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03, 2011

解讀本益比選股的奧妙

「本益比」三個字在股市幾乎天天可以聽到。根據投資學教科書說法,本益比的公式超簡單:

本益比(PE Ratio)=股價(Price)/每股稅後盈餘(EPS)

按公式推演,當股價在低檔、但獲利維持在高檔時,本益比會偏低,暗示這檔個股有逢低買進的投資價值;相反的,當股價飆高、獲利卻未跟著成長時,本益比算出來就會偏高,表示股價脫離公司的獲利價值,應逢高獲利了結。

換個角度想,本益比可推算為「投資回收年數」,當本益比等於10,就表示維持此獲利水準則該投資需等10年才能回收;當本益比等於100,就告訴你這輩子大概沒希望等到投資回收了(除非你能活過100年)!

一般而言,本益比在10以下屬於「高價值投資標的」,買進持有這類股票理應得到超額報酬,而本益比在10至20之間屬合理範圍,高過20以上者則無長抱價值。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太簡單了!我只要挑本益低的股票買進持有,等待時間複利報酬,就可以輕鬆躺著發大財囉!」如果投資真有那麼簡單,世界上就不會有人賠錢套牢了!

記得10多年前我剛接觸股市,第1個學會的投資觀念正是「低本益比價值投資」,在股市上萬點的瘋狂聲浪中,我打開報紙證券版,簡單挑出多檔本益比低於10的「價值個股」,當時我只是個沒閒錢的醫學院窮學生,所謂「投資」,只是拿著筆記本做「紙上虛擬買賣」,瞎搞了1年,沒多久遇上「達康泡沫危機」,我追蹤的股票個個兵敗如山倒,輕者本益比飆升到3位數,重者甚至本益比消失(個股出現虧損,本益比轉負,數值無意義),這時我才了解:「原來投資選股不能光看本益比!」

Smart智富月刊

只是反映落後資訊 並非不能參考

為什麼看本益比投資常會賠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一張圖表—近4年台股指數及台股本益比的對照圖:

在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台股的本益比一直維持在15~20倍之間的合理範圍,甚至在2007年底出現指數愈高、本益比愈低的「背離現象」,隨後2008年台股崩盤,本益比隨之不斷下修,直到2009年多頭強彈時,又出現本益比高達3位數的反常現象,到了2010年初指數高點本益比又回到20倍以下的低檔……。

看著暴起暴落的台股本益比走勢,聰明的讀者應該馬上體悟到:「跟著本益比做股票,沒死也去掉半條命」的真理!

為什麼本益比如此不可靠?經過長年觀察思索,我總算歸納出下列幾點原因:

1.本益比的分母為「預估每股稅後盈餘」:既然為「預估值」,因此只能反映已知落後資訊而無法保證未來實際獲利成果。

2.本益比的估計乃根據過去幾季的財報計算推估易失準:某些行解讀本益比選股的奧妙業有明顯的「淡旺季」(如百貨業),容易推估失準。

3.若干景氣循環個股的盈虧起伏極不穩定:如營建、DRAM、金融、鋼鐵,於股價高檔通常出現低本益比,股價低檔反而出現高本益比或虧損。

4.股價巨幅波動時,獲利數據未能同步更新:故有「分子分母時常不同步」的問題,此乃本益比評價的先天缺陷。

學會6原則活用 照樣能選出投資好標的

從表中看到台股本益比前10低的個股被「紡織、鋼鐵、營建、金融」4類股包辦,你或許會問這結果合理嗎?你可能也會想,本益比既然有這麼多問題,我們是否應該直接丟掉這個工具?


我的答案是:「不!本益比是好工具,只需要學會正確使用的方法。」在此提出個人使用本益比評價法的6個原則:

原則1》財務體質較弱、信用評等較差的個股不適用本益比評價,習慣唬爛畫大餅的劣質公司所說的一切「攏係假A!」,虛偽資訊當然要剔除於本益比評價名單之外。

原則2》景氣循環股要反向操作,類似鋼鐵、DRAM等景氣循環明顯的原物料股,要「買在高本益比時、賣在低本益比時」,較接近真實股價走勢。

原則3》適用本益比評價法則的公司乃本業收益穩定、財務狀況健全透明公開、股價波動較小的優質企業,當好公司的股東,晚上才睡得香甜!

原則4》不執著追求「超低本益比」的甜蜜買點,而要深入研究財報內容與產業訊息,才不容易被落後資訊蒙蔽。

原則5》不同產業之間的本益比標準不一,個股本益比首先應與同產業公司評比較為公允。

原則6》成長型個股本益比可適當上調,才能反映其獲利成長趨勢;反之,缺乏成長力道的類股則應下調合理本益比。

使用本益比投資股票,除了要熟悉這些原則,還得要有實戰經驗。否則,就像我拿到A-Rod(編按:美國大聯盟球員)的球棒,也無法再打出全壘打;而A-Rod即便拿著我的手術刀,也無法幫病人的眼睛開刀一樣。工具無絕對優劣,端看使用者能否充分發揮功力而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