為一旦報稅內容出現任何問題,在稅務架構下,納稅人必須負起全責,不能將責任全推卸到代理身上。”

他舉例說,若委任會計樓做賬,但最終賬目有誤例如少報收入,一旦被視為逃稅,那納稅人和會計樓皆有罪。

懂得多繳得少

此外,會計樓一旦罪成,會計樓執照將被吊銷。

“若報稅時不小心填錯資料,這會導致稅金出現偏差、影響政府稅收。”

在這種情況下,鍾貴發說,納稅人有責任提呈文件證明或解釋是無心之失。

“若理由不被接受,納稅人可能因漏報稅而被罰款,罰款額是漏報稅金的15%至60%,視嚴重性而定。”

他指出,若稅收局認為納稅人稅務知識足夠,或解釋牽強,罰款可能提高到60%至3倍。

鍾貴發重申,掌握各項稅務減免及豁免項目,報稅時才能更“如魚得水”,真正體驗懂得越多、繳得越少的道理。

僅是調查管道
沒報稅也可購屋

報稅和買屋是兩回事,只要收入和屋價成正比,沒有報稅者可以放心置產。
除了誤以為報稅就得繳稅,國人另一謬思,是以為沒報稅就不能買屋子?

鐘貴發重申:“許多人是因為要買屋子才報稅,但報稅和買屋,基本上沒有關聯。”

他指出,產業只是稅收局查稅管道之一,透過產業價值,測試納稅人是否漏報稅或少報稅。

“年收入少過2萬4000令吉者,當然可以買屋子,但房屋價值才是關鍵。”

留下銀行記錄

他說,如果屋價和收入不成正比,可能引起稅收局注意。

“但只要納稅人在當局查稅時,提呈相關證明如存款記錄、存摺等,來證明購屋能力。”

有些長輩會在孩子置產時,給予金錢方面的支持;鐘貴發指出,若有他人資助買屋,有關資金可被視為零用錢或現金禮物,這筆錢不必報稅。

但當事人必須具備證明來讓查稅官員信服,例如收到長輩的現金禮物后,應先存入銀行,之后再提領使用以留下銀行記錄,那這項贈禮的信服力會更高。

退休後不用報?
蓄意逃稅罪名大

除了購屋,年齡也是常令人誤解的報稅課題之一,常有人以為退休后就不用報稅。

但鐘貴發指出,年齡和報稅是兩回事,即使已退休,但只要退休后的年收入達2萬4000令吉,就必須繼續向稅收局報稅。

“除非那是子女給的零用錢,就不需報稅。”

故意逃稅的最高懲罰,是不超過3年的監禁,或加上少報稅款項(即逃稅額)的3倍罰款。

“若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沒有報稅,應被視為漏稅,而且不一定是蓄意逃稅。”

避免觸犯條例

“唯有掌握逃稅、少報稅及漏稅的差別,才能證明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觸犯稅務條例。”

根據稅法,若完全沒有報稅或沒有繳稅,當局可罰款200令吉至2000令吉,或不超過6個月監禁,或兩者兼施。

5年或被相中查稅
保存記錄問心無愧

在自估稅制下,稅收局每年會抽樣調查20%納稅人,因此每名納稅人每5年就有1次被相中查稅的機會。

納稅人必須保存免稅及扣稅項目的收據,以在稅收局查稅時,提呈證明。

鐘貴發指出,個人及公司所得稅的相關單據及記錄,必須保存7年。

他說,如果納稅人在7年后仍未被當局查稅,若自問無逃稅嫌疑,可自行銷毀這些記錄。

“一般7年保存期限已足夠,若想尋求安心,納稅人也可以先行通知稅收局,尋求意見后才銷毀記錄。”

若納稅人沒有保存相關單據供審核,可被罰款300令吉至1萬令吉,或1年監禁,或兩者兼施。

最高罰款萬二

他提醒說,沒有報稅兼沒有繳稅者,當局可罰款200令吉至2000令吉;換言之,既沒報稅也沒有保存單據者,最高可被罰款1萬2000令吉。

值得注意的是,若被稅收局鑑定有逃稅嫌疑,例如納稅人在6年內,可能因少報稅、逃稅等諸多原因而被“捉”5次,那納稅人最好延遲保存單據期限。

瞭解減免回扣
有助精明省稅

省稅和理財息息相關,稅民一旦掌握稅務知識,就能精明省稅、避免多繳稅。

鐘貴發指出,納稅人要達致精明省稅,首要條件是了解各項減免及稅務回扣項目。

他舉例說,資本回酬(capital gains)、禮金、海外收入、天降橫財、遺產繼承等都屬于免稅項目,不必呈報。

“但納稅人必須保存相關資料,否則若被懷疑少報稅,就得不償失了。”

所謂資本回酬,可包括保險賠償金、轉賣房屋及股票所賺的盈利。

此外,丈夫給妻子的家用或買給妻子的屋子,都算是“禮物”,屬于資本回酬,不必報稅。

目前,雇主和員工的公積金繳納比例,分別是雇主繳12%,員工為11%。

我國法令允許雇主,從員工薪金扣除最高19%公積金。

從公積金下手

換言之,受薪族可從公積金規劃下手,改為繳納額外7%(19%-12%)公積金,變相把公積金繳付比重從法定12%,提高到19%。

“這除了存下額外7%的每月薪金,也能享有更多公積金利息,如最新宣佈的5.5%利息。”

公積金存戶日后提領公積金時,是項存款除了免稅,也可作其他用途如購置房子。

個人、合伙及會所的稅率計算
2002年-2007年 2000年及2001年
可征稅收入(令吉) 稅率(%) 應繳稅額(令吉) 稅率(%) 應繳稅額(令吉)
首2,500 0 0 0 0
下一個2,500 1 25 1 25
首5,000 25 25
下一個5,000 3 150 3 150
首10,000 175 175
下一個10,000 3 300 5 500
首20,000 475 675
下一個15,000 7 1,050 9 1,350
首35,000 1,525 2,025
下一個15,000 13 1,950 15 2,250
首50,000 3,475 4,275
下一個20,000 19 3,800 20 4,000
首70,000 7,275 8,275
下一個30,000 24 7,200 25 7,500
首100,000 14,475 15,775
下一個50,000 27 13,500 28 14,000
首150,000 27,975 29,775
下一個100,000 27 27,000 29 29,000
250,000 54,975 58,775
超過250,000 28 29


沒有報稅的受薪族罰款率
觸犯 罰款(應繳稅金比重) 最低(令吉) 最高(令吉)
第1次 2% 50 100
第2次 5% 100 200
第3次 10% 150 300
第4次 10% 200 500
第5次 10% 250 750
第6次 15% 300 1000
第7次 15% 350 1500
第8次 15% 400 2000
第9次 15% 450 2500
第10次或以上 20% 500 3000

中國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