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5, 2015

2015年1月的《精明理财》-探讨大马人平均收入与消费




今年几项津贴的取消(糖,汽油和面粉起价,导致万物上涨)和2015年消费税的实行的确考验我们理财的能力(或更加直接的说赚钱,消费和节俭能力)。收入好像都总是望尘莫及的跑在物品涨价(巴仙比)之后,那要如何是好呢?上两期,有谈到该如何应对通胀和消费税。这次为了配合杂志主题“2015年钱大缩水年”,和以上大家长谈的涨价和消费税,会非常有趣,如果这次就和大家谈大马人的平均收入和消费。在还没有进入这个课题,笔者先引用《邻家百万富翁》一书里面详细说明收入并不代表财富(有钱),同样的消费表现(住豪宅,驾跑车,穿名牌等等)也不代表一个人是否很有钱,别以为赚很多钱就是一切,但是笔者再进一步补充,如果善加管理的话,高收入确实有好多好处的。

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大马人收入分布图(请看图一:2012年大马人平均的收入),属于高收入的20%的大马人平均月收入是12159,和同样占大马人人口40%的中等和低收入族群的平均月收入为45731847。这个数据是非常好的指标(尤其是打工一族),知道自己的收入是在那个组合(高,中或低收入族群),和其他人有什么差距,同时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一开始反映受教育程度和过后由在工作上的能力,表现和人际来主导。在中或低收入的,是工作里得不到发挥?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还是在公司里得过且过的,有稳定收入就好?是自己固步自封,拒绝改变,总是活在舒适区(conform zone)里,不愿接受新挑战或新责任?这些都需要去探讨的,只要找出原因,积极改变和进步,不难可以得到更好的收入和职位。收入也和责任以及压力是对等的,越高的收入也意味着越重的责任和压力。如果,只为了迎合自己的高消费(高生活水准),而争取更高的收入(牺牲时间等),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的(不止不会为个人资产加分,反而给自己的健康/家庭带来更大的伤害),当然要什么样的生活还是由自己决定的。

图一:2012年大马人平均的收入


在高收入的,也不必自傲,因为一山还有一山高,而笔者一再强调懂得精明的去管理赚回来的钱更重要,这是常被忽略的,因为他们常常没有危机意识,总觉得钱一直都会有或更多,只要继续工作,自认自己有才华,东家不打,就打西家,哪里需要规划。这样寄望于未来(继续工作,继续有钱),未免太冒险了,也不实际。还有另一个常态就是,多数人赚多也跟着花多,基本上,可以储蓄或投资的不多,有时还不如一些低收入但高储蓄(高资产)的一群。笔者身边就有一群学历不高,月收入才千多,但是每年可以储蓄1万左右,他们的储蓄率可谓是非常的惊人,似乎是收入的一半以上,这还不包括公积金。尝试去想想,如果,这两群人都没有工作(超多一年或以上),往往高收入,高消费又没有高资产的人未来会比较凄凉。如果,换成是读者,请问可以撑多久?3个月还是1年?

还有,对于高收入的一群,也该想想自己可以达到今天这个高收入处境,也是得益于社会,也该回馈于社会,是该想想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去帮助社会需要帮助的一群(老,弱,病,贫穷等一群)。《有钱人和你想得不一样》一书也建议把收入的10%用于慈善捐款。

至于创业和自己当老板的一群,如果收入低于中等收入族群,是否违背了当初出来闯的想法(尤其是想自己当老板,赚大钱),当然因为兴趣,时间自由等其他原因而创业就不在此列。

巴比伦首富常说的“控制欲望(消费/支出)是致富手段之一,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收入无法满足的欲望(消费/支出)”,所以,笔者常常鼓励保持非常低的消费(支出),但是又不会牺牲生活素质和安全,最重要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也要懂得分辨和放弃没有意义的“想要”相关开销。图二是每月平均家庭支出,这可以用来比较自己和平均家庭开销是否比较多或少。笔者曾经接触一位在居住在双溪大年的客户,他的平均每个月开销是大约4千,除了老婆没有工作外,还育有4个孩子,我被他的低开销所折服了。

图二:每月平均家庭支出


就如文章开始时所说高收入的好处,请看图三:不同收入组合的消费和储蓄模式。收入越高意味着可以储蓄的部分也就更多(比如对收入1万以上,可以储蓄的部分,占收入的30%),如果善加利用于投资/储蓄,让钱生钱,累积更多资产,很快可以齐身于百万富翁或亿万富翁列中。食物开销占高收入一群的收入非常低的巴仙比(比如对收入1万以上,食物开销只是占5%),所以说物品和服务费的涨价对他们来说影响不大。如果投资得当(比如地产,股票信托等等),万物上涨,也意味着所投资的也跟着水涨船高的增长,这反而是件好事。

图三:不同收入组合的消费和储蓄模式


最后,希望大家拥有越来越高的收入,过合理和低消费又有素质和安全的生活,并积极储蓄和投资。

No comments: