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的,2009年即將走入歷史,2010年就要展開新頁。每當年關來臨,錢不夠用的問題總是特別嚴重,要不要轉行,或甚至,該不該當老闆的念頭更是強烈。
打工,還是當老闆?一個人生規劃的終極問題,困擾很多人,幾年,十幾年,甚至一生。為甚麼滿街自以為很有本事的聰明人,過了30歲還碌碌無為?而毫不起眼的人,卻成了大老闆……究竟道理何在?在市場社會裡,只有“二元結構”,也就是兩種“職業”,不是打工就是當老闆。
陳先生是經常在外跑動的高級執行人員,除了用電話來溝通之外,他也大量使用短訊。現在他使用BlackBerry®方案,不用一直去找地方上網來回答電郵,更不用塞車趕回公司處理一大堆郵件。
全球經濟放緩,這一問題又擺到很多年輕人的面前。你是適合成為打工皇帝,還是當老闆?本週《財富焦點》剖析兩者的特質,更清楚瞭解本身所具備的條件是否與現實生活需求相符,為自己的事業創下另一個高峰。
很多想要創業者最常問的問題就是:“如何籌措資金?”、“搞不清楚自己適合哪種行業?”、“市場要如何行銷?”、“人事要如何管理?”、“技術要如何取得?”等問題。
“管理、銷售、研發、生產、財務、法律、電子商務”等基本架構,對準創業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暖身工作。其實很多想要創業的人都對這些沒有概念,這樣談創業是非常危險的。
很多創業者經常是敗在沒有充足周轉金調度的概念,他們將所有申請到的創業資金都放在研發產品上,一旦陷入周轉資金不夠的情況,公司很容易就走上“關門大吉”之路,所以建議一般中小型企業創業者,一定要有準備兩三個月周轉資金的規劃。
常問自己2“W”1“H”
“What、Who、How”這兩個“W”一個“H”,是創業者必須想清楚的地方。“What”就是必須要知道自己將來創業的產品與服務的優勢在哪裡?“Who”就是要知道客戶在哪裡?“How”就是知道要如何行銷。
準創業者必須常常問自己這幾個問題,不管創業多久都要時時掌握這樣的竅門,才不會被競爭對手超越。現今的創業者往往就是看到哪裡有人潮,就投入資金做起生意,可是因為事前的規劃不清,創業者不懂得如何營運,許多業務都撐不過3年。
成功創業者須對公司的遠景與策略時刻掌握,有了詳細的計劃,才能促使公司在運作上具有節奏性,就算出現瓶頸也容易突破。未來的創業趨勢是朝向“個人型的服務業”、“社區型產業”及“知識型服務產業”3大類型。
大多數人都適合打工,但適合創業當老闆的人卻是不多,尤其是在打工基礎上進行同步創業的准老闆。在決定進行邊打工邊創業之前,還得好好想一下自己是否真適合來當老闆。
30%創業者會失敗
根據調查,有約30%的創業者會遭遇滑鐵盧,因為許多人對於創業的概念太過於浪漫,或者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甚麼,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最後的下場都是失敗的。
創業的生命週期是度過開張後的3個月“蜜月期”,到第6個月營業額沒有下降,就算是順利通過第一關;撐過了第二年,老闆就會開始想公司發展策略、增加人力等問題;撐過第3年,就會開始想為公司組織規劃與作業流程等,這時,大概可以開始想第一個5年計劃了。
許多親朋好友相約創業,但最後都會變成一個人是專職的創業者,其他的親朋好友都是兼職的創業者,這種情況容易招致收店下場,因為專職創業的朋友每天擔心沒有客人上門,壓力太大,所以一定要增加專職創業者的人數。
男女創業大不同
●font color=blue>男性適合創業組別
1.食品餐飲業
2.網絡資訊科技
3.機電工程
4.汽車維修
5.人才培訓
●女性適合創業組別
1.食品餐飲業
2.成衣業
3.美髮美容業
4.人才培訓
5.飾品
老闆具備3特徵
對於想當老闆的人,必須具備3個特征,而這些特征也是成功老闆的共同點,而且是當老闆的必要條件。不妨在創業之前,先好好地比照一下:
創新能力要強
一是創新能力很強。如果想當老闆,之前一定要問自己,你喜歡新鮮事物嗎?創新能力強嗎?創新能力越強,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最好還能有一些兒童情緒。
舉例一個擁有1億多淨資產的大老闆,他家裡的鬧鐘,不是尋常的鬧鐘,而是一群鴨子。他的保姆的工作,就是每天早上把一群鴨子趕到房裡,讓鴨子的叫聲把他從睡夢裡叫醒。
像他這樣,在生活的細節裡處處都有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而且在繁瑣的事務中還能保持一顆童心,所以他的思路才會與眾不同,成功對他來說並不是偶然。
化想法成行動
二是要看行動主義導向。做任何一件事情,想到了就去做,能夠很快地把想法變成行動的人,創業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抗壓力要強
三是抗挫折的能力要強。自尊心太強的人,臉皮太薄的人,一被人罵就心潮澎湃,沮喪的情緒無窮無盡,這樣的人是做不了老闆的。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一遇到挫折,就會想得太多,你最好還是不要考慮當老闆。
當老闆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麻煩,所以抗風險和抗挫折的能力一定要強,別人罵罵沒關係,該做甚麼還做甚麼,這樣你當老闆的勝算才會大。
創業型態轉變
另外,每天都有人想要投入創業市場,但不是每個都成功。據瞭解,這一兩年的創業型態已經轉變為“微小型”及“特色型”的創業。這兩個型態的特點就是人力少、創意多。
所謂“微型創業者”,投資額大約在10萬令吉以下。這類型中,又以被老闆“壓榨”且決定自己出來創業闖一闖的員工最多,多數集中在教師、科技專才及行銷人員,他們原本的薪水都不低,而他們擁有的資源,包括語文能力及專業技術,讓他們的創業之路走來比較順利。
創業前要先考慮:
租金:黃金地段、市區、郊區、商店街。
地段:辦公大樓、夜市、車站、學校。
競爭對手:同業、相關行業店數多少。
行業特點營業內容、訴求客戶群。
消費族群:年齡、性別、職業、收入、消費習性、偏好、需
求、動機、價位、上班族、學生族或菜籃族。
附加價值:方便、舒適、氣氛、感覺、心理需求、裝潢、服
務、視覺、聽覺,以及與店名是否有一致的風格。
其他:當地人口、財產總數、流動人口、生活型態、生
活機能、公共設施、地理環境。
邊打工邊創業可行嗎?
若要在打工和當老闆之間作出平衡,也就是說邊打工邊創業,又是否行得通呢?具體上需要哪些條件才適合去進行邊打工邊創業呢?不妨參考以下幾點:
第一:是否具備商業心態?簡單來說,就是得瞭解商業的本質在哪裡,商業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市場選擇、產品、項目、營運方式等,都是過程和工具而已,一切都應該是以實現盈利為最終目的及核心,而不是依據老闆本身對某產品的喜好,或是對某市場的看好。
借助人脈減低成本
許多老闆就“栽”在這方面了,完全以個人喜好和單方面判斷標准來選擇市場和產品,以個人化的感性心態而非理性化來規劃發展方案。
第二:所謂“錢不是自己賺的,而是朋友送的”,邊打工邊創業多為小成本起步,各方面的費用預算都比較有限,加上起步階段的資源耗費最大,必須考慮借助人脈力量來減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要確定能在上班時間“溜”出來,許多具體工作都得老闆自己親自出馬。
問題在於這些需要自己親自出馬的時間大多是在工作時間內,所以需要合法地走出來,總不能天天請假出來跑自己的業務吧!
第四:由於商業運作涉及各式各樣的開支成本,各類開支成本完全由老闆承擔,難免顯得吃力。在這個問題上,須考慮清楚本職工作能為自己的創業提供哪些費用開支,否則在初期很可能連支付費用成本都成問題。
儘管如此,許多人把這問題想得太簡單了,以為自己做生意能趕上機遇都能賺錢。其實,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真正懂得商業本質的人又有多少?越是大眾群體看起來都明白的道理,其實就是越不明白真理所在,大家都嚷著下海做生意的時候,也就說明適合下海做生意的人並不多。
不適合當老闆7種心態
■心態一:做事求穩,怕風險、怕失敗。
破解:絕大多數富人都有失敗的經歷,他們都是在失敗中尋求正確的道路和方法,一次次地挑戰自我,最終才成功。
■心態二:我年紀大了,精力不行了;我年紀太小,沒社會經驗。
破解:有志不在年高,創業不怕年老。
■心態三:我的文憑不高;我雖然有文憑,但對創業沒幫助。
破解:據瞭解,70%的老闆都沒上過大學。根據分析,成績不好的人往往具備以下5種素質:抗挫折能力強、人際關係處理得好、臉皮厚、公關能力強、高財商。
創業成功與否與現有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沒有相關性。
■心態四:想創業,但沒本錢。
破解:要學會借雞下蛋,慢慢滾雪球式地積累財富。很多老闆都是從一無所有做起來的。
■心態五:賺錢太難,打工太累。
破解:世上只有貧窮可以不勞而獲
■心態六:我的家庭背景差,父母無權、無錢、無文化。
破解:親兄弟也有迥然不同的命運和天壤之別的成就,創業也和父母無關。
■心態七:我想致富,但不知道做甚麼好。
破解:這涉及到找項目的問題。人的欲望即是商機,欲望無窮,商機無限。最簡單判斷商機的方法就是:人最怕甚麼,最恨甚麼,最喜歡甚麼,最不方便的地方是甚麼……這些都意味著商機。
抱著老闆心態去打工
一群老闆聚在一起,所交流的話題大多是關於商業環境。身為打工族,應向對方展示自己光輝燦爛的一面。
一群打工族聚集在一起,牢騷往往佔了大多數,罵老闆刻薄,埋怨工作量大且與收入不對稱等等,很少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感到滿意。當然,有牢騷未必是不重視自己的工作,因為“嫌貨的才是買貨的”。
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人在跳槽前反而異常平靜,而整天把跳槽掛嘴邊的人一般是那些一直做下去的人。為甚麼打工族會選擇用語言而不是實干來獲得心理平衡呢?這與打工族抱著一個甚麼樣的心態在打工密不可分。
打工族保住飯碗最重要
作為打工族,關注的就是當前這兩三年,往往第一考慮還是安全感,如何保住現有的飯碗,自然不會想得太遠,也不會太高。而且,很少打工族能進行換位思考,站到老闆的角度去看問題和考慮問題,這也造成很多打工族很難與老闆溝通。
最常見到的就是在出現事故後,老闆要追查“負責人”,大家異常統一及步調一致地互相推卸責任,極少有人會站出來承認自己工作的不足。打工的日子久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回避,然後是設法推給別人。
承擔失敗老闆學習成長
這樣一來,打工族越不可能從失敗中學習或吸取教訓。其實,老闆的成長就是從一個個自己承擔失敗的例子,並從中總結分析問題原因所在得來。但是,打工族經過長期打工生涯下來,已經習慣了用單一思維去考慮問題,很少會去用超越性的思維來從多角度多方向來探討問題的解決辦法。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工真是害人不淺,長期的打工固化了人的思維,淡化了人的責任感,甚至扼殺了人的創新思維,沒有成本概念,缺乏長遠規劃。最為關鍵的是,打工越久,看問題的視角就越悲觀,自己也就越自卑。所以,即使一時不能當老闆,也要抱著老闆的心態去打工!
做自己的老闆,其實並不是一句空話。只要稍微換個視角,調整一下心態,從本質上把自己當作一個老闆,就很難用打工者的心態去工作。
依個性選擇事業
一個人的個性,包括價值觀、動機及需求,是事業抉擇的重要決定因素。有學者發展了“個人導向的事業選擇模式”協助人們選擇合適的職業,包括:一、實際型:具有企圖心,較喜好具體的工作任務,社交、人際關係較差,適合技術行業。
二、研究型:智慧性、抽象、分析、獨立,有時激進,任務導向,適合科學、技術工作。
三、藝術型:富想像力,重審美,喜歡用藝術表達自我獨立態度、外向,適合藝術、音樂工作。
四、社交型:喜歡社交,關心社會問題,有宗教熱忱,社區服務導向,對教育活動有興趣,適合教育和社會工作。
五、傳統型:務實、保守,喜好有結構性工作,適合辦公室、文書工作。
一個人能否奔向出頭天,並不是以當老闆或成為打工族來定奪,賺得多錢也不代表你對工作的滿足感達到頂點,所以不須太過強迫自己去當老闆。回到最初的觀念,當老闆無非是為了人生快樂。
有調查甚至發現,基本需求實現程度幾乎墊底的農民和其他戶外工作者(包括雇農和林場工人)在情感健康的分項指標中排位最高,更超越了所有的人。
所以,就算當不成老闆,也可善用本身的專才在工作崗位上賺取財富,交出最大的工作熱忱,配合出色的工作態度,必定能夠在事業上更上一層樓!
星洲日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